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的大方挨了批
子贡是孔子的的得意弟子,是著名的商人,杰出的外交家。子贡聪明能干,曾被孔子成为“器”,像瑚琏一样能堪大任。自贡还拿出不少钱财资助孔子办学,但子贡做过的一件好事,却受到了孔子的批评。
据《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记载: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子贡为人善良豪爽,家中又有钱,把不少鲁国人从外国赎了回来,却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听说后不高兴地说:“子贡呀,你错了!”
这是为什么呢?
子贡是当时的富豪,家里有钱自不用说,他品德高尚,为人慷慨,花重金赎救了不少鲁国人,显然不是为了得到补偿和奖励而为之,救了人之后,当然拒绝了鲁国的奖金。这在子贡看来,自己花了些钱,做了好事,这是仁德之举。不要奖金,一者给鲁国减轻负担,二者显示自己大公无私。
没想到他的这个高尚之举,却遭到了老师孔子的批评。
子贡错了,错在哪里呢?
孔子的道理还是很有道理的。
你子贡家里有钱,赎了人,不领补助和奖金,对钱的事不在乎,但你无形中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想想看,别人出于正义赎了人,注意,赎人,可也是要花钱的啊,人家做了好事,花了钱,如果再不去鲁国领取补偿和奖励,那损失不是太大了吗?都像你子贡那样,能有几个人?
那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少甚至没有人去干这件“费力不讨好”的“好事”了。没人再干这件好事了,对救赎在外地为奴的鲁国人这件大事来讲,起了什么作用?当然是坏作用了。
你子贡得了自己的好名声,但对整个社会来讲,却做了一件坏事。
孔子为此说道:“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别人拿了奖金,对整个赎人这件事来说,没有什么损失;而人们不拿那笔奖金,也不再去赎人了,那对鲁国却是大损失呀。
子贡的错误就在于,他的一种道德行为导致了不道德的结果。
特别需要指出是:子贡的行为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行为,完全的大公无私,甚至是损己利人的行为,你思想境界高,你孤立的个人,做某一件个人的事情,可以如此,但对于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行为,达到你这种思想境界和经济实力的人又有几个?那你的举动,就会对推进这种社会行为起了一个破坏作用,不便表彰,不可效仿,更不能推广,只能单独个别口头表扬一下,然后请你罢手。
由此可见,孔子对一种道德行为的可行性,还是很重视“适宜”原则的,说到底,还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且莫搞道德绑架之类的。
而同是《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上,还有一则记载: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说的是: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人家出于感谢,送他一头牛,子路欣然接受,孔子听说后高兴地说:“鲁国有人落水了,一定会有人去救。”
孔子说话很含蓄,其实,一则夸赞子路接受赠送的牛是对的,因为他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二则是表明,救了人得些赠礼也是应该的,见义勇为就应该受到称赞,甚至受到物质奖励。
否则,见义勇为之后,得不到褒奖,到不到公正的对待,甚至还受到冤枉为此蒙冤,今后谁还见义勇为呢?这将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是一种摧毁。哪个多,哪个少呀?
孔子批评了子贡,批评得好,但愿我们今人也能由此获益。
口才重要,但没到崇尚的地步
那位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弟子宰我,其实也是个好学之人,他口才好,能言善辩,后成为“孔门十哲”之一。或许正因为他伶牙俐齿,又赶上大白天睡大觉,才遭到孔子的严厉斥责。
宰我的喜欢提问请教,也是出了名的。
一次,宰我向孔子请教:“君子尚辞乎?”意思是:“君子崇尚言辞吗?”
孔子很清楚宰我心里在想什么,你宰我就喜欢卖弄口才嘛,因此,孔子的回答也直击要害:“君子以理为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繁辞富说,非所听也。唯知者,不失理。”
意思是:
“君子崇尚道理。学识渊博却不得要领,不是君子所要关注的。辞藻华丽且夸夸其谈,不是君子乐意听闻的。只有聪明智慧的人,说话行事才不失准则。”
言辞固然重要,口才好也是本事,但要分清主次,有追求的君子更重视道德和道理,上自天理,下至日常道理,这是君子最为看重的。至于学识渊博却不得要领,学问不大却夸夸其谈,这都不是君子所为,这都不好。虚浮,不扎实,也就不实在。孔子看重的是,作为君子,要聪明有智慧,说话办事不失准则,不失分寸,恰当适宜为好。何必太炫耀自己的口才。话说得多了,就没味了;话说得太过分了,就不真实了,就走向了反面。孔子觉着这样解释还不够,就举例说明,他说:“吾于予,取其言之近类也。于赐,取其言之切事也。近类则足以喻之,切事则足以惧之。”“我对于宰我,赞同他的言辞可以类比。对于子贡,赞同他的言辞切合时事。可以类比,就能够使人触类旁通,容易理解;切合时事,能够使人畏惧。”孔子对宰我还是该肯定便肯定的,认为他的善于类比,有触类旁通之效;对于子贡的言辞切合时事,有仗义直谏之力,予以称赞。孔子讲话的智慧在此充分显现,这不,对两位弟子的口才优秀的地方,都予以充分认同。口才重要,但没有重要到崇尚的地步。但重视口才也是必要的。“《书》曰:‘若保赤子。’子张问曰:‘听讼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哉。古之听讼者,恶其意不恶其人。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而恶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书》曰:“若保赤子。”意思是:《尚书》上说:“对待老百姓像养护婴儿一样。”啊呀!我们中华前贤的治国见解竟如此纯真美好,如诗般的话语蕴藏了多么深厚的思想。可惜后人不争气,竟把这句话糟蹋得烟消云散了。孔子的弟子子张引《尚书》这句话向孔子请教:“断官司也可以这样做吗?”孔子坦然答道:“当然可以了。古代裁断官司的人,厌恶他们的恶念而不厌恶犯罪者本人。于是,寻求使他们活下来的理由,实在无法减轻他们的罪行才处罚他们。君主与百姓同甘苦,爱护百姓而不轻易舍弃他们。现在断狱的人,不是厌恶犯罪人的恶念而是厌恶他们这些人,总是寻求杀死他们的理由,这么做是违反先王之道的。”其一,对犯罪者的态度,厌恶的是“恶念”,而不是犯罪者本人。惩罚的着眼点,是消除其恶念,而不仅仅消除犯罪者本人,这是一个本与末的关系。其二,惩罚的目的,能让犯罪者活下来尽量让他活下来,实在无法减轻处罚的做相应的处罚。这是起码的公平正义和对人的负责。如果社会犯罪的人很多或越来越多,难道仅仅靠杀头坐牢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吗?其三,古今对比,指出当时对罪犯总是找杀死他们的理由,这是违背天理和先王之道的。靠杀人或多杀人,维持统治,这种动机和作法本身就是不人道和愚蠢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问题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白:任何违法犯罪的出现,一定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作为统治者,至少应该明白,对民众统治、管理、教化得不好,比如不科学、不公平、不正义,官员昏庸无道、腐败无能,不用问,社会问题一定严重,所谓的违法犯罪现象就严重。反之,则不然。其实,当我们谴责社会上违法犯罪问题时,更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管理是不是出了问题。真的是“对待老百姓像养护婴儿一样。”吗?我们现在叫“为人民服务”,我们真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大家都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了,谁还有心思违法犯罪?孔子步入七十三岁时,生命走到了尽头。之前,他的妻子亓官氏已去世,唯一的儿子孔鲤已去世,他的膝下只有一位孔氏后人——孔鲤的儿子、自己的孙子孔伋(字子思),而此时孔伋年仅五岁,如此弱幼的孩子该怎么办?将子思该托付给谁呢?孔子最喜欢、最信任的弟子、自己最理想的思想继承人颜回已经英年早逝,忠诚勇敢但鲁莽的子路也死于非命,那还有子贡呀。是的,子贡聪明过人,一把经商好手,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又是杰出的外交家,纵横各国,游刃有余,走到哪儿都有人脉,都能吃得开。更重要的是,他对孔子极为崇拜敬仰,让子贡收留保护子思,生活一定无忧,甚至还很滋润。但孔子没有选择子贡,而是选择了曾一度并不被看好、甚至认为他多少有些愚钝的曾参。曾参,后被尊称为曾子,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曾参是鲁国人,是大禹的后裔。他的父亲曾点(字皙)也是孔子的弟子,并且是孔子三十岁时所收的首批弟子之一。曾参十六岁时,正式拜孔子为师,进入孔门。时年,孔子已经六十二岁。曾参是个孝子,对父母格外孝敬。甚至因为太过愚孝,遭致孔子严厉批评。一次,他锄地不小心锄断了瓜秧。父亲很生气,拿起大棒打他,他不逃不躲,泰然接受,最后被打晕在地。曾参苏醒后,首先问候父亲有没有受伤,然后回到自己房间弹琴唱歌,毫不怨恨。此事被孔子知道后,很生气。严厉指出:如果真被父亲打死,不仅自己丧了命,父亲也会因此背负恶名,那将更是不孝。应该效仿舜帝,既真诚尽孝,又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曾参闻听,深以为然,非常感激老师的教诲。曾参是个志向高远、孝爱父母、仁德厚道、勤奋好学之人。《论语》中“曾子曰”就有不少,诸如“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美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精神、“慎终追远”的敬孝思想,都是他高尚情操的表现。孔子是有智慧眼光的。他信任、喜欢子贡,没错,他可以把处理自己的后事这样的大事交给子贡,凭他的头脑、财力和影响力,一定能处理好,后来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子贡为孔子守孝三年之后,又独自为孔子守墓三年,此举三千弟子惟其一人,子贡的这份情分确实没得说。但孔子的目光还是从子贡身上滑过了,孔子曾云子贡是“瑚琏”般的“器”,也曾因为子贡背后论人长短,批评过他:“你自己做得就很好吗?我就没有工夫议论别人。”甚至还断言子贡总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自己死后,子贡会比以前退步。子贡身上优点很多,但本质上是个商人,太过聪明,保一个孩子安逸生活没问题,将子思养大成人没问题,但孔子是什么人?仅仅满足于生活无忧吗?他更寄希望于自己的孙子继承和发扬自己的孜孜以求终生构筑的儒家思想及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孔子最后还是把期待的目光落在了曾参身上,其时曾参二十七岁,正值年轻有为,风华正茂。这是多么巨大的信任,而曾参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份责任。曾子不仅和其弟子主导并主要参与了《论语》和《孝经》的编著。他本人还创作了“四书五经”之一的经典著作《大学》,而成为一代“宗圣”。他还不负恩师孔子重托,悉心教导孔伋(子思),同样把他培养成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杰出的学者,成为了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子思创作了“四书五经”的另一部鸿篇巨著《中庸》。更为重要的是,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师,孟子也因为得了子思的真传,使得儒家思想得以更加成熟完善并发扬光大。子思也被后世称为“述圣”。由孔子托孤的眼光,也验证了孔子识人、用人的智慧,实在了不起。作者简介:段正山,我国“语文整体改革”课题组核心成员。《自能作文》教材执行主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演讲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7部。有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著名杂志转载,一些作品被选为中小学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指导中小学生3900多人次在《青年文摘》《作文通讯》《东方少年》《新作文》《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少年报》《语文报》等全国著名报刊发表创意作品。指导在职教师出版个人作品集,指导社会青年在《人民日报》《文汇报》《科技日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三联生活周刊》等著名报刊发表作品,指导大二学生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现定居广东深圳,专门从事作文教学研究、推广以及私人定制写作指导。对《论语》有一定的研究。
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责 任 编 辑: 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陈庆连 幽 子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微信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大雅散文微信平台、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公众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