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彦奎|神奇的化石草·十八亩荞麦十八石荞

文摘   文学   2024-08-30 06:00   陕西  



神奇的化石草

在汉封乡刘家河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约在清光绪年间,刘家河有一陈姓老汉,全家人居住着几只窑洞。在陈老汉居住的这孔窑洞内,靠里边还盘有牲口槽,饲养着一头牛。陈老汉家还饲养着三只老母鸡。每天中午,这老母鸡便去牲畜槽的一端产蛋,一连几天,陈老汉听老母鸡下完蛋后“咯蛋咯蛋”地叫着离开后,他便去槽边收蛋,可奇怪的是鸡蛋却不翼而飞。是鸡没有产蛋,还是有其他原因?陈老汉决定要看个究竟,将这事弄清楚。

这天,一只老母鸡又去牛槽内产蛋,老汉便躺在炕上,一边抽着烟袋锅,一边直望着那牛槽。不一会儿,老母鸡便起窝叫着离去了。陈老汉起身坐在炕上,直盯着窑内的牛槽。不一会儿,只见窑洞深处离地面一尺多高的地方,一条粗壮的土条蛇(颜色与地色同)从小洞内爬了出来,直朝牛槽边爬了过来。只见那蛇张开大口,把个鸡蛋衔起爬入洞内去了。

弄清楚了鸡蛋多次丢失的原因,陈老汉忽然心生一计,他去不远处刘家河河滩找了几个鸡蛋一样形态的白色石头,拿回家中。第二天,一只母鸡产蛋后又叫着离去了,陈老汉迅速起身去取掉牛槽内的鸡蛋,并将一枚卵石放入槽内。不一会儿,蛇果然出来,它爬入槽内,便将这枚石头当作鸡蛋衔入口内弄进洞中去了。过了一会儿,只见这条蛇又慢腾腾地从洞口爬了出来,看样子像似痛苦和难受。只见蛇腹部有个鸡蛋大的疙瘩,看来蛇这次是把石头吃下去了。这蛇艰难地从窑门爬了出去,陈老汉远远看着,心想,我看你今天把这石头如何消化掉。出了院子,蛇向那个并不见陡的塄坡爬去。爬到塄坡半腰,蛇伸头采吃了地塄上的几片绿草叶子,便又继续向上爬。无奈坡陡,蛇爬不上去,便从那高处滚了下来,身体双折蜷一块了。陈老汉在不远处惊奇地看着,只见这蛇连放数屁,肛门中排出的气体夹杂着石头粉末,呈白色烟雾状。蛇放过几个屁之后,腹部的那个疙瘩小多了,蛇又慢慢地爬走了。陈老汉很好奇,心想,蛇吃的这几片叶子究竟是什么草,力量为啥这样大?蛇本来也是不吃草的,它又如何知道选择吃这种草,用来化掉自己腹内的石块?

陈老汉连忙跑上前去,把蛇吃过的草拔了一大把拿回家去,晒干后挂在窑内墙壁上。过了一段时间,陈老汉的儿媳不知患什么病,躺在炕上不吃不喝,还呻吟着。陈老汉心想,儿媳这病肯定是有积食吧。他想着前段时间拔回的草,能把蛇腹内的石块化掉,还愁化不掉儿媳腹内的积食么?陈老汉于是把这草用药锅熬了一碗,让儿媳喝了下去,儿媳喝完药就睡着了。陈老汉一家人也没大在意,到了第二天早饭时分,陈老汉夫妇端着饭去儿媳窑内,老婆子揭开儿媳的被头,只见自己手中抓了不少儿媳的头发,老两口一下子吓坏了。原来,儿媳喝了公公熬的这碗药后,经一夜的功夫,体躯已全化为血水,只有长长的头发尚未化去。(此故事系八旬老翁窦猛所讲,故事中的陈老汉是窦猛二姨夫的曾祖)

十八亩荞麦十八石荞

在某家岭山神庙西侧,曾立有一面石碑,麻石料,不甚高,世人皆称“贤妇碑”。说的是某氏之妻一生历尽艰辛,勤劳善良,和睦妯娌的事。

清光绪年间,某家岭有某氏兄弟二人,同住一院,勤劳度日,日子过得倒也可以。分家几年后,老大因积劳成疾卧床不起,日子只有靠妻子和一个十一二岁的儿子艰难维持。一日,老大给妻子嘱咐说,我将不久于世,我走后,日子更加艰难,你遇事要多与小叔商量,必定我们是亲兄弟吗!并要妻子照管好孩子,使其长大成人。不几日,老大便去世了。在以后的两三年里,老大的妻子遇事都找小叔商量,有时小叔也爱理不理的。夏收一过,这老大的儿子看叔叔犁头遍地,他也便吆着牛犁头遍地,叔叔犁二遍地,他也跟着犁二遍地,时间不长,三遍歇茬地都已犁过。总之,这农事上的活,叔叔干什么,他就跟着干什么,家中农事安排还算可以。老大的三周纪念一过,老二受妻子教唆,一心想逼走嫂侄二人,独吞家产。老二常寻思着:兄嫂离了兄长,还带着个小孩子,这日子可咋过呀!眼看兄长的三周纪念已过,可这兄嫂咋还看不出有离家改嫁的意思呀!这老二口里虽不说,但两口子总希望兄嫂带着孩子早些改嫁。又过了一年,这老大的儿子也已长成十四五岁的小伙子了。夏收后一十八天,老二赶着牛,背着种子下田去了。老大的儿子看到后便问叔叔说:“你这是去种什么呀?”叔叔很不高兴地说:“种荞麦。”其实,老二这是为了凉地,为了改良土壤和调整茬口,要去种荞麦准备压青了。这老大的儿子也照样赶着牛去种荞麦了。他一连种了九垧,共种了十八亩荞麦。到了中伏,老大的儿子看到叔叔套了个二犁(独犁上加个逼土,把地能翻得深些),把长出来的荞麦全翻犁压青了。这老大的儿子又去问叔叔,叔叔并不认真地回答。老大的儿子又去询问村中他人。几个老年人去地里看后说:“这荞麦苗很好,已长这么高了(二十多公分),有些已在开花。人常说,‘荞打秧秆豆打蔓’,你把它留下来吧,说不定会有个好收成。”到了这年九月份,荞麦终于成熟了,老天还真会帮忙,这十八亩荞麦竟然破天荒打了十八石,也算是海收了。而荞麦收成一般年份一亩只打二三斗,甚至更少。这娘儿俩甭提有多高兴了。这正是:夏收后一十八天,种荞麦一十八亩,打(收)荞麦一十八石。

不巧的是,这年秋播时天旱无雨,小麦无法下种,第二年又持续干旱,形成灾荒。而这母子俩口粮有余,全依靠这荞麦度过了饥荒,老二却无米下炊,夫妻吵闹,互相埋怨。他们夫妻俩想向嫂侄借粮,却自感无法张口,只好外出乞讨度日。好心的嫂嫂不忍兄弟一家人挨饿,主动借粮周济,使兄弟一家度过灾荒。又过了几年,这老大的儿子已快二十了,家境也还可以,不久又娶妻成家了。

后来,村人为了颂扬这位妇人勤劳善良、和睦妯娌的美德,于村中立碑以示表彰,名曰“贤妇碑”。


作者简介

窦彦奎,男,字黑鹫,号雍山先生,宝鸡市凤区人,乡村退休教师,时为乡邻亲友疗伤医疾。编著有《百家抗癌谈》《窦氏文化研究》《雍山八景诗并叙》《雍山集》《雍山集续编》等书。 










【联系方式】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