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是这个味儿!

文摘   其他   2024-09-21 13:24   江苏  


01


那年中秋节,和先生陪老爷子回乡省亲,有一幕情景至今让我这个“有思想的吃货”是念念不忘。


跟“吃货”二字挂上沟,自然是跟饭席有关了;
还是“有思想”,自然这就不仅仅是一顿饭的故事了。


且让我慢慢道来,不仅有前情,其实还有后续呢。


先交待前情——
和先生是同乡。而这么多年过来,我深切的感触之一是:


找对象找同乡,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回老家常常一趟就完成了——逢年过节,甚至平常无论是谁家,只要有一些特别的事情需要回家乡办理,顺便地,就把两家的亲人都探望了。


而比这个更大的好处,却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习惯,很简单就是“文化一致,标准共同”,要知道,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能减少多少婚姻生活中的摩擦啊!(当然,凡事皆有利弊,本篇重点并不在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就不赘言了。)


而现在要讲的场景,自然是跟这“同乡”有关了。


那是初回到家乡的第一天中午,我们几人进入一家在当地很有名气的饭店,先生点了几道菜,随着每一道菜陆续摆上桌,以老爷子为首,便开始了发自内心由衷地感叹:
对,就是这个味儿!
唉呀,每一道菜都是每一道菜该有的味道!
真是,这桌子饭是我这么多年吃过最好吃、味道最正的饭了!
……


不仅老爷子如此,先生的姐姐如此,我呢更是如此!
是真的好吃,发自内心地认同上面老爷子讲的每一个字!
真是太好吃了!


因为这些菜都是地地道道的“孝义”味儿!


而发出由衷感叹的这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虽然老爷子十几岁以后,一直在外地学习、工作,但是小时候一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

先生的姐姐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家乡,一直到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所以也是吃着家乡饭长大的;
我呢,在18岁上大学之前,就是在这里生活、学习,自然也是吃着这个“味儿”的饭长大的…..


我们几人的儿时,都是吃着同样的家乡饭长大的,所以,尽管在外面生活这么多年,但内心对于”美食“的标准,却不约而同就是“这个味儿”,就是家乡味,就是孝义味,根深蒂固、深深铬印在身体里、心底当中。


02


面对这一席公认的“十几年来最好吃的饭”,一边幸福地大快朵颐,我一边自言自语地感叹:

也不知道这饭是真的特别好吃呢,还是只是我们吃着好吃呢?比如若是找一个湖南人来吃我们这桌饭,会不会也会如此大呼“对,就是这个味儿!这是我几十年来吃过最好吃的饭呢?……


听我这么说,大家都乐了,当听一个笑话就过去了。但其实我是认真的,并且吃完饭很长时间,我都在一直思考一个问题:

评价一顿饭、一盘菜的好味道、坏味道,追根溯源这好与坏的标准,只是源于我们每个人儿时的经验、印记。


也许记得,也许忘记了,但是当我们不假思索去评价、判断时,却本能就会跳出这个“标准”来。


而这些标准,却都只是源于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并不是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客观真理!


事实上,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老爷子对姐姐做的饭一直是最为首肯的。


多年以来,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组织大家参与“评美食”比赛,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是选手,每个人也都是评委,当然以老爷子、当时老太太也在,以他们二老的评价为重要标准,其他人的意见作参考。


而每逢过节,大家都会精心创作很多菜品,印象中,几乎每次的结论都差不多,我们一致会投票选出姐姐的饭、菜才是最好吃的,是最正宗、真正的美食。


现在想来,在这一大家子“以孝义人”为主要成员的评委当中,从小吃孝义饭长大的姐姐,自然更容易做出带有“孝义味”的饭菜吧,所以,毫无悬念地,便成为我们家“做的饭最好吃,味道最正宗的”第一名!


而敬爱的大姐夫,似乎从部队出来的男人,都自带一份无所不能的本事,只要一回到这个家,他都是系上围裙在厨房做各种菜,在参加这个比赛时,更是尽心尽力地创作,然而,无论他创新出多少菜品,公正的“评委”们,却总觉得他的饭菜里少了一种味道,不仅老爷子那里当不了第一名,从心而论,连我也不会把第一名的票投给他,因为他的菜确实不如姐姐做的饭“更对味儿”啊!


以前做这番评论时,我可是跟老爷子一样客观公正、理所当然地:
饭菜摆在那里,好吃不好吃,一吃便知道了。大姐夫的菜,是确实不如姐姐的做的味道更好吃啊!


但是这席饭吃下来,我却不禁乐了,真是不容易的大姐夫,作为一个陕西人,在这满屋子“孝义口味”的评委这里,还真是天然的不占先机啊。


哈哈哈哈……


03


想到开心处,不禁哼起了朴树《生如夏花》里的那句:
“不虚此行啊〜”


特别开心。


大约仅仅这一场生动的课堂这还不够吧,那年中秋节刚过,其实刚刚见过面的老哥,赶在国庆假期就到江南感受“秋”的美丽来了。


老哥来南京小住,却又让这场关于“有思想的吃货”剧情,有了后续。


好客的先生,每天想方设法地为老哥准备不同的饭菜,然而,除了那几次我倾情下厨做的家乡“揪片面”以外,老哥几乎都吃得很少,有几次刚吃过饭,就看见跟我一样自由散漫的老哥,在默默地啃他自带的干粮“石头饼”,我哈哈笑着给他倒一杯水,瞬间明白了一些事情。


接下来的日子,我跟先生说:
你不用再费心想着为哥创意饭菜了,我给你一个食谱吧,天天要重样,坚决不能改:
早上稀饭、馒头、小炒菜;
中午西红柿酱+揪片面(面条也行);
晚上稀饭、馒头、小炒菜;
……


先生一听就乐了:
就这么简单,还坚决不让改,这能行吗?


我坚定地说:
一定行,你试试。


果然,照着我列的单子,每天的饭,哥哥吃得竟然很满足的样子,不仅饭量比前两天确实多了,聊起天来,话也明显比前几天多了起来。


当先生有点得瑟地自夸:
哥,我这稀饭熬得不错吧!


憨厚而淡泊的老哥却呵呵一笑:
其实你的米放得有点多,然后,下米的火候也早了点!


我又瞬间明白了,接过哥的话说:
稀饭,就是主要喝汤,不能以米为主。另外,不是跟水一起下米,也不是等水烧开了再下米,而是要听着,锅响了,水在要烧开未烧开前下……


老哥赞许地看了我一眼!


先生好奇地问我:
你怎么都知道的?


我哈哈大笑:
因为这都是小时候我爸妈做饭的习惯啊,而且,那时候生活习惯简单、单一,每天就是这老三样嘛!

我算是知道了,所有爱吃的、不爱吃的,合口味的、不合口味的,其实都只是那句话:无它,唯口熟尔!


小时候吃惯的,就会变成我们根深蒂固的喜好标准。可能年轻时还不一定明显,然而,从40左右开始,慢慢就呈现出来了,会变成我们稳定的喜好、标准。


就像生性更淡泊些的老哥,干脆对生活、饮食的需要,完全缩减回到我们小时候的习惯,对于更新鲜、更花样多的创新食物,既无兴趣也无好感,只有小时候常吃的那些,才是“对味儿”的食物!


而且,这小时候的味道,不仅身体接受的舒服、熨贴,而且心里也会觉得这才是是“对的”东西,有满足感,也会觉得更安心。


真是有趣的发现呢!


04


其实,不仅仅是吃饭的口味如此,在我们心中那些“本能”的、理所当然的标准、对错,除了那些事关大是大非的问题,在生活中的你对我错,你是我非,譬如挤牙膏是从中间挤还是从底下挤;进门要不要换衣服;床单、被罩要多久换一次?洗澡要多长时间洗一次?垃圾桶是每天清理一次,还是满了再清理…….


这些生活中太多太多的“鸡毛蒜皮”,却常常如鞋子里的沙子,当我们在无知无觉中,坚持认为自己认定的才是“起码的常识”时,自然会对其他不符合我们标准的行为,产生嫌弃、不满,惹得起时就会理直气壮地训斥,惹不起时就会自己一个人生闷气,却不知枉生了多少没道理的气啊!


想起那时在家乡,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天班上转来一个女同学,说实在的,那个女同学真是很漂亮,穿着打扮都非常时髦,据说是来自省城的。


然而,却不知从哪天起,这个女生一进教室门,大家总会哄堂大笑。


一次,是这个女生戴了一个毛绒球的帽子,其实很可爱。但是因为在当时的家乡,女孩子们从来没有人戴过这样的帽子,惊异之下,这群可能夹杂着羡慕、好奇等复杂情感的孩子们,选择了集体嘲笑这个不一样的女孩;


另一次,是这个女孩穿了一件款式很拉风的风衣,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这群十六、七岁的同龄人再次选择了哄堂大笑,这个女孩子不知所措地仓皇而逃。


大约是受不了这样被排斥的环境吧,没多久,这个女同学就转学习走了。


想起这件事,让我有些惊心:
一旦某个无所谓对或者错的标准,成为人群中的大多数时,仿佛便成为了一个“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对与错,对“异己”者不遗余力地打击、否定……


可是,大伙可能都未曾想过:这些理所当然的标准,对错,即使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难道就真的是真理吗?


如果仅仅只是因为来自于自己过往的经验而已,又如何能以此去排斥并否定不一样的生命经验呢?


05


可能我常是生活的观察者吧,因此,常会在很多截然不同的背景中,感受到一些标准、是非的变化。


我知道对于很多人而言,去了农村,各方面的不方便当中,最难受的当属不习惯上厕所,味道难闻,且可见的脏乱差,常让人不知如何自处;


但是,我记得老家曾有一位亲戚到城里小住几天,本来说好要多住些日子的,结果住了不到三天就回去了,原因竟然也是因为厕所:这种马桶太不习惯了,根本没办法解决问题……


喜欢干净、甚至有些洁癖,在某些环境与场合下,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优点,这样的人,更优雅也更有品质,吐气如兰,身心洁净,令人心怡;


然而,在另一些环境与场合下,比如缺水的地区、粗糙的生活环境里,喜欢干净、常需要清洁,也许就变成了矫情、自私,难以相处。


同样的,不讲卫生、好几天不洗澡、不换衣服,在一些环境与场合下,简直是无法理解,也更让人无法忍受的生活习惯。


却在另一些生活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这样却是必须的生活历程,不仅是没那么多资源,更常是从小就没有那样的认知与需要……


如此种种,到底哪种生活习惯是更好的,哪种生活习惯是不好的呢?


不如说,不同环境下,不同生命经验中长大的人,只是拥有不同的生命习惯,以及标准认知罢了。


不仅是习惯不一样;
人与人为人处事的方式、角度不一样;
甚至长相、性格,渴望、需要,表达;
……
都各个不一。


每个人都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自然会有各自的生命经验,并在此之上形成的不同样子、不同味道,不同方式、不同习惯……


只是不一样。


若在彼此的生活琐事等相处中,皆以自己“本能”且理所当然的标准,去要求、评判他人时,可能真是很难以让这个世界满足自己的想法了。而若人人皆如此,自然烦恼、纠结就更甚了!


是否,我们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味道”时,也能如此诚恳地记得:这只是我自己过去的经验、我自己的标准,并不是代表真理,更不必理直气壮地去要求别人符合我们“最起码”的要求;


面对不一样,面对跟我们不同的人、事、物,是否能有一份彼此尊重的中肯,包容的宽厚,让我们的世界从此可以“百花齐放、各有姿态”,每一朵花都可以按照它们自己的方式,开放属于自己最美好的华彩?


我是对的!
因为这来自于我自己的生命经验;


你也是对的!
因为这也是来自你过往的生命经验。


我们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同行,彼此尊重、愉快相处,一起去往那份绝对的生命圆满。

《一会成长课堂》
欢迎你报名
请联系莫老师
微信wg13347715027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一会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发现,在这一期一会的生命里,能彼此遇见,是一份美好;若能相懂,会不会更是一份惊喜?三次元人格分析与您一起看世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