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笔记】广东 段正山‖感悟“子曰”(之六)

文化   文化   2024-09-05 22:05   山东  


感悟“子曰”(之六)

文/段正山

由曾子拒赐说开来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外国笑话:
一天,史密斯和杰克这两个一年多时间都没见面的老朋友在街上相遇了,两人在一家茶馆坐下,一叙别情。
史密斯注意到,杰克的脸上一直都是愁云密布,不由关切地问道:“最近发生什么事情了?我看你很痛苦。”
“没错,确实发生了一些事情。”杰克神情黯然地说道:“三个月前,我叔叔去世了,留给我四千元钱遗产。”
“噢,那是一笔不算太多,也不能算少的遗产。”史密斯回应道。
“两个月前,我一个一点也不熟悉的表舅过世了,居然也给我留下了八千五百元遗产。”
“听起来上帝总是赐福给你。可是你为什么看起来还这么烦恼呢?”史密斯有点不解地问道。
杰克继续说道,“上个月,我姑姥姥去世了,我从她那里继承了两万美元。”
“上帝真是偏爱你,”史密斯感慨地说道,“那你为什么现在看起来还那么忧心忡忡呢?”
“我没法不烦恼,”杰克不满地说道,“今天已经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可我这个月什么也没得到呢!”
读罢这个笑话,你还能笑出来吗?
习惯性地等天上掉馅饼,或许这就是一些人的人生哲学,或许这也正是他烦恼的缘由吧。
毫无尊严,多少还有些无耻的玩意。
这使我想到了孔子的弟子,那位整理了著名的《孝经》创作了《大学》经典著作,被尊为“宗圣”的曾子,曾经的一个故事。
作为学者的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王知道后,派人要赏赐给他一块土地,并说:“你可以用这块土地的收入,使得穿戴好一点。”
曾子听后坚决不接受。
退返后,鲁王再次派人表示赠送的意思,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不是先生你向大王求取的,而是大王主动要赏赐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曾子严肃地说:“我曾听说‘接受他人馈赠的人,就会畏惧馈赠者;馈赠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馈赠的人显露骄色。’就算大王赏赐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畏惧他吗?”使者无言以对。
最终曾子仍未接受。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深沉地说:“曾参能够如此说,足以保全他的节操。”
这就是曾子的做人的尊严和操守。着实可敬。
常言道“无功不受禄”,平白无故得到别人的赏赐和恩惠,若有此愿望,这是自私和无耻的;若安享这种“天上掉下的馅饼”,则是危险的祸患。
就像开头笑话所言的那个为没有意外所得而烦恼的家伙,他还会烦恼下去,这种烦恼就是一种折磨,出于自私与无耻的自我折磨,自找、自设的自我葬送和自我毁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得人恩惠,就得看人脸色,听人使唤,自尊丢掉了,人格紧跟着就得扭曲,说话就得逢迎,面色就得谄媚,举止就得卑躬屈膝,哈巴狗的做派就出来了,人样没了。若对方出于险恶用心,那恩惠便是收买,便是为人驱使的诱饵,为此你就会去说违心的话,去做违心的事,甚至是丧尽天良的事,而难以自拔。
占了那点便宜,把自己引向了不归路,得不偿失倒是小事,把自己毁灭那才是万劫不复。
还是学习曾子,头脑清醒,坚拒恩赐,保住自己的人格自由和独立比啥都强。那些看起来诱人的东西,再光鲜亮丽、珠光宝气,与自己无关,正眼都不瞧一下,挥手拂去,转身作别,悠然走开。
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
《‌荀子·非十二子》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子思谓孟轲曰:‘自大而不修,‌其所以不大大矣;‌自异而不修,‌其所以异不异矣。‌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子思,即孔伋,就是孔子的孙子,被后世尊为“述圣”。孟轲,即“亚圣”孟子。子思是孟子的老师。
此语是子思提醒、警示孟子的一段恳切之言。
意思是:
子思对孟轲说:‌“如果自以为了不起但不努力修养,‌那么原本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地方也就不那么了不起了;‌如果自以为与众不同但不注重修养,‌那么原本自以为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就不那么与众不同了。‌只有真正伟大的人才会看起来似乎并不出众;‌如果看起来很出众,‌那么他早已沦为平庸之辈了!‌”
翻译出来这些话有些拗口,其实这些话的内涵也很简单。
子思强调要重视不断修养。你要觉得自己了不起,那就更要注意修养;若不修养,你就会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相反,若叫人看起来了不起,其实他很平庸。
我们把子思教训孟子的话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明白,自以为了不起,这只是一种个人感觉,而且说明自我评价比较高,其实这恰恰表明:这时候自己的水平还没有高到不需要自己来张扬这种“了不起”,这正显示出了自己的浅薄和功力不足。自以为是,其实是一幅满含嘲讽的自画像,趾高气扬,傲慢骄横,老子天下第一。看起来挺吓人、唬人、压人,其实这是实力不足、内心恐慌,多少还有点自卑的症状,一种病态。
若真要追求理想和学问,赶紧收起这套把戏和这副架子。马大了叫人喜欢,人架子大了只能叫人讨厌。
所以子思抛出一个“修养”的良方,快快把心静下来,把脑子净下来,多些谦卑,多些自省,悄悄地练基本功,偷偷地改进自己的不足,水深静流,强大自己的内心和本事,不动声色,不去炫耀,甚至不叫人看到的“了不起”,这才是自我修养的正道。
而《孔丛子》上记载的这段子思教导孟轲的话,多少有些出入,多了这么一段话:
“故君子高其行则人莫能阶也。远其志则人莫能及也,礼接于人人不敢慢,辞交于人人不敢侮,其唯高远乎。”
意思是:
“君子果真德行高尚,平常人是不能做到的;自己果真志向高远,平常人也是不能达到的。君子以礼待人,别人就不会息慢他;以善言对人讲话,别人就不敢侮辱他。这大概才是那些德行高尚、志向高远的人所为吧!”
我觉得补充的这段话,对君子的要求说得更明白了。
子思对孟轲的教导,其实对我们普通人也很有教育意义。你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千万不要表现出来,特别是不要说出来,你一表现出来,恰恰说明你没什么了不起,赶紧修养自己吧,修养到让人看不出你的了不起,而你又真的有了不起的地方。
孔子的“无讼”梦想
孔子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主管司法,但孔子毕竟是主张“仁政”,追求“仁德”的君子,手中握着“司法大权”,却主张“慎刑”,正如“武”的终极含义是“止戈”一样。
孔子曾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如果仅仅是去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我的理想是要让天下没有诉讼啊!”
天下无讼。这个美好的梦想,在当时的“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当然是脱离现实的,但这一伟大的梦想,却为后世乃至现代指明了方向。
孔子进而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
“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更强调对百姓的教化,使其明理知耻守规矩,而不是仅仅靠刑法和刑罚去震慑。
下面的孔子所言,讲的就更明白、具体了。
有一次,弟子子张问孔子:老师,我在从政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孔子说:一定要杜绝四种恶政。其中有三种都跟法律有关。
他讲:“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意思是:
作为执政官,对百姓不加以教育引导,等到人民犯了罪,就加以杀戮,这叫暴虐;百姓已经在往邪路上走了,不告诚,不警告,等他犯下罪行以后,再逮起来加以惩罚,这叫残暴;很晚才下令制止,故意等百姓触犯律条,这叫贼害。
这话讲得多好,古往今来多少统治者不就是“虐”“暴”“贼”的“杰出代表”,并以此塑造了自己的“威武”形象高高在上,而使民怨沸腾,甚至官逼民反。
孔子对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尤其深恶痛绝。孔子就曾讲过“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
意思是说:
“现在断狱的人在量刑定罪时往往重判,必欲置人死地而后快;古代断狱的人则对罪犯心存怜悯,希望能保全他们的性命。”用刑原则应该是宁愿漏判有罪之人,也不要冤杀无罪之人。这便是“好生恶杀”的由来。
如果在司法大权下,违规定为违法,违法定为犯罪,小罪定为大罪,活罪定为死罪,这是对法律最大践踏和破坏,是对公平正义最大的辱没和蹂躏。是可忍熟不可忍。
甚至孔子对一些刑法,还有更开放的见解。
在《孔子家语·五刑解》里,讲到了古代所谓的“五刑”。“五刑”是针对五种常见的罪行而制定的五种刑法,即盗窃、不孝、犯上、互斗和男女淫乱。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冉求向孔子请教:“老师啊,我听说古代的三皇五帝从来不用这‘五’,真有这回事吗?”
孔子说:
“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
意思是:
“圣人制定法律,不是要惩罚人民,而是有了法律,让老百姓有所畏惧,不去犯法,最终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
孔子不愧为是伟大的思想家,一语便点破刑罚的终极意义。
对于“五刑”,我们不妨做如下判断:
虽然有惩处盗窃的法律,但是可以不用。为什么呢?政治清明了,百姓生活安定,还用去偷窃吗?
虽然有惩治不孝的法律,但是可以不用。为什么呢?因为做好对百姓的教化,百姓都很孝顺,还会有人不孝吗?
虽然有惩罚犯上作乱的法律,但是可以不用。为什么呢?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还会有人起来造反吗?
虽然有惩罚人与人之间互相争斗的法律,但是可以不用。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都很和睦,大家没有尖锐的冲突,还会发生严重的争斗事件吗?
虽然有惩治男女淫乱的法律,但是通过教育,社会风气好,百姓都知廉耻,还有人犯淫乱之罪吗?
孔子的结论是:制定刑法,目的不是惩罚人,而是告诚人。防患于未然。把刑法高高悬起,警示世人。知是非,明荣辱,识利害,懂礼仪,从仁德上约束自己,不去做伤天害理之事。
一些相关的法律立在那里,如果没有去使用它,恰恰说明这些方面大家都做得好。
尤其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在制定法律时,一定要明白所有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有其根源。这个根源就是社会整体的政治状况。这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和民众的管理与治理。如果不从统治阶级那里找根源,社会问题永远也无法彻底地解决。
这些先进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同样也有深刻的启示。
人人皆可为舜尧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马上就会摇头:怎么可能人人皆可为舜尧?
确实,舜尧创造伟业,成为一代伟人,绝对不可能人人为之,但像他们那样做人,培养像他们那样的美德,确实人人皆可。只是你是否真的愿意。
据《孔丛子》记载,孟子曾与他的老师子思(孔子的孙子)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我们不妨听听。
孟轲向子思请教:“尧舜文武之道,可力而致乎?”意思是:“尧帝、舜帝、周文王、周武王的礼乐之道,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吗?”
子思回答:“彼人也我人也,称其言,履其行,夜思之,昼行之,滋滋焉.汲汲焉如农之赴时,商之趣利,恶有不至者乎?”
子思说的意思是:
“这些圣人,是人;你,我,也是人。称颂他们所讲过的话,做他们所做过的事,夜里思考,白天践行,勤勉而急切地去做,如同农民务农不违农时,商人经商追逐利益,哪里还有不能达到的呢?”
子思的回答很肯定,道理也很正确。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子思,三岁丧父,五岁时,孔子将其托付给曾子,后来在曾子的抚养、教育下,成为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创作了后被称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一书,被后世尊为“述圣”。
子思的弟子孟子也是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的艰难生活可想而知,但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三迁择邻”“断织教子”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创作了《孟子》等著作,成为一代“亚圣”。
子思和孟子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在中华历史上写下了自己精彩的一笔,也证明了“人人皆可为舜尧”的结论。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在他创作的《送瘟神》一诗中写到的“六亿神州尽舜尧”豪迈的诗句,这样的诗句也就是毛主席能写出,他本人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乡村农家子弟,中师学历,没有留过洋,没有上过军校,但他青年时就立志拯救中华,一生发奋好学,孜孜不倦,实事求是,艰辛探索,成为开国领袖,始终铭记“为人民服务”思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成为一代伟人。
人人皆可为舜尧,首先要有成舜尧之心,以他们为楷模,为师长,以他们的人格为自己追求的人格。当然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向他们那样去做,这尤为艰难,因为从想和说,到做,绝不是一步之遥,而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去做,真的去做,不仅仅只是开始激情满怀、干劲十足,而是中途不犹豫、不动摇、不怀疑、不改变、不半途而废、不当逃兵。难,非常难,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做到。
往往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愿意做到,不愿意,不愿意受那份苦,不愿意遭那份罪,不愿意忍受那份孤独和寂寞,不愿意被人不理解、被人嘲讽,不愿意一次一次失败遭受打击。对了,就是你不愿意接受这些考验和磨难,当然,你还是平庸的自己,而且你还接受了“做个平庸的自己挺好”的洗脑,于是,你永远不可成“舜尧”,默默无闻,甚至碌碌无为,乃至被时代淘汰,就这么简单。
作者简介:段正山,我国“语文整体改革”课题组核心成员。《自能作文》教材执行主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演讲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7部。有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著名杂志转载,一些作品被选为中小学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指导中小学生3900多人次在《青年文摘》《作文通讯》《东方少年》《新作文》《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少年报》《语文报》等全国著名报刊发表创意作品。指导在职教师出版个人作品集,指导社会青年在《人民日报》《文汇报》《科技日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三联生活周刊》等著名报刊发表作品,指导大二学生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现定居广东深圳,专门从事作文教学研究、推广以及私人定制写作指导。对《论语》有一定的研究。


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
社         长: 谭延明
总         编: 憨   仲
副   总   编: 蔡永祥   毛小东
总 编 助 理: 李   婷
编辑部主任: 白   冰
值 班 编 辑: 魏玉玲   曹  焱
选 稿 编 辑: 王炎欣
责 任 编 辑: 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陈庆连   幽 子
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微信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大雅散文微信平台、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公众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欢迎关注大雅散文,这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担当的平台;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


大雅散文
《东方散文》杂志,国际刊号,季刊,创刊十年,不厚名家,不薄新人。追求诗意、哲思、生命力的新时代散文。 投稿信箱:dfsw123456@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