【山川履痕】江苏 马济元‖古村擘画新江南

文化   文化   2024-09-13 18:05   山东  


古村擘画新江南

文/马济元

2023年春末,我去了李市村协助编撰村志。

李市村村东有一座中国传统村落(即古街区),尚存90来座明清时期的民居。昔日李市,由于地势低洼,一年只能种植一熟水稻,遇上霏霏淫雨,低洼地被淹没为一片汪洋。解放后,李市老百姓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全村筑了圩,通上电建设了电力排灌站,保证了圩屿内稻田旱能灌涝可排,从此旱涝保丰收。四十年前,李市破天荒修通了公路(白李镇村公路)从国道直达李市古村落。

60多年前,彼时的李市是一座颇具规模的苏南水乡小集镇,三条街道上林立70多家商铺。600年间,镇区涌现了多名贡生、举人和近现代的专家、教授,盛极一时。所以,2013年8月,李市村被中央住建部等三部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11月,常熟市名城办与古里镇政府依据省住建厅的通知要求,为李市村挂牌中国传统村落。

本世纪初,白李公路在李市村与(无)锡太(仓)一级公路以及常嘉高速公路交汇。从此,不管是往北走上烟沪国道,还是往南走上锡太公路或者常嘉高速,都可以在一小时左右到达江南的苏州、无锡、上海、南通等多座城市。

笔者踏进了李市村志办,主笔朱师傅介绍:“李市始于明末抗倭时期,至今至少有近600年历史了。村里的西岳庙有一块青石碑上刻着。”

青石碑当时就送去市博物馆了,我看了当时拍摄的照片。照片蛮清晰,石碑上的字尚清晰可辨,我默默诵读,眼前似乎闪现了一位跃马追杀倭寇的无名英雄李大人。

那是明末,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可是那些流窜在江浙一带骚扰的倭寇,一听得李大人的名号就胆战心惊,狼奔豕突,因为倭寇被李大人率领的官兵数度杀得人仰马翻、抱头鼠窜。如是的南征北战,经年累月,李大人年事渐高,不得不解甲归里。为了躲避倭寇余孽报复,李大人看中了苏南水乡偏僻的山泾河畔。山泾河畔河道纵横交织,密如蛛网,环境偏僻又闭塞,再且此地老百姓善良淳朴又好客。于是,李大人筑庐隐居在了山泾河畔,与本地百姓为邻。百姓敬仰抗倭英雄,遂将此地唤作李墅。因为吴方言的李墅和李市音近,叫作了李市,逐渐形成了李市传统村落,李市古街区。所以说,李市传统村落的成型,少说已有600来年历史。

我摊开李市(地图上以括号标明“又名山泾市”)古街区地图浏览,然后跟着朱师傅,在李市的古街区缓缓踱步,边看边谈。古街区有三条老街。中街为通衢,长300米,宽3.5米;东街长200米,宽2.5米;西街长150米,宽2.5米。路面用石块与石板铺设,古朴典雅,保存完好。街道两边的房屋多为明清建筑,其特点是低矮、狭小、精巧、深邃。这些旧宅的门面4米~6米,有3进~4进,都有天井、后场,第2与3进都为木结构楼房。大门较矮,然而都辅以马头墙,正方门端有各式砖雕,或人、或花、或狮、或龙,视门第之高低而配以不同雕刻图案,即使是墙门内侧,亦有相同砖雕。里屋正梁都有木雕,各式回纹图形的奇花异草烘托出吉祥如意的氛围。朱师傅介绍:“古街区辖4个村民小组,总占地面积为0.63平方公里。2013年8月,中央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李市村作为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李市村入选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我们走上中心街街中的惠绥桥,朱师傅告诉我说:“‘惠绥’两字取自《诗经》《大雅·民劳》的诗句‘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绥桥原来是座石拱桥,建于清朝雍正乙巳年间,原桥桥长4.5米,宽2.5米,桥面铺砌石板。1970年被改建为现在这样的石墩平板桥。”

我喟然赞叹,然而又惋惜地说:“可惜李市从此没有古石拱桥了!”

“有啊,那边东市河上的永祥桥,还在呢,保存得相当完好。”

“噢,我们过去看看。”

随即,我俩过惠绥桥在西街走了五十来米,折向东就瞅见了一条高高的石拱桥——永祥桥。永祥桥横跨在李市古街区东市河上,东市河两岸的石驳岸,都已重新修砌,当年嵌砌在石驳岸里的牛鼻石(缆船用),一如初砌。在永祥桥的石刻的桥名下还刻着“建于清康熙庚辰年”(1700年)。朱师傅和我走下拱桥南侧水栈,指着石拱桥上的石刻桥联说道:“马老师,这西桥堍两侧的桥联是‘会泉流于南北人寿年丰,联地脉于东西民安物阜’,那边东桥堍的桥联是‘利通百道流分琴水以弥长,雄控一方势接玉峰而永固’。”

“哦——”我睁圆眼仔细辨认,伸手抚摸着“人寿年丰”四个石刻大字,不由得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是啊,多少年多少代了,老百姓们梦寐以求的就是“人寿年丰、民安物阜”的太平盛世,然而只有在当今新时代,百姓的祈盼才会真正落实为现实!我伟大中华才国泰民安,繁荣富强!先祖们,放心安息吧!你们的李市子民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600年来,李大人来此地建筑李墅隐居,景行堂朱氏等绅士名流纷纷前来这块风水宝地落户。有史记载,明清时代,常熟知县甚至苏州知府等一众官员以及当时的文豪名流年年前来李市景行堂拜访。呵,那时起,李市,真的是“会泉流”“联地脉”的风水宝地,地杰人灵!我想,李市往后会越来越好!

“朱师傅,李市也有景行堂?在哪儿呢?不会是与苏州东山的景行堂重名吧?” 我想起了苏州东山有一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家的府邸景行堂,那建筑的规模是特别的宏大,气派不凡。

“因为这两座景行堂的主人都姓朱,都是朱熹的后裔!那年头,朱氏为躲避太湖土匪的袭扰,朱仲周看中了李市这块风水宝地,是李市景行堂的始迁祖。”

“他们真是一家人?”

“是啊,苏州的景行堂是哥哥朱仁周,李市景行堂的是弟弟朱仲周,两座景行堂同根同宗,他们的后裔亦时有往来!”

“哦,李市所以声名远扬,所以挂牌传统村落,不仅仅因为有李大人,还因为有景行堂,有理学家的后裔在李市落户生息。李市有几百年来繁华的水乡街市,说是中国传统村落,实至名归!”我蓦然醒悟,李市被中央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理所当然,名之实归!

“朱仲周将景行堂迁来李市,至今已经第18代了。”

“是啊,我们学校那位李市籍的朱同学,也是景行堂朱氏的后裔,是始迁祖朱从周的16代孙!”因此,我有点儿神往地与朱师傅说,“我们去看看李市的景行堂。”

“喔——”朱师傅顿时话噎了,不过他还是走在前头说,“往前走吧,先看看陈氏景德堂。”

沿着东市河往北走,我们左转弯转入一条弄堂。朱师傅指着一栋破楼房说:“这儿,陈氏景德堂旧址的一部分,是残剩的一幢旧洋楼。”

这旧楼,木柱子,木楼板,可惜都过过了火,残破不堪。

朱师傅心情沉重地介绍道:“陈氏自清代中叶从常熟城里迁居李市,东沿市河,西挨景德堂,整个古宅东西45米,南北约80米。陈宅主建筑,南面正门进来是坐北向南的景德堂。东边的石库门进门是有崇德堂和后堂的建筑,此建筑为坐西向东。在崇德堂后堂之北,隔弄外相距几米的天井北,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造的洋房8间,坐北向南。这第三栋建筑物为二层楼房。1937年,景德堂被日寇的一把火焚毁,这残剩的楼房,只是陈宅的小洋楼的四分之一。”

“咳,小鬼子惨无人道,太可恶!”我愤恨无比地说。

“马老师,日本兵在李市所犯的罪行,罄竹难书!”朱师傅更是十分激动,他抚摸着烟熏火燎过的门框,说,“小鬼子烧了景德堂,还烧毁了李市镇上最大的明代古宅院,朱家宅园沿街的一部分,只有景行堂大厅和它两厢的书厅得以幸免。景行堂的建筑精美,那规模那气派远远超越苏州的忠王府。”

“哦,谢天谢地!”

“可是,景行堂现在也早已不复存在了!”朱师傅带着我走出弄堂,横穿过西街,站在了现今的古村饭店的西边。

“为什么呢?”我满腹疑虑。

“这一片,原来都是朱家宅院,西至南市河,北到文家溇。”然后,朱师傅指着饭店西侧高高围墙里的由南往北的三幢民居小楼,说,“60多年前,李市被撤乡为村,行政区划降级了,景行堂以及两厢的书厅、书房等古宅的砖瓦木料就被卸下来运去白茆镇上建设大礼堂了。现今这个围墙里的那三幢民居,他们的主人都是朱氏后裔,不过都不在李市工作,也很少再回李市来居住了。”

摊开李市古街区地图,我找着了朱氏景行堂区域,却感觉鼻子发酸发涩,俩眼眶也不由得有点湿润。

“这里有个景行堂的简介。”朱师傅递给了我一段关系景行堂的描述。

景行堂落座于李市西街,坐北朝南,是一座建筑艺木极高而又富丽堂皇的大宅。建于明末清初。堂名“景行”寓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自景行堂大门口拾级而上,可见门口两侧,两尊硕大的石狮子蹲在圆圆的抱鼓石上,威武地看护着大门。门口西侧的抱鼓石旁,有四个溜圆的带花纹的旗杆石,旗杆石中间有一个很深的插旗杆用的孔洞,旌旗飘飘,气势威武。进得大门有一砖雕门楼,高约6米许,宽约3.2米,顶部是单檐歇山卷棚,戗角起翘,造型轻巧别致,富有灵气。上方嵌有四幅镂空的金砖砖雕,雕刻栩栩如生尽显功力,上面刻有“桃园三结义”“赵匤胤千里送京娘”等历史故事。走过门楼进得大院,这儿的地面都用金山石铺就,可容纳周边乡下民众前来看戏,经常有戏班进驻来搭台唱戏。墙面则用上像城墙砖般大的磨光砖,屋面滴水都用的是圆瓦连头瓦当。过院子再上三级石阶即是进深约有七八米的大厅,其正方高悬“景行堂”匾额,匾额左下方又有一行小字:‘燧翁先生世居洞庭之东山,其堂曰景行……徽国文公裔’。景行堂作为接待和议事之用,十分高大宽敞,建筑典雅,梁枋檩额等处都施以彩绘,有“狮子滚绣球”、“松鹤延寿”等式样,色彩素雅,构图精巧,装饰精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器宇轩昂。清朝同治、光绪、宣统年间苏州知府、常熟、昭文的知县,每年都要开着官船到李市来拜访。清朝著名的文人孙原湘、俞樾等都来李市景行堂拜访过。

景行堂后面同样辉煌!每一进都另有客厅,花厅,茶厅,每进之间都有天井、库门、塞口墙相隔,墙上多处镶有精美的砖雕,左右有备弄、厢房、书楼相连,最里面的堂楼是各房各份的居室,最后是花园荷花池。景行堂两边不是住房,而是书房。东边的书房分前后,后面是楼房,前面是大厅,厅场布局精巧,左右两边种两棵树,一棵是玉兰,一棵是金桂,寓意金玉满堂。中间是一座又高又宽大的太湖石假山,故书厅叫做“一房山”。各房的书厅(房)名称不同,有黄叶村居、碧云楼、蔚亭等,朱氏历代诗词结集都以书厅命名如朱曾垣的《一房山诗集》、朱宫桂的《黄叶村居集》、朱鼎枚《碧云楼诗集》、朱贻燕的巜蔚亭小稿》等。
读毕景行堂简介,我抬眼张望如今已是一幢幢民居的居民小区,脑海里却满是对景行堂的想象。因此我指着朱氏围墙外的弄堂,问:“这儿直通西街和南市河?”
“是啊!往北是文家溇,不过有一段距离。”
“唉,世事难料,沧海桑田!”
“李市古街区,店铺一度多达72家,盛极一时,清朝同治、光绪、宣统年间苏州知府、常熟昭文知县每年都要开着官船到李市来拜访,况且到清末民国初,益逐渐成为了传统。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朱师傅不无兴奋地给我透露了一则好消息,“马老师,下星期镇里要来一个工作组,勘察、商议李市老街区民居的修缮、复原,甚至重建。”
“是吗?就下个星期?”
“是啊,中央给李市挂上中国传统村落牌子,省市以及镇各级政府也都非常重视,村里已经把古街区恢复、重建提上议事日程。”
“李市古街区,一定会建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闹、兴旺、繁华!”
“想想也是,现在的李市村,不再闭塞。往北有白李公路;往南又与锡太一级公路、常台高速公路连通。”朱师傅眺望着不远处的平展展的白李公路,一脸的憧憬。
我脱口而出说:“李市已经融入长三角一小时都市圈了!中央挂牌李市为中国传统村落,苏州市又确定李市为现代渔业示范区,李市是扬帆正当时,腾飞的大好时机到了!”
“对啊,这几年李市的现代渔业,乡村建设,着实令人振奋。马老师,你刚来,我带你环村兜一圈,熟悉熟悉李市全貌,看看李市村的现代渔业,看看李市村的‘千村美居’工程。”
“太好了,那得再辛苦你了。”
“我俩共事了么,难道不是应该的?再说了,行走渔业现代化产业园,目睹李市村的‘千村美居’工程,我的心里感觉特别的舒坦。”
加快脚步,我们走出古街区,坐上了朱师傅的轿车。小车由村委会出发,走白李公路然后往南过锡太一级公路,最先参观的是苏州恒兴公司包养的鱼塘。
一方鱼塘,十来亩大小,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着蓝天白云;一方方鱼塘连绵一片,与镶嵌其中的林荫大道纵横交织,美妙得令人神往。
“马老师,恒兴是个大公司,它养鱼的科技含量很高,他们正做着‘提升鱼肉品质,解决淡水鱼泥腥味等多个养殖课题’的科研,所以它的员工都是研究生和大学生。如今,恒星公司在预制菜这一块,已经成功地打开了销路,它在李市落户才半年多,已几乎收回了投资和成本。”朱师傅兴致勃勃地介绍道,凝视着鱼塘内一处处给鱼儿增氧的人造涌泉,朱师傅忽然又不无遗憾说,“如果早上过来可以观赏机器投喂鱼饲料,那景象呀,非常的壮观,天空中好比有天女撒花,池塘里鱼儿涌动,鱼群争先恐后地觅食。”
离开恒兴公司承包的鱼塘,我们的小车行驶上环村的林荫大道,驶过西泾溇、小宅基、三条桥等等一处处自然村落。浏览村落的一幢幢新楼:有的已竣工并且修葺一新;有的正在施工,被蒙着薄薄的绿色面纱;也有人家仍然居住数十年前的老楼房,不容说不久也将会弃旧布新。不过,无论哪一处自然村落,哪一幢楼宇,无一处家不是绿树翠竹环绕,屋前还有姹紫嫣红的小花园,陪伴着碧绿油嫩的小菜园。
最吸引我的是坐落在自然村落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唐家坝自然村,我们走进了屋前有一块网球场地的日间照料中心,我俩饶有兴致地倾听喝茶聊天的老爷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谈老年生活的惬意,又聆听几位老奶奶诉说长春村里前辈人患上“鼓胀病”的凄惨状况。朱师傅凑近我耳朵轻声说:“那年头李市村也血吸虫病流行,这地儿被人家叫做死白唐家坝。”
新楼,花园,步道,网球场,还有停车场,垂钓台,小小村落的一桩桩,一件件新事、喜事,展现的岂不是当今新农村村民的从容和与自信,幸福与骄傲吗!这哪儿还是当年死白唐家坝的地儿呢?是啊,那年头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状况怎堪回首?然而肯定是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
告别唐家坝日间照料中心,又驶过多处美丽的自然村落、排灌泵站,以及休闲垂钓文旅中心,朱师傅将车停在了东方锦鲤繁育基地。锦鲤是一种高档观赏鱼,是“水中的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东方锦鲤公司,央媒多次报道,在李市村,它和恒兴公司一样,有着一千多亩繁育基地。我们置身于比二层楼还要高爽,而且占地十多亩的全玻璃保暖房,俯视脚下深不可测的水泥养殖池内锦鲤们的嬉戏游泳,惊讶之余,又倾听了“东方锦鲤”刘瑞泉老总四十万元买一条锦鲤走上创业路的奇事,我更加坚信,李市村的现代渔业产业园之路走对了,一定会越走越宽阔,因为它与生态环保,与美丽新农村的建设完完全全吻合一致。
我们又驶上村间林荫大道,穿过常台高速桥洞,我们回到了李市村村委会。登楼凭栏,往东俯视李市古街区,往西远眺李市现代渔业产业园;在小会议室瞧见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们正讨论得热气腾腾!是啊,古村李市人民正在为新农村、新家园的建设群策群力,认真擘画,擘画新李市,擘画新江南!
作者简介:马济元,江苏省常熟人。退休小学教师。有小说、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小说界》《语文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等媒体。


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
社         长: 谭延明
总         编: 憨   仲
副   总   编: 蔡永祥   毛小东
总 编 助 理: 李   婷
编辑部主任: 白   冰
值 班 编 辑: 魏玉玲   曹  焱
选 稿 编 辑: 王炎欣
责 任 编 辑: 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陈庆连   幽 子
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微信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大雅散文微信平台、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公众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欢迎关注大雅散文,这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担当的平台;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


大雅散文
《东方散文》杂志,国际刊号,季刊,创刊十年,不厚名家,不薄新人。追求诗意、哲思、生命力的新时代散文。 投稿信箱:dfsw123456@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