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提要
1、11月18日科伦博泰公告,CDE批准了两款新药的临床申请,其中SKB571新药为默沙东以3750万美元首付款的BD行权的双抗ADC药物;
2、默沙东已经退还两次科伦博泰药物权益,如接二连三,百亿美元BD恐渐成空壳;
3、国产Biotech退货之风盛行?(文中附退货清单)未来或将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
一众国产Biotech们自成立之日起,全是以当下的巨额研发投入去博一个光明的未来。怎么更大概率的判断他们能不能搏得个出头之日?
其实就跟赛马一样,谁是大热门,最直观的是什么?自然是看大家下的注如何,尤其是那些具备高超眼光的高手下的重注于何处。
01
超百亿BD辉煌下的机与危
无疑,2022年,科伦博泰就是那匹无比耀眼的“”大天马“”,因为他收到了全球最牛的“下注人”之一的默沙东的三笔重注。
2022年5月,默沙东以13.63亿美元(包括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从科伦博泰引进TROP2 ADC药物SKB264,并按净销售额分成。
2022年7月,默沙东以3500万美元首付款和9亿美元里程碑款,获得科伦博泰Claudin 18.2 ADC药物SKB315的海外权益。
2022年12月,默沙东以1.75亿美元首付款和93亿美元里程碑款,打包引进科伦博泰7款早期ADC产品的全球权益,创下当时国产药企最高授权金额记录。
同时据Nature 的一篇Biopharma dealmaking 文章,其也是当年全球授权交易的金额TOP 1 。
真是“一战成名”,让大家记住了科伦博泰这个名字。
重点也在打引号的“一战成名”上,投注是一种预期,博彩头也是可以止损的。
02
药物界甄嬛传?
东子语录:伦啊,曾经只因你像几分Seagen(ADC元老,全球首款取得商业化成功的ADC药物Adcetris正是出自Seagen之手,默沙东当时没有谈妥,后面被辉瑞以410亿美元拿下)。我求其不得,却也将心思全系之你手。
但甜蜜期总是很短暂的,默沙东发现,自己作为药王K药的主理人,其实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
对默沙东的逻辑而言,其要的不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其需要的是以基石药物k药为核,联以各种新型优质药物如K药+ADC、K药+双抗、K药+基因疗法等,形成一片“”护城海“”。
短中期内以抵御2028年K药的专利悬崖,中长期内来构建一张属于自己的重磅药网。
在与科伦博泰度过一年半的甜蜜期后,在2023年10月份,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去年10月20日,默沙东宣布以总价220亿美元协议总金额与第一三共达成合作共识,共获得后者3款ADC新药:patritumab deruxtecan (HER3-DXd), ifinatamab deruxtecan (B7-H3 ADC)和raludotatug deruxtecan (CDH6 ADC)。
其二,一天后,默沙东决定终止科伦博泰向其授权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一项临床前ADC资产的独家许可;默沙东不行使科伦博泰向其授予的独家选择权以获得另一项临床前ADC资产的独家许可(除外临床前ADC资产)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爱恨就在一瞬间,不是你不好,只是我更喜欢她。
默沙东引进第一三共的首付款近科伦博泰的20倍记40亿美元,并且预估总价也比科伦博泰高至少一倍。
虽然并非是一种靶点竞争的逻辑,比如科伦博泰的3项临床阶段的ADC资产SKB264、SKB315和SKB410分别靶向Trop-2、Claudin18.2和Nectin-4,而第一三共的Patritumab deruxtecan、Ifinatamab deruxtecan和Raludotatug deruxtecan分别靶向HER3、B7-H3和CDH6。
但是也可以看出默沙东对于靶点间的偏爱,比如在2024年8月19日默沙东选择退还CLND18.2 ADC药物SKB315的权益,无需退还之前已经支付的首付款里程碑,同时以3750万美元首付款,选择行使一款双抗ADC药物SKB571大中华区以外权利。
退三择一,从去年至今,默沙东已经明确此前的百亿美元交易里面有三款ADC我不感兴趣了,新感兴趣的就这一款SKB571药物,其正是今日科伦博泰宣布获得临床批准的双抗ADC药物。
从这个逻辑其实可以看出,无论是双抗ADC、HER3、B7-H3和CDH6,其实都是比Trop-2、Claudin18.2和Nectin-4更为新颖的靶点概念,对默沙东来说也许更具吸引力。
从2024年11月1日更新的默沙东产品管线来看,目前这几款ADC药物在全球进展最快的是第一三共靶向HER3的MK-1022(Patritumab )已经进行上市申报,科伦博泰进展最快的靶向Trop-2的MK-2870(SKB264)处于三期临床。
随着时间推移与新兴靶点及疗法的出现,默沙东的选择会越发不可确定。默沙东已经宣布了两次科伦博泰ADC的权益退回,一共9款,最终能够走到最后的能够9存几?如接二连三,百亿美元BD恐渐成空壳。
03
打入冷宫?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药企们都以被MNC巨头看上为荣,毕竟这不仅仅代表着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所带来的巨大经济预期,还给不确定的未来上了一把心理上的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其实承诺有时候并不靠谱。
以默沙东作为MNC巨头代表,国产Biotech们凭借与巨头们的一纸协定就能永保长久平安的念头完全不可行了。为什么?因为选择太多了,新靶点新思路层出不穷,有的更好的我就可以踢掉你。
现在大量的巨头都都选择快速扩展的方式来拓展管线,以默沙东为例。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笔BD,仅2024年默沙东已经完成了包括与Modifi Biosciences达成的13亿美元收购(2024年10月23日最新一笔)在内的六笔重磅BD交易。
这几年的大量外扩带来的是什么?可以看一下部分2\3期临床管线图(带数字的即是合作开发的),几乎一半都来自于BD交易,有钱任性。
对大量持币与商业化经验丰富的MNC巨头来说,他们付出的是少量筛选成本。
但是对Biotech们来说,如果把研发资金、商业化的路径全部心系于此,万一错付,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可以看一下这23、24年被退货的重磅交易,高达十几起。预期只是预期。
从科伦来看亦是如此,毕竟所谓的百亿美元BD只是预期数字,经历接连退货之后,曾经号称的百亿美元BD实际又还有多少呢?
在各药企的技术平台逐渐成熟,大量可供license out的创新药物供需失衡之后,如何从药物发现开始,选择好一个竞争力强的靶点,规划好自己的研发资金,以及商业化路径,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值得引发药企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