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真乃体制内保平安求发展的金玉良言

教育   教育   2024-12-16 22:42   北京  
文/体制老司机
很喜欢经济学上的一个设定定理:人都是理性人。
这里的理性人不是说人人都有智慧,都能用理性去思考问题,而是说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会对激励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好处就干,没好处就不干。
01
体制内的人选择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也是对体制内激励机制的反应。
体制内的激励就是升官,升官有几个机制。
一是熬资历。在一些大机关里,熬资历熬到了,你就算比较平庸,也都能轮到你了。
二是搞关系,靠背景。这个和你能不能做出事情来关系不大。
三是靠干活,干出成绩来。不能否认,只要你实实在在干出成绩,干出成果,解决问题,还是有机会提拔的。
但是,以上所有的这些激励,最大的一个前提是:
你不能犯错,不能触犯体制内的各种潜规则,不能得罪人。
否则,就算你拯救了世界,也提拔不了。
但是,想要真正做事情,解决问题,大多数时候,必然会犯错,就要挑战现有的一些复杂矛盾和潜规则,也必然会得罪人。
比如说,你是一个小公务员,一个群众来上访,反映自己遭遇不公待遇。你听了之后,也进行了了解,发现基本属实,想要推动解决。
但是,你要解决这个老百姓的问题,一是要得罪以前的同事。
之前接待这个群众的领导和同事就会认为,就你行,就你能,你干成了,那我们成什么了?意思是我们都是废物,都不作为咯?
二是你要协调资源来解决,这就意味着需要相关的部门配合和支持,那也就意味着你要麻烦别人,比如说要别人把用于其他地方的资源腾出来给你;比如说别人本来可以躺平在那里看手机的,却要给你挑起的这件事情去干活;比如说有关领导觉得自己本身事情就够多够烦了,你还给他找事;比如说有的人觉得你解决了这一件事情,烧香引来鬼,就会有更多的人来上访要求解决问题。等等。
三是你去具体解决这个群众的问题过程中,可能就会因为不了解内情,其中的复杂情况而犯错;甚至是你要解决,就必须得犯错。
比如说,这个群众反映的是个人纳入低保的诉求,你了解后发现他确确实实符合低保的范畴,一心想要给群众解决。
但是他的申报材料里,缺少一个小小的东西,没法补,不重要,没有也可以勉强办。
你要解决就只能给他办,但如果今后有心人拿这个说事,你这个办理就是不符合标准程序的,就是一个错误。
如果上纲上线,就是一个大错误。
你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毕竟你的初衷是好的,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但是不是错,很多时候不是由你来定义的。
一个在乡镇工作的朋友给我说,他每天都在违反各种各样的规定,因为不违反规定,不弄虚作假,不搞点见不得光的动作,根本无法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和任务。
看似很小很微不足道的乡镇工作,都要不停地犯错,得罪人,折腾别人才能办成,更何况是更大,更复杂,更艰难的事情了。
02
如果说有充分的容错空间,确确实实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不得不触碰的矛盾,不得不犯的小的次要的错误,是被允许的;并且能有足够的自主权,确确实实解决了问题,做了实事,就能得到提拔。
那尽管干实事,解决问题会带来一些风险,但收益确定且很大的时候,很多人还是愿意去“冒险”的。
八九十年代改革的时候,很多地方有了很多突破性的创举,包括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国企改革等等,不光是冒险了,很多都是挑战原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
但当时的环境给了很大的容错空间,允许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而且大力提拔这些敢于改革的干部。
实际上,当时的很多改革,很多做法,也是犯了错误的,甚至是在尝试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也有不少改革举措是失败了的。
但这丝毫不影响各地的干实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抓住一切上纲上线的纪检监察体系,互联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吹毛求疵小题大作,无处不在的追责问责,让每一个人都小心翼翼。
加上提拔晋升的激励机制更加强调年轻化、资历、履历、干部培养角度等等表面标签,而不是主要看工作成绩和成果。
很多人的心也冷了。
03
但有一些人是很聪明的,在当下这种激励机制和现状中,也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那就是选择去做那些矛盾不大,不复杂,不触碰矛盾,自身的权限和资源能搞定的事情,然后进行包装和吹嘘,把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情,吹嘘成为一个极其伟大的政绩。
搞经济,搞民生多难啊,但搞宣传,做包装多简单啊。
比如说,盖一个图书馆,路边设置一些所谓的快递小哥服务驿站,弄一个文化广场,搞一个大型活动,开一个大会等等,谁也不得罪,什么矛盾也不触碰,还能给一些人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
干完之后,马上让机关里得写手们炮制几篇大作,报给上面的领导,在各大媒体上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这政绩不就来了吗?
思维与观点:
1.激励问题,也就是指挥棒失效的问题,是当下体制内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面试中,遇到的大多数反映体制内相关问题的面试题,基本上都可以从“指挥棒失效”上找到深层次的原因。
2.如何论证做事情要犯错?这里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帮助上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小事。从这件小事的细节中,具体去阐述可能会犯什么样的错,遭受什么样的反噬。
以小见大,这是论证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PS:更多面试思维和观点,可参考老司机的面试参考资料。
憋了小半年,老司机新出了一套公考面试资料
(THE END)

公务员说公考
公考需要思考,而人生更加需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