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贤|清代后期关中大儒郑士范及其它(代序)

文摘   文学   2024-09-08 06:00   陕西  






我拜读了《郑士范生平详考》一书,心情是十分愉悦的,也是十分兴奋的。其原因有三:一、这本书内容是专门叙述和研究清代后期关中著名学者郑士范的生平及其著作的,同时还为广大读者无私奉献了郑士范许多还未面世的文稿,这为苦于资料缺乏的无法开展研究的学者提供了第一手难得的宝贵资料。这本书内容十分翔实,资料相当丰富,其内在的史料价值是弥足珍贵的。二、此书的作者不是与郑士范毫无血缘关系的普通作者,而是郑士范老先生的后裔六世孙,他也是舅父家我的三表弟,所以,其书内容之可信度挺高,我也因沾亲带故关系读起来感到文字很有温度、十分亲切。三、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对承继和弘扬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这本书对其也是有一定裨益的。

提起清代后期西府大儒郑士范,许多凤翔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还是较为陌生的,对其生平和贡献还不甚了解。我认为,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严重低估了,其知名度还远不如张杰(默斋)、李铭诚(穆轩)、窦应昌、王丕卿、梁伯载、史道明等凤翔籍文化文人。这其中原因不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认为是,县区有关主管部门对此知之甚少,重视不够,宣传不够,很少用力,且研究的学者又太少。

据不完全所知,目前国内研究郑士范及其著作的学者,西安有陕师大博士研究生孟文强和长安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均宏两位老师。他俩点校整理了郑士范的部分重要著作《旧雨集》和《绿猗寮集》等,编辑成《郑士范集》。此书将于2025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列入关学文库续编出版。这儿应特别指出的是李均宏老师,他对郑士范大儒的研究热情十分高涨,对其家乡古代文化名人情有独钟。他从2011年就开始聚焦郑士范进行学术研究,其成果《关学与凤翔》新作即将出版发行。远在祖国西南的贵州,有铜仁市德江县(即安化县)文旅局局长张金宁先生对郑士范在贵州仕宦历史有所研究。于2021年7月,他还不远千里不辞劳累专程来到凤翔高王寺村郑氏老家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并与其后裔会面交流资料、合影留念。我记得张金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饱含深情地赞颂道:“郑士范由印江接安化任知县,这是郑士范任知县的第二站。在安化,郑士范任知县是短暂的,满满算上,正好一年时间。但这一年,又是漫长的。是他,德江留下了迄今最早的地方志《安化县志》;是他,留下了至今最感人的画面:“其去安化也,士民攀辕哭送,咸云夺我父母”;是他,留下了“黔中固多良吏,然勤政爱民,无如郑令”的传世官声。从张金宁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郑士范者,名如其人,真乃“士”中之“范”也。

郑士范的著述甚丰,其中就有印江、安化(今德江)、贵筑(今贵阳)和平越诸志。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在安化仅仅一年,就获得“居官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的美好声誉,真可谓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窃以为,除安化一年外,他还在贵州其它三地为官约九年左右,其为平民百姓做出的不可磨灭的政绩和留存下来的宝贵文字,肯定不少。这也是凤翔区一座文化含金量挺高的富矿。这些,正热切地等待着更多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去挖掘、整理和研究。

窃以为,高王寺村郑氏家族是凤翔地区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清代举人功名者郑家就有郑王选、郑士范、郑士楷、郑圻、郑书香和郑书同等六人,而以解元(举人第一名)郑士范功绩之大著述之多尤为突出。可以说,郑士范是昭明堡郑氏家族的典型代表;他生于1795年,卒于1873年,高寿78岁。在他漫长的几十年人生中,可谓乃凤翔昭明堡郑氏家族的高光时期。

令人欣慰的是,大儒郑士范去世之后,其门第的浓浓书香气并未因社会不断变迁而就此立即消散。观其近现代,也不乏其人。就我所知,仅举两例。大家熟知的曾居住于军仓巷的郑文翰老先生,也即此书作者郑崇明的十四爷爷。此人文墨甚厚,资历颇深。在政协主办的文史资料上,他经常发表一些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文章。又如,曾在凤翔中学、县政协和县志办工作过的曾居住于行司巷的郑遂生老先生,也是有相当名望的资深文化人,当然他也是高王寺昭明堡郑氏家族中杰出的一员,他曾担任过凤翔县政协副主席,主管文史委和学习工作。令人惋惜的是,这两位民盟成员、文化名人已离世多年。

窃以为,大凡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人,除自己后天勤奋努力外,而其文史根脉和遗传基因是有很明晰的传递性的。

我的舅父叫郑宗农,我记得他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初期,他曾担任过农村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还记得我在凤翔中学上初中时,舅父曾于三勤宫给我们学生作过报告哩。你别小瞧他是个地道的农民,他还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知识分子。他和堡中绝大多数庄稼汉不大一样。许多农民对线装书籍和文言文望之生畏,而他却很感兴趣,他的卧室炕头就常常摆放着一些他喜爱的古代经典书籍。若遇上阴雨天,生产队不出工,他就全身心地潜心于陶醉于这些线装古书中。每年正月初二,我去给舅父母拜年。我最爱不是茶几上的摆放的各色糖果和妗子亲手烹饪的臊子面,而是最爱聆听舅父滔滔不绝地津津有味地讲授古代文学作品和文人的有趣故事。我清晰地记得,他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韩愈的散文十分钟爱,还不时一字不落地背诵出一些精彩片段,并自得其乐地给我们加以点评。舅父的这些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现在回顾起来,这对我这个外甥来说,后来热爱文学、执着地终生从事于学校语文教学工作是有一定的正向熏陶和积极影响的。

舅父的长子郑明信和我是高中时的同学,因此我对他的情况知道得就较多一些,他受其父亲的陶冶熏染是深刻的,也是很明显的。他除在家务农外,工余也喜欢阅读古书,喜爱文学。我记得舅父母相继去世后,他曾以极其悲痛的心情撰写过一副语言典雅而对仗工整的挽联,挽联中还巧妙自如地镶嵌了舅父母“郑”“鲜”两姓。他对书法也素有研究。有一年春节,曾陪同我去堡门之前观赏他撰文并书写的春联。春联内容我已不记得了,只记得那字写得端庄大气,与堡门上方的“昭明堡”三个大字十分协调。除此之外,听说他对国画和中医也有一定的造诣。在才艺方面,他可是一位多面手哩。

因十年文革之故,本书作者郑崇明虽未获取较高的学历,但他从不认输不偷懒,而是勤奋努力,驰而不息地用心学习写作。本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此书还可以看出,他除种好庄稼、过好日子外,工余还很喜欢文史,喜爱读书,还善于钻研和思考。这位表弟性格豪爽,为人仗义,给我及亲友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总而言之,言归正传,这是一本好书。这书的出版,也是郑氏家族乃至更大范围内文化生活中一件大事、喜事,是值得大家庆贺的。西安青年学者李均宏先生曾对郑士范先生评价道:“好学深思,著述不倦,自幼喜欢读书,至老手不释卷,吟诗作文。”但我坚信,令后人景仰的先辈郑士范们所开创和传承的这个良好的家风和浓厚的读书学习风气,不仅在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郑氏家族中,而且在其它更多的家族中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广大,蔚然成风。

作者简介


周志贤,网名夕阳西下,陕西省凤翔区人。本人热爱教育,一生从未跳槽,执着于教育教学事业。现已退休多年。本人唯一的爱好是,喜欢读书和写作。在三十多年的学校生涯中,曾在全国三十多种报刊杂志,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校报校刊和各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上千篇。晚年又将其收集、整理和编辑,目前共出版小册子十八本。

【联系方式】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