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毕业论文而想起的……
高几
整理书架时看到一本手工装订的16开复印本册子,页面发黄,每页400字的稿纸25页,封面题目是《江苏地区孔隙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那是我的大学毕业论文,导师华致洁副教授。他带洪辉和我两人,带我们时,已临近退休。
记忆中教授是个和蔼善良的老人,跟我后来MPA导师林冈教授一样,对学生认真负责,除了手把手指导,还亲笔帮忙修改论文。论文中很多地方都有《江苏省六合、盱眙玄武岩地区偏硅酸矿泉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机理》的研究结果,教授是该论文创作者之一。
把大约八千字的论文读了一遍,很多水文、地质专有名词,倒有点佩服当时的自己,居然有此让人读来云里雾里的“研究成果”。虽然写论文为的要毕业,但完成论文的过程想来有些意思。至少现在读来有那么一回事,一些依稀往事浮于眼前。
教授专长找水,在矿泉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找水方面很有建树。当时经常应邀去某地检测评价地下水是否达到天然矿泉水的标准。洪辉和我也跟着一起翻山越岭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靡靡之音”“武打片”从港台入侵,愈演愈烈,而人们收入匮乏,无法满足心向往之的需求。那么,发展经济就成为全体所有最重要最紧迫的活。有人摸着石头过河,不知河之深浅,好歹石头沉重,一步一个脚印地找到对岸;有人不想摸石头,就搭便桥,找捷径。开发矿泉水成为热潮,成本低、利润高、市场大,大家蜂拥而上。教授们的找水队给人们带去了希望。
论文的最后一句“现在一些贫困地区盲目开发矿泉水的现象需要研究”提醒了我。当时苏北地区比较贫困,许多人因此走南闯北以脱困;留在当地的就挖空心思谋生存之道。开发矿泉水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一次盱眙有个地方地下发现了矿泉水,邀教授前往肯定。教授带上了洪辉和我。不记得那个地方叫什么,沿国道过六合、马集、盱眙就到了。
国道穿过小镇子,也是小镇子唯一的商业街。取水井在小镇子附近一个土坡上。那里派车来学校接我们,到那里快到中午,到现场采样取水,装进试剂瓶,然后就吃饭。
主人安排了酒水。八仙方桌,除了我们仨,还有五人作陪,有乡里的领导,有厂里的技术员,还有两位女士。菜满满一桌,每碗都盛得满满的,应该都是当地待客硬菜。酒是白酒,双沟或者洋河。华教授仪式般剥了生蒜头吃,先消毒杀菌。饭桌上,主人殷勤,客人惭愧,一边推杯换盏一边说着推心置腹的话。
然后,我跟洪辉就喝得有点多,头重脚轻的。或许并不多,可能那时酒量差。饭后,洪辉自己乘车回家了,他家在淮阴,离盱眙近;我跟教授一起被送回南京,把样品送到南京地矿院检测鉴定。
那里的水是否符合天然矿泉水标准不记得了,印象中没见过原产地那里的矿泉水售卖。毕竟锶含量超过0.2毫克/升,偏硅酸含量超过25毫克/升的天然水并不多。
为了完成论文,除了盱眙这次还到过六合、仪征、镇江等地。六合好像也吃了饭,吃了生大蒜,其他地区具体怎样的情形,完全不记得了。不知道洪辉还记得不。
论文怎么完成的不怎么记得,从后面四五本参考文献里也摸索不出那时伏案吃力用钢笔写论文的场景。好像论文中的图例是用磨砂一样半透明的描图纸描的,简单的英文概要大概叫李琦还是刘展写的。论文答辩在学校东南楼,一边放映几片幻灯,一边照着读。不知哪位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勉强回答了,就过了。
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