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笔记】吉林 孟丽华‖探究不止 学者风范

文化   文化   2024-09-02 19:20   山东  


探究不止 学者风范

——读黎烈南教授《佳作不厌百回读》感悟点滴

文/孟丽华

我和好友黎烈南教授在网上交往已经有十多年了,虽始终未曾谋面,但至今仍保持着朋友间密切的联系。也许大家一定会感到奇怪,一位堂堂的高校教授,怎么会和我这样一位普通的中、小学教师产生交集并且成为好友呢?这就是黎烈南教授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他学富五车、学养深厚、才高八斗、却从不因此而清高自负、恃才傲物;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热情善良、品高德厚;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做人谦逊、待人诚恳;他才气纵横、治学严谨、探究学术、一丝不苟、专研业务、持之以恒;他谦恭自律,以身示范。虽为高级知识分子,但却从不以大学教授自居,瞧不起身边的“布衣”或“小人物”。烈南教授对朋对友,不分薄厚,一视同仁。这就是好友黎烈南教授让我高山仰止、敬慕有加的地方,也是他身上所具有的特质。
说起我们的个人学历、工作岗位、社会地位、交际范围都是相差甚远,身份、地位悬殊,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我都是无法和黎教授“比肩”,抑或是与其相提并论的。可是,就这样在别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成了谈论文学、交流思想、探讨学问、互相关心、不似亲人胜似亲人的好朋友。各方面均衡一下,我完全可以这样界定:黎烈南教授与我,亦师亦友,亦兄亦妹,是两个身处异地、志趣相同、目标一致,曾几何时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拼搏奋斗过的人。说起“好友”黎烈南教授,我虽有“高攀”之嫌疑,但自认为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这是我颇感欣慰之事,也是此生之荣幸。我还是郑重向大家公布一下好友的个人简介吧:
黎烈南,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50年3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966年初中毕业于北京市第41中学,后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插队劳动11年,1979年至1985年在北京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1985年至1988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2010年在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改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直至退休),主要从事宋元文学教学,研究宋元代诗歌、散文。2002年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最受欢迎的十佳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物象 景象 意象》古典诗词丛谈一书,曾于2001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与陈俊愉院士同讲《一枝春雪冻梅花》。 
以上简介只是让大家初步认识一下我的好友黎烈南教授,比起他的经历、业绩、建树等,以上我之所谈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也!还是书归正传吧。
2024年7月2日我收到了好友黎烈南教授从北京寄赠我的新付梓的《佳作不厌百回读》 唐宋诗文选析一书,手捧好友烈南教授《佳作不厌百回读》我又欣喜,又感动。好友可不是第一次赠书给我了,这是他第二次馈赠与我了,这可是好友多年来研究学术的心血之作,是好友烈南教授汗水与智慧凝结而成的,是无价之宝啊!我当格外珍惜。
我又想起早在2014年4月他的学术专著《物象 景象 意象》古典诗词丛谈一书出版后不久,好友就寄赠我一本,上面还有他的亲笔签名:“孟丽华女士指正  黎烈南上  2014.7.30”看那上面漂亮的签名,和国学大师启功的字还真有些神似呢!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
在往后的日子里,一有空我就拿起这本《物象 景象 意象》古典诗词丛谈来读,以汲取精神营养。后来也曾写过一篇题为《月夜品茗“细”说好友黎烈南之“三象”》的文章发表在《作家文学》上,可惜由于烈南教授的这部书纯属学术论文,以我的学识和认知能力,所谓的评析也不过是蜻蜓点水,皮毛而已。实在是班门弄斧肤浅得很,浅薄的认知,粗浅的评析,就像一个“蹩足”的行者,踉跄地行走在字里行间,现在想起还令我颇感“汗颜”。往事如昨,依稀眼前,令人回味。
怀着感动和崇拜,我轻轻地翻开了《佳作不厌百回读》唐宋诗文选析,只见扉页上还是那亲切而熟悉的笔迹:“孟丽华好友雅正 黎烈南敬赠 2024.6.29”,啊!从2014至2024,相隔整整十年的漫长时光啊!我又看到了烈南好友那刚劲挺拔、流利美观、典雅大方神似国学大师启功的字体。心里是多么激动,又是多么感慨啊!一声“好友”奠定了我们崇高而伟大的友谊,一言“敬赠”,烈南好友的儒雅谦逊、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之风跃然纸上。“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此时,仿佛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世界上有一种超越的高尚情感那就是“友谊万岁”!
好友烈南教授《佳作不厌百回读》整部书共195千字,240页,共收入33篇文章。装帧古朴,简约大气,看上去干净利落,高端典雅。封面的上半部是一枝旁逸斜出的梅花,这使我不由联想到好友曾和陈俊愉院士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共讲过《一枝春雪冻梅花》,又见旁边竖着写的一排字:读传世佳作 品唐宋诗文之美,这排字无疑是起着导读的作用。下半部就是书名“佳作不厌百回读 唐宋诗文选析”黎烈南著,作者的署名字迹显得很小,不仔细辨认几乎看不到,这就是黎烈南教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具体体现,他把学术研究放在至高位置,而把自己的名字却放在低处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体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
《佳作不厌百回读》33篇文中,除一篇插友写给他的评论、还有最后一篇《只因当年未请托》是写给自己的导师邓魁英先生的之外,其余的31篇均属学术论文,皆是唐宋诗文选析。这种书中没设“序”“跋”、开门见山、直接切入学术研究课题的做法,真乃另辟蹊径,独具特点,抛开世俗,不落俗套,让人一目了然。这是一部有着很高学术研究价值的、非常严谨的书,让人愈发感受到了这本书的纯粹性。这也是好友烈南教授一生致力于研究探索的目标。可以说,烈南教授自上任教学岗位那天起,就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交给了“三尺讲台”,他为本科生开设“中国文学史”、“柳永词研究”、“欧阳修词研究”、“唐五代词研究”、“辛弃疾词研究”、“宋代诗词研究”等多门课程。他潜心于唐宋诗文、宋元代诗歌散文的研究,但由于身体原因,在教学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曾因身体遇到过巨大的困境。造成他身体不好的主要原因,据知情人讲,他在内蒙古下乡当知青时不小心被牛顶伤踩踏后造成肝破裂,当时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急需输血。在内蒙古插队的200多名北京知青战友闻讯后,连夜从四面八方火速赶到医院为其献血,才保住了好友的生命。好友烈南教授也真争气,他用捡来的这条生命发光发热,让其发挥出了百倍千倍的巨大能量。以回报社会,回报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北京知青战友。
好友烈南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后改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期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门心思扑在教学岗位上。教学成绩显著,科研成果辉煌,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创造了无数“精彩”。他曾先后撰写四十余篇学术论文刊发在全国有名的刊物上,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与陈俊愉院士一同讲过《一枝春雪冻梅花》。因为他钻研业务,教学突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据知情人讲每到他授课,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一片愉悦的氛围中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啊!
但是,曾几何时,由于烈南教授工作太过拼命,使当知青时被牛顶伤踩踏后造成肝破裂的旧疾复发,在授课时在课堂上几度昏厥,被送去医院抢救过来后,学院领导担心他的身体,劝其好好养病,不要再到课堂讲课了。可是,他怎么能闲得住呢?他执意坚持要回到课堂,因为他离不开三尺讲台,离不开他可爱的学生。几番申请后院领导也拿他没办法,批准了他的请求。可是打那后,他的课堂就多了个“特殊的学生”一位和烈南教授年龄相仿的温文儒雅的女士,每当好友讲课的时候,她就静静地坐在一大群青年学生的后排座上,静静地聆听教授讲课,这位温文儒雅的“特殊学生”就是黎烈南教授的夫人周雪清女士。烈南教授讲课时她寸步不离、时刻陪伴其左右,做好了以防万一随时抢救他的准备。可见他们爱情坚贞、伉俪情深。
以上的两段小插曲暂且打住,我们还是接续对这本书的看法和认识吧!从这部书内容看,我们完全可以用“探究不止  学者风范”来界定黎烈南教授的品质和为人。这也许就是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文如其人”吧!所说的“探究不止”是指他研究的学术范畴而言,多年来,好友烈南教授矢志不移、孜孜以求;他勤奋铸犁、笔耕不辍;在自己学术研究上始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探究不止”;堪称一代良师、后生楷模,“学者风范”。
选入本书的三十一篇学术论文以唐宋时期的名人名诗入手进行详细分析,并深入探究。每一首诗无论是时代背景、人物特点、写景状物、行吟山水、语言表达、修辞方法、情感抒发、诗中意境、析中哲思,还是展开想象、构思巧妙、借物喻人、借古讽今、以虚带实。都倒出了每首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说每首诗(词)都做到了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明白通透,融会贯通,思路畅达,主旨鲜明,水到渠成。
三十一篇中,以唐代三大诗人诗圣杜甫的《望岳》开篇,光是这题目就非同凡响、气势雄浑:《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在这首诗中作者先交代了杜甫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他是在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的。从诗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起笔就气度不凡,深藏着诗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作者在此深刻地分析诗人以“浩然沉着之笔,勾勒出一个包罗万象、气韵超然的泰山,”下四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在此描写诗人居高临下、俯视群峰的气概。使人想起《孟子•尽心篇》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言,感受到诗人登泰山时的坦荡浩然、君临天下的雄伟气魄,丝毫看不出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的情绪。正如烈南好友在文末所言“一位诗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融入具有无穷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时,他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这首《望岳》诗正是属于杜甫自己,又属于民族的不朽诗篇。”
在这部书里,杜甫的诗就占了两首,还有一篇题为《字字知音  句句感悟——杜甫<不见>诗歌赏析》,“杜甫本诗,字字展示着他是李白的真正知音,同时又透露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诗歌,虽然处处谈及李白,却也时时展现着诗人自己的形象,更触及社会人生的一些重大问题,似火热情中饱含着冷静之观察与思考,是对高尚友谊之吟咏,是一首振聋发聩而发人深省的不朽诗篇”。本首以上是好友烈南教授谈到唐诗中杜甫的名篇,还有李商隐的《人生晚年时光的思考——李商隐<登乐游原>欣赏》。但纵观全书,这本唐宋诗文选析中还是宋代诗词占的比重大,尤其从目录中就可看出,比如:苏轼7首,辛弃疾8首,欧阳修3首,苏洵2首,其它如王安石、范成大、苏辙、张耒、刘克庄、许浑等各一首等。 
也许是惺惺相惜,我和烈南好友喜欢的诗人、诗文都是一样的,比如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王安石……学生时代我曾对这些诗人写的诗文,有的篇(首)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有次和家里人聊天时,提到其中一位宋代词人的名字和诗词出处,我脱口而出,并当即背诵出全文,爸爸当场就连连夸奖我古诗文学得好,因此我还洋洋得意了半天。
烈南好友不仅对唐诗有深入研究,而且对宋代诗词的探究更是坚定、执著,可以说倾注了自己的半生的心血。
比如:本书中写苏轼的《一篇形象的“文论”——苏轼<荆门惠泉>诗歌欣赏》,通过“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之描写,可见惠泉之水,清澈至极,传说因山神将其甘泉恩惠于荆州百姓因而得名“惠泉”。从全诗角度赏析“肝膈”一词,形象生动,实是一篇之“眼”。还有诗中:“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景象!只见惠泉之水自吐清碧之淙淙水流,润泽滋养着遍地庄稼,成为山下山前农人们的千古帮手了。“吐碧寒”中的一个“吐”字,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将自然泉水赋予人性的内涵,使其摇曳生姿,整首诗灵动化了。作者在此赋予惠泉虽遭遇挫折、怀才不遇,但却能从容面对、泰然处之的态度。整首诗充分表现了惠泉虽一路曲折,但却能随遇而安、竭力奉献、尽其所能来济民济物之人格风采,可谓魅力四射,耐人寻味。
《让雷电匍匐在自己脚下——苏轼<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诗欣赏》,开篇“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说的是“当人们把浮云般的‘名声’‘人气’等等置之度外,甚至对那生老病死之身体都淡然处之,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使他惊慌失措呢?‘已外’后加上‘更外’两字,使诗句语气坚定,精神饱满,把积极主动的状态发挥到极致,给全篇带来了高屋建瓴的宏阔气势。”“区区雷电若为神。”说明雷鸣电闪,在一个达到忘我境界的人面前,还能发什么神威呢?此刻,神一般的雷电,已经不神了,所谓“区区”者,渺小也,无足轻重也。让雷电匍匐在自己脚下。这是多么令人耳目一新的情境,也是人生一大奇观也。
后一句“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写了隐居于山中的唐道士告诉苏轼这样一种情境:人居于高峰之巅时,雷声发于脚下,其平时震天之怒吼,竟变成了婴儿的啼哭之音,而说道:“无限人间失箸人”一句,好友烈南教授又分析到:“闻雷失箸”这是人尽皆知的典故,刘备如此,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即使是杰出人物,也难免有此失态之时。作者明确分析了苏轼的这首诗“成为对人类被名利得失所困扰的象征,‘人间’‘无限’诸字,正是对人类心态普遍性的精炼概括。”整首诗将做人的骄傲自豪之感与遗憾惆怅之情,天一无缝地交织在一起,把在困境中超越自我的永恒追求,凝炼精警地抒发出来,显示了他独特不朽的思想艺术价值。
《科举成名是成功,还是失败?——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歌欣赏》中烈南好友言:“苏轼是在科举方面非常成功,并从科举中取得巨大声誉的文人士大夫,他在科举方面成功的诸多经验,还经常被读书人借鉴。而在本诗中,善于自嘲的苏轼却以痛惜之情,表达了他对科举带来的负面影响之深刻反省。本诗采用了先扬后抑之法,因而使得诗歌在回环曲折中逐渐展示了深邃的主题。”以我之拙见:在此“扬”的是“百回读”终有一天会成功,“抑”的是科举成功后会被功名利禄所绊,有走向堕落的危险。不是吗?在此七言诗当中,我们不得不敬佩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其平淡的语言,揭示了成功背后的严肃问题,让我们在反复吟咏中对这首送别诗歌回味无穷。
又如:《“超人”的宣言——苏轼<东坡>诗欣赏》,《深广的忧患意识与错落细密的构思笔法——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欣赏》,《恻隐之心引来的奇幻妙景——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欣赏》,还有有关苏轼和欧阳修的一篇《垂范后世的文人友谊——欧阳修与苏轼的交往散论》,也从多方面展示了诗人思想境界和语言艺术,以及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朋友间深厚的友情。
在《佳作不厌百回读》中有关南宋辛弃疾的诗词评论更多。如:《快意中的悲凉——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欣赏》,烈南好友写了他清醒的见底“即使词人在与知己欢快吟咏之际,词人仍然流露了‘头上发’‘总向愁中白’的感慨,他那‘拍手笑沙鸥’的表面达观之情调,实在不过是极为悲凉心情的反衬罢了”。又如:《一颗纯粹的词心——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欣赏》,烈南教授坦言:高手的词章,往往看似在说眼前之事,实则另有所托。烈南好友在此分析到:既然稼轩一生所念、所梦,即为收复,统一祖国江山,词中“梦觉”后所看到的“眼前万里江山”,犹如赤子见到母亲时瞬间的心灵颤动,造成奇特的艺术效果,把词人开阔浩大胸襟与沉郁悲凉之忧患心境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又如:《此处春光独好——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欣赏》,通过分析“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写出了“在中国美不胜收之词章中,欣赏各种花卉之作品各尽其态,而像辛弃疾如此钟情并赞美乡溪之芥菜花者,却是独一无二的。”可见在好友烈南眼中,稼轩之为人风格之独特,文采之斐然,构思之迥异,在此可略见一斑了。《文武兼备的将帅风采——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堰湖未成>词欣赏》,在写景中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英雄气概与悲凉情绪,由此使人联想到词人所经历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之壮举,还有那“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士情怀。这首诗的确写出了辛弃疾本人的英雄将帅气质,也展现了自然景物在词人笔下的自然、灵动、雄健、古奥。展现了非凡的艺术境界。还有:《从一首写景小诗看辛弃疾意识——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词欣赏》,《一腔幽愤  不泯童心——辛弃疾<清平乐>词欣赏》,这两首词前者反映了作者兴亡忧患意识,后者反映了表面看似乎满足了知足常乐的心态,但其实是一腔愤懑注满期间。
又如;在《侠骨与柔情——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欣赏》中作者分析到:“上阙所写纵马奔腾,悄观鹭鸶,无意中透露的是军人的勇毅,机敏之本色,下阙所描写乡村女子劳作身影与爱子柔情,无意间流露的乃为对乡村和平生活的爱护与向往。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他渴望的叱咤风云之戎马生涯,不正是为了让‘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的安逸、宁静生活得以长久吗?”。烈南好友深刻细腻的分析,更突出了宋词就景叙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的特点。
再如:《豪爽热情与悲凉沉郁思绪的双重奏——辛弃疾<鹧鸪天•戏题村舍>欣赏》,更体现了辛词豪放流畅之语言与曲折深邃之思绪融为一体的特点,可谓一泄无余,魅力十足。从选析的这些宋词中,可以看出好友烈南教授对宋代诗词的研学广博,探究深入,绝非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他是竭尽全力深入探究,精益求精,融会贯通。
这使我想起南宋陆游的一首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虽然是陆翁的《冬夜读书教子聿》,但对“探究”学问而言似乎更有新意,联想到黎烈南教授曾经教过的有位网名叫“苦瓜佛手四季豆”的学生对他的评价:
“关于坚持和勤奋,总能让我想起我的大学老师黎烈南先生。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数字:37,17。黎先生最青春的时光在内蒙插队放牧,他返城在图书馆工作,以一名老初中生的学历,参加大学自学考试,次后,他决心考北师大邓魁英先生的研究生。为了考研,他把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反复研读了37遍。又把导师邓魁英先生的著作研读了三、四遍,毫无悬念——他的考研成绩第一名。”
正如他的学生所赞誉的那样:“湖南籍黎先生在做学问上充分体现了湘军的性格特点:耐得烦,舍得死,巴得蛮。坚持、勤奋,坚持勤奋......”这就是好友烈南教授与生俱来的德品与气质。事实也证明,古往今来“天才在于勤奋”,世间所有获得巨大成就者无不从刻苦中来。据知情人讲,好友黎烈南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期间,正赶上出版他的学术专著《物象 景象 意象——古诗词丛谈》一书,为了严谨起见,烈南教授仅校对就17遍之多。这才有了以上“37,17”之说。可见好友对学术勤奋钻研、探究不止的严谨态度。
又再如:
《一首农事小诗写出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诗欣赏》,这首七绝,字字句句,无有虚设。在不经意间,通过写“昼出”“夜继”等,不由使人联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华夏儿女的精气神。还有:《关于笼中鸟的一次对话——苏辙<山湖>诗与苏轼<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诗欣赏》,苏洵的两篇《苏东坡兄弟的名字有什么奥秘吗——苏洵<名二子说>欣赏》,《对新型父子关系的思考与讴歌——苏洵<木假山记>欣赏》等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关于“三苏”,好友烈南教授在此选了几篇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副流传千古的眉山三苏祠门口的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楹联充分展示了苏氏父子三人杰出的成就和人品气节,不仅是对“三苏”高度赞誉,也是历史对他们做出的正确评价。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当中就占三席,展现了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三苏”中,其中苏轼成就最高。苏轼,这位旷世奇才他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写词和写文章的高手了,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开创了“豪放之声”,豪放与婉约并存。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我看来好友烈南教授为文、为人都是绝佳的,亦如他在《只因当年未请托——献给敬爱的邓魁英先生》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以诚实守信、忠厚善良、求真务实、认真执著、真才实学被邓魁英先生果断收入她的门下,他用脚踏实地的行为赢得了导师邓魁英先生的高度赏识和赞誉,并嘱托他在《古典文学知识》杂志上为她写传略,正当好友犹豫时,邓先生的话给了他一颗定心丸:“你虽然不是我的在学术成就上最得意的学生,但你是我最勤奋的学生,这方面你可以无愧。”而好友黎烈南教授也真无愧于邓魁英先生的重托,他沐浴着导师邓魁英先生的人格魅力、霁月光风,满怀信心地写下了“热爱专业,一心向学——邓魁英先生传略”,当“我将写好的文章,给邓先生过目:邓先生频频点头赞许,于是一篇使邓先生颇为满意的关于她的生平与学术的文章,公布于世了。”这就是好友烈南教授非凡的才华和无穷的人格魅力所在。
在诸多的阅读中,我也深切感觉到了好友与邓魁英先生之间那份深厚的师生友谊,譬如:为了克服烈南教授生活上粗心的小毛病,邓魁英先生还特意请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给烈南好友题了个大大的“细”字送给他,可见老师对学生是多么关爱有加。另,在此书后封面上我看到了两幅珍贵的照片:一幅是2004年拜谒启功先生的照片,一幅是2019年和导师邓魁英先生的合影。看到照片上好友烈南教授与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交谈甚欢的样子,看到他幸福地依偎在导师邓魁英先生身旁脸上绽放出的灿烂笑容。我醉了!我也仿佛受到了熏陶,顿时,快乐和幸福感满满地。(邓先生与烈南教授合影时正好90岁,遗憾的是五年后邓先生不幸因病去世,享年95岁。她的去世对烈南教授打击太大,他悲痛欲绝,终生缅怀他的导师邓魁英先生。)
好友烈南教授在《佳作不厌百回读》唐宋诗文选析中,通过条分缕析、钻研探究,充分展示了唐宋词在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地位以及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用探究不止的精神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用实际行动告诫我们学海无涯、探无止境;他潜心治学、刻苦钻研,体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以上是我读好友烈南教授《佳作不厌百回读》唐宋诗文选析的感悟点滴,由于本人资质平庸、才疏学浅,书中许多篇首高深的学问还待进一步探究和学习中。但通过读好友烈南教授的《佳作不厌百回读》唐宋诗文选析这部书,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学到了唐宋诗文的精髓,同时也体会到了这部书是好友黎烈南教授呕心沥血之作,它引经据典,哲思隽永,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是一部难得的、精致的学术性的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唐宋诗文的研究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结末,再次感谢好友烈南教授提供吾精神食粮,让余在学习唐宋诗文上有了新的提升,我当好好收藏之,并永久保存。
2024年8月27日星期二07:58于吉林白城大安
作者简介:孟丽华,吉林省白城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白城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南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化报》编委,【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社作家理事会副主席,白城市洮北区诗词楹联家协会副秘书长,南国文学社特约学术顾问。出版25万字散文集《走过雨季》。有几十篇作品入编国家正式出版的书籍,多篇作品刊发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参赛作品曾荣获“全国草原杯”“天边草原杯”优秀奖;全国“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南国文学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全国“走进西藏,谱写新时代奋进征程征文大赛”三等奖;荣获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三届郦道元山水征文大赛颁奖典礼”一等奖;南国文学年会暨南国文学高峰论坛“优秀主编奖”;评为《青年文学家》2023年度“优秀作家”;荣获“诗意吉林”文学评论征文颁奖典礼暨新时代中国新诗走向高峰论坛“诗歌评论创新奖”;45副楹联作品入编《中国对联作品集》(2018年卷)(2019年卷)(2020年卷),25副楹联作品分别入编《中国楹联传世精品典藏》《中国楹联传世精品典藏续集》,并荣获颁发的国家图书馆收藏证书。


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
社         长: 谭延明
总         编: 憨   仲
副   总   编: 蔡永祥   毛小东
总 编 助 理: 李   婷
编辑部主任: 白   冰
值 班 编 辑: 魏玉玲   曹  焱
选 稿 编 辑: 王炎欣
责 任 编 辑: 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陈庆连   幽 子
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微信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大雅散文微信平台、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公众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欢迎关注大雅散文,这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担当的平台;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


大雅散文
《东方散文》杂志,国际刊号,季刊,创刊十年,不厚名家,不薄新人。追求诗意、哲思、生命力的新时代散文。 投稿信箱:dfsw123456@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