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留痕】河南 王自亮‖1994到2024

文化   文化   2024-09-17 19:07   山东  


1994到2024

文/王自亮

转眼间,上师范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
每隔十年,可以说就是一个台阶。
1994年,我上师范,那时从乡下一个什么都不知的毛孩子,探头探脑走进了一所看起来辉煌大气的校园。当时的乡中几排平房,特别简陋。体育设施只是一个单杠和一个双杠。走进古城,走进泛着油亮的青石板小巷,没想到尽头竟然有那么豁亮一个院落。门口是一棵苍拙的古柏。这柏已经五百余年了。
小巷名贡院街,学校所在地就是卫辉府贡院,文化特别厚重。
只是当时太小,太浅薄,对这些都不是很懂。
学校的生活半军事化,每天五点半起床,跑操,然后早读。上下午上课,中午午休。晚上有晚自习。下午两节课后会有课外活动时间。这个时候学校的各种社团活跃。校园里响起咚咚的篮球声,敲得人心慌;学校广播也会播放一些节目,我听着却越发想家。我不爱动。就去图书馆,翻阅各种杂志。也听过两次文学社团的课。
老师讲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他讲得很动情,很投入,声情并茂。说到得意处两眼放光。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他长脸,很白,消瘦,皮肤微黄。
他是文学社团辅导老师,很热爱文学,后来竟成了我们班主任,是典型的书生。
我去过他的家,很小,里面满满当当都是书。他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很可爱,才三四岁。
他的妻子是纱厂的女工,当时很多老师找的都是女工。学校旁边就是很知名的华新纱厂。
我们入学的第二年,改成了双休。周末,本地学生都回家。我们住校。有时去街上逛逛。卫辉是古城,很破,去旁边的批发市场看看衣服。望京楼、比干庙、镇国塔,都去看了。这都是卫辉的古迹。
毕业那年,正值香港回归,我们齐集在饭厅里,举行庆祝活动,都很激动。很多人挥舞双臂,激扬地喊着口号。
而今一晃毕业已经三十年了。
2004年,我毕业十年,当时刚刚上班,还是毛头小伙,一个人在县城,书斋是关不住我的,屁股坐不住,只爱在外面跑。每天骑车瞎逛,却也感受到了小城的风华和美好,认识了长垣小城的底蕴。
2014年,毕业二十年,开始沉醉于文字,也读了一些书,发表了一些作品。过的“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日子。心境开始平静了,开始沉醉于书卷,注重精神上的充盈。但是,人却消瘦了,也不注意了外表。
2024年,人到中年,经历了生活的坎坎坷坷,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在坚持读写的同时,也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并努力挣钱养家。而且,开始锻炼身体,终于明白了,这世界上一切都能失去,只有健康属于自己。身体有点衰老,心智上精神上都更成熟了。明白很多,又看破很多,却更从容更坚毅更包容。
人到中年,豁达从容,确立了人生方向和目标,不再去拼,不再那么过于清高,而是更现实,更从容了。


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
社         长: 谭延明
总         编: 憨   仲
副   总   编: 蔡永祥   毛小东
总 编 助 理: 李   婷
编辑部主任: 白   冰
值 班 编 辑: 魏玉玲   曹  焱
选 稿 编 辑: 王炎欣
责 任 编 辑: 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陈庆连   幽 子
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微信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大雅散文微信平台、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公众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欢迎关注大雅散文,这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担当的平台;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


大雅散文
《东方散文》杂志,国际刊号,季刊,创刊十年,不厚名家,不薄新人。追求诗意、哲思、生命力的新时代散文。 投稿信箱:dfsw123456@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