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丽莎面
WB首发,谢绝无授权转载
是老文重发w
最近有朋友在私信里问起写评相关的问题,拿出这篇三年前的文重发一下(提问部分我根据目前的情况更新了部分回答
以及今年看到微博一位老师@Daphnedorset的两条微博,很开心,验证了我的方法路径是可行的:
①是由自己的直觉与感受出发去描述感受背后的逻辑与成因(也是一种“将自己作为方法”吧w
②是心理学的重要性,文学是人学,心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强行制造机会唠一唠写评的事儿——文评怎么写?
*非常主观,不是教程,仅供参考
经历过剧透评口水评的黑历史期,到现在慢慢能写点自己满意的东西,我越来越发现看文写评是个反身自照的过程——看文的趣味、关切的点,哪些东西更能引起我的共鸣……读者透过故事投射的不是作者而是自己,我们在借助故事自我发现、自我脚注。
因此在充分尊重故事基础上的误读和过度解读也不要紧,作者当然对故事享有绝对的解释权,但作为读者,未必要去遵从这种唯一和绝对。我们被语文阅读理解PUA多年,形成了追求正确答案的思维惯性(且也并非在追求作者的真实表达XDD),但看小说“对不对”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至少对我来说,追寻作者表达了什么的“正确”可以是一种评文的思路,但不必是唯一的思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被刺激了想象,听见了自己的回声,形成了对美的理解——仅从读者自身的角度,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我”的发现或许是我更看重的。
方法论/我怎么写文评&文评可以写什么/怎样写
【我怎么写文评】
我的方式或许可以称为【反溯法】或者【提问法】,步骤如下:
(评前准备工作不必赘述了吧,多读几遍或者列大纲,把握小说基本信息)
第一步,牢牢抓住自己看文时的触动和感想,这是写评人第一手的评论素材,当然感觉可能是朦胧的、碎片的以及不止一个的,总之,记住这些主观感受;
拿《杀戮秀》举例,我看《杀戮秀》时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
首先,是杀戮秀作为架空文的世界观方面。杀戮秀的架空世界类似基于现实世界调整参数后的模型,构造完整而数值极端;
其次,作为架空文,在全景展现这整个世界的体量之下,《杀戮秀》的表述却还比较轻盈—是否与语言风格有关?
第三,整个上城虽然科技发达,但杀戮秀这档节目却有一种斗牛场般残酷血腥的复古感,杀戮秀在表现和渲染戏剧性场面时有种很让人觉得做作和恶心的地方;
第四,细节方面,夏天的“笑”,etc.
第二步,根据自己的第一手感想素材,掰碎揉细,反溯文本,整合观点内容。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比较、一步步深入提问和感性素材的取舍。
接着上面的例子,掰碎揉细式提问:
上述第一&第二点:杀戮秀作为架空文势必承担解释世界观的篇幅,但是比起开篇扔设定的架空文,杀戮秀前期并无冗赘感,如何实现的?和欧风文的文风有无关系?→①零割/碎嵌设定,②欧风文看太少,样本不够,这部分舍弃不写;
第三点:杀戮秀这档节目从生产到投放,节目是什么,选手是什么,观众是什么?祭台活剖等重口冲击性情节的启发?节目作为生产端、观众作为消费端,怎样来利用作为“素材”的选手?为什么做作和恶心?→虚构的暴力与凝视的暴力,个体叙事被杀戮秀的大叙事吞没、消解和重叙。
第四点:夏天的“笑”,是什么性质的笑,笑在表达什么?→凝视的主体希望看到选手“哭”(失态)这一实质示弱行为来巩固和确认他们自身的权力与强大,那么笑就是一种反抗,是反“客”为“主”,同时,夏天的客体身份逐渐明朗,主体身份也逐渐明朗,社会权力结构逐渐明朗;
第三步,在已有的框架下组织上述素材,或者将已成型的素材形成观点,组合出全文。
*第二步和第三步其实没有这么分明,在已经明确自己要写什么、怎么写的时候其实是同步进行的;但如果还没有表达方向,那姑且可以把感受先记下。
“在已有的框架下组织观点”也可以称为【切口式】文评,即发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口(符号/原型)可以容纳我的表达,比如《剪刀上的蘑菇》文评我用了“火”的符号作为评论切口,《笼中》的“笼”作为激发想象的原型以及在文中的多重涵义也奠定了我评文的基础。
“将已成型的素材形成观点”则可以称为【散点式】文评。即虽然没有一个提挈全文的切口,但几个观点也凑够了字数 想表达的也都表达到位了,也可以。
【文评可以写什么/怎么写】
如果你有一团表达欲,但是头绪纷繁无从开口,那么可以试试下面的百搭角度。
一些比较常见的角度:可以试着从小说三要素角度有选择地切入,比如从人物弧光(成长/变化)入手,人物心理,角色层次;或者分析剧情线是否合理,作者如何设置情节;再或者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是否给予人物充分的支撑,等等;
如果你已经是比较有经验和意识的读者,那么可以留意下以下几种方式:
1.比较 无论是否在文评中体现,“比较”都是读者以自我为标尺,看文时有意无意的行为,谁写得合我意,谁写得超出我预期,同题材不同作者如何表达的横向比较,单个作者不同作品风格变化的纵向比较等等。
“比较”和阅读经验密切相关,阅读经验越丰富,可比较的维度就越多。阅读经验并不完全基于阅读数量,更基于读者反刍优秀作品时的所得,比如审美上限与边界的突破和拓宽,或者好作品在题材可能性上的具体实践与示范。
2.预设 如果你希望做一个比较积极的读者,那么看文前基于标题、文案、长短篇可以先作一番预设,看作者写出来的故事和你实际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当然这个方式不建议用在站CP等偏情感的方式上,用在偏技术层面可能更安全XDD
比如看短篇,可以预设短篇的写作难度在哪些方面:篇幅短,人物剧情无法像长篇一样腾挪的时候,作者如何来处理人物剧情?叙事上有什么亮点,人物写法是什么样的,等等。
3.寻找题眼/符号/原型 题眼/符号/原型不一定是具体的物件,它可能是抽象的,可能是一句提问。它可以多义/隐喻/被提炼/辐射到每个角色上……随便举几个例子,童子的《笼中》,常叁思的《从众》,素熙的《security blanket》《以爱为名》,吃素的《WHO ARE YOU》。
我很难讲清怎么去寻找这样的题眼/符号/原型,事实上,除了主动留意甚至附会外,有些时候题眼/符号/原型的寻找往往是被动的,某个念头击中了你,或者你的阅读经历在起作用。
Q&A/文评之惑
001.【看文的时候就会思考如何写这篇文的文评吗?还是纯粹享受阅读、看完之后再总结呢?】
回忆了一下,其实为评而评阶段有刻意在看文的时候进入评文模式,但后来发现其实这样功利的视角首先不利于沉浸到内容,第二是着眼点太细碎,也容易过于附会,后来还是自然地看、自然地有感而发就好。
===================
2024更新:当训练足够多以后,我会发现我看文的“视野”变得更广阔了。好比看戏剧,原先你只关注主角发生了什么,但逐渐的你的视野会囊括进配角、服饰、舞台灯光、布景道具等构成这出戏剧的其他方方面面。它不再需要刻意区分【评文ON】【评文OFF】的模式了,很多细节会自然进入我的焦点。
002.【一般会从哪几个方面或纬度评价一篇文/一般会从哪些方面或者说是角度去看待一篇文呢?】
这个问题被问得多一点,评文一般不会有固定角度,因为好小说是个活物,十分精密,触动人的点也各不相同,所以我还是习惯从感受出发。
但我有偏爱方向。相对于外向型、宏大叙事或者想象力剧情,我会更偏爱写实向和表现个体的文。
===================
2024更新:人物是我首要关注的,人物写得对不对能十分高效地让我判断情节与环境是否有效。如果故事是相对弱人物强形式或者强剧情的,再去看结构/形式。
003.【写评的时候会有意套用一些理论框架吗,例如叙事/虚构等?】
作为一个非专业普通读者,其实并没有什么理论框架,会在评里写到叙事相关的情形,我回忆了一下,基本是源自于【作者的叙事形式给我带来了十分奇妙的阅读感受或者对我造成了刻意的心理诱导】——【作者怎么实现这一过程的】这样一个反溯的思考链路。实话说叙事相关都是我在反溯的过程里硬琢磨出来的,所以并不是有了工具去找文本,而是文本让我意识到了作者的叙事手段和读者阅读心理的结合。
比如看《入戏》我读着有非常强烈的沉浸感→故事在双线叙事的切换下,淡化了时间性凸显了空间感,形成了一种剧场舞台的感觉,从而让读者有种近距离的全神贯注;《高门》通过路小凡的视角沉浸、情绪共情和上半部正文开始的这“一天”里五年间的回忆片段闪回,不断地干扰读者对贝律清形成清晰的认知,同时也让一个“狗血”故事的阅读体验变得层次丰富、迂回折转;素熙《非关电梯》的叙事方式也很有趣,虽然很显然它也是以时间线性叙事为基础,但故事的发生场景被固定在一架故障的电梯内,空间对于矛盾冲突的挤压很有趣,这也让我意识到了在《以爱为名》里,法庭(空间)对于角色故事的挤压和收集作用。
004.【会更注重故事的剧情构思还是文本的文学性呢?】
(我所理解的文学性大概是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手法、语言构成等,包括一般所说的文笔文风。如果说故事剧情寓意思想性等是内在内容,文学性大概就是外在的形式?)
跟提问的盆友确认了下文学性具体指什么,盆友回答如括号,那这一问我自行翻译成更注重形式还是内容了XDD
看文的话算是无偏好。作者能说服我,我基本都可。写评具体看文哪方面更触动我。
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组合呈现结果就是很好的文评切入口,比如《高门》如何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段来掩盖故事内容的平庸;《独立电影人》的表现形式又如何阻止了内容和立意上更深广的表达,分析这两篇文都让我受益匪浅。
===================
2024更新:再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首先得看作者能给我提供什么XDD其实两者我都喜欢,就看作者如何表达了。
005.【一篇你看着觉得很烂的文但是看完了,会不会写文评讲讲为什么写得不好?】
我是很干脆的弃文党,前5%基本能决定去留了。很多弃文其实还是在于说不圆,且早早地在各种细节里暴露作者的阅历,这种也没必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跟提问GN交流后得知她所谓的“很烂”倾向于口碑文,口碑文是否会“很烂”我不知道,但至少它确实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不管怎么说,这种文其实还是比较有分析价值的,因为你在看文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感受或者观点,这简直是个不要太好的分析机会。而且基于求生欲,在分析的同时也十分锻炼措辞能力23333
当然这类分析还是建议有理有据讲观点,不建议纯粹地宣泄情绪,情绪无论对好文还是烂文都很廉价。
===================
2024更新:今年接稿后也是没少瑞平……但好处是抓问题更快更准了
006.【觉得学校里专业学习写作和评论更有用呢还是自己的全面阅览更必要?哪个为先?】
这是之前在POPI上的老问题,但问题本身很好,我又单独拿了出来。
能有这个疑问,我猜提问人至少已经在路上了——想写点东西却又担心自己不够专业,说得不够深入。那学校里能专业学习下方法当然是好的,专业学习是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学习,毕竟刀磨快了就可以满世界找猪了(x
但工具仅仅是工具,不见得掌握了工具就都能写出毕飞宇那样的书评,重要的是你本身,你的审美能力,阅历,观念,趣味偏好都在影响文评的内容和成色。
对于已经“在路上”的人来讲,先磨刀还是先找猪其实无所谓,两件事做下来也不是朝夕能成。哪怕是一个两手空空没有工具的人,只要想去触及好文打动你的本质,对文对己始终有疑惑和好奇,那早晚都会接触到工具的。
书单/视野启发
《小说课》/毕飞宇
看一看,务必看一看
《小说稗类》/张大春
可选看,虽然文笔如孔雀开屏,但内容很平实,讲到了一些小说里很细微的一些点。
《STORY》(台版|《故事的解剖》)/罗伯特·麦基
关于好莱坞式故事的模型范式讲解,当年看了一大半没看完,但确实和类型小说有共通之处,可比较着看。
《浮出历史地表》/孟悦 戴锦华
谈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写作,结合女性主义来看。
其实戴劳斯所有书都在我的书单内,分析电影(故事片)的相关书也可以作为视角启发。
王安忆也有很多关于小说评论分析的书,但她的写法和内容我不是太能get到,讲稿的缘故?说得非常细碎,一些点里有亮点,但整篇讲稿的组织形式和文评比对(参照下和毕飞宇的对比)就不是很友好。列几本,有兴趣可以翻翻。
《丰饶与贫瘠》
《小说课堂》
《小说与我》
===================
2024更新
《堂吉诃德的眼镜》/张秋子
新手友好,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引入方法,记得当时看的时候头两篇很有收获。且作者(序言)态度十分坦诚,不避其短,去豆瓣重看了一下目录,抽时间再重温下!
放个目录
第一讲 《密室》:文学中的时空
第二讲 《地震的那天》:小说中的日常与反日常
第三讲《好人难寻》:文学与恶的距离
第四讲 《人工呼吸》:小说中的“套娃”结构
第五讲 《幸福》:文学中的“意义感”
第六讲 《南方》:小说的虚构与现实
第七讲 《巨翅老人》:文学中的老人去哪儿了?
第八讲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文学的重复与省略
第九讲 《旅客》:文学与自我
第十讲 《广告画》:小说中的 “非小说”
第十一讲 《带小狗的女人》:小说中的自欺与不自知
第十二讲 《胎记》:科学如何影响了小说的讲法
往 期 推 荐
老文重读|木原音濑《渡过夜空的月之船》:表与里,光明与黑暗,求生与自毁
老文重读|木原音濑《MUNDANE HURT》:恶童的成人礼
老文重读|木原音濑《蔷薇色的人生》:爱是与身份无关的双向拯救
WB:@丽莎面尬评吹好文
豆瓣:丽莎面
喜欢请不吝关注点赞分享和打赏哦❤
更新时间:
两周一循环,隔2天更新,即:
周一/四/日/周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