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 | 宦情不如归兴 ——王闿运 “ 拈出知是 ” 集联欣赏

旅行   2024-10-25 08:37   浙江  


宦情不如归兴 
——王闿运“拈出知是”集联
薛元明
       王闿运的一生,可以用“ 少年入世,中年出世,老年玩世”来评价。 在王闿运身上,有太多的“标签”。个人被赋予标签通常有三种:一是他者所赐,二是自我设定,三是两者兼而有之。对于王闿运来说,属于第三种情况,而且偏向于自我设定。所谓他者所赐,比如晚清学者、湖湘大儒、曾氏幕僚等等。自我设定尤其多,最典型的可以举三个方面例子:一是有意和袁项城不对付;二是弟子众多,其中最特殊的有铜匠曾昭吉、木匠齐白石、铁匠张正旸,本质上是对某些人进行嘲讽,表达愤世嫉俗的心理;三是聚餐之际有时要带上老妈子,尤其是周妈成了“老妈子界”的一代传奇 ,用来恶心周围的人。凡此种种,不难看出王闿运时不时会显露纠结的心理,一方面要展现传统文人心性乃至自我心性,另一方面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另类。其实他的这种心理所引发的结果,非常清晰地反映在字形中。王闿运所作最多的是行楷书,字形紧凑,有些不免拘挛,“字为心画”,放在他身上,十分妥帖。
         王闿运的这种心态,既是天生的,无疑也和当时的大环境分不开。晚清社会的剧变,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和人生体验,天崩地裂,几乎有两世为人的感受。相比同为湖湘学人的叶德辉和王先谦来说,王闿运可以说非常幸运。和当时很多知名的文化人物类似,王闿运并非单纯的书家,而是集文人、诗人和学人等于一身。严格来说,王的书法更偏向于学者字,所以风格谈不上潇洒流利。不过也不奇怪,因为王闿运常以“抄书”为业,乐此不疲,每日抄经三千字,从不间断, 与张宗祥有一拼。对于抄写的理解多半是“贬义”的,认为是一种“机械输出”,其实不然,抄写对于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人来说,会有濡染之功。与此同时,毫无疑问锻炼了基本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性情。书法的特殊性在于,太生了不行,太熟了也不行,甚至于创作时书写内容的长短,都会影响个人的状态。 通常的一首七律或一首长令,自五十余字至一百多字左右,显然算不上长篇大论。况且,抄书和书稿、手札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书籍传播以正确、工稳和清晰为第一要务。
       尽管如此,并不能改变王闿运进入专业书家行列的结论。首先,王闿运是名士,人生经历丰富,名满天下、谤亦随之。毁誉参半的一生,导致他决意仕途、一身所学无处施展,寄情翰墨。 其次,学养深厚,无需赘言。再次,得力于抄书锤炼了扎实的基本功,耄年犹能作蝇头书。 最后,他对书法有基本的立场和鲜明的态度。前三个是必要条件,最后一个是充分条件。王闿运有临《道因法师碑》作品传世,说明他对湖湘书法传统脉络非常关注,在历代临小欧的系列作品中,不能说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末流的,可以看出他在书法上的才情。王闿运有书论传世,重视碑派笔法和篆隶笔意, 强调碑帖融通为书法的最高境界,认为“李北海书在近传王右军之上”。其实李书出自王字,强化欹斜取势的特征。尽管后世可能对王闿运的书论观点并不完全认同,各有评判,莫衷一是。但我相信一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哪怕是一家之言,说明他一定有过深思熟虑和个人感悟。
      “拈出知是”联是写给“瀛石”的,即同乡程士鳌。上联“拈出退之山石句”出自元好问,下联“知是米家书画船”,改黄庭坚句而成。这是抄书之外,王闿运专门的书法创作状态的完美呈现,联意也是他人生状况和书写状态的真实写照。王闿运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专业书家,以文人为底色,以学人为旨归,既是业余,也是专业。韩愈的文名和米芾的书名,都是出类拔萃者。不独米芾有书画船,后世的赵孟頫和董其昌也有书画船。从本质上来说,不只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内心向往的生活方式。只有在充分“闲”的状态下,有思考和盘旋的时间,才能在创作上有超常发挥。对比当下的生活状态,高铁和飞机,可以做到朝发夕至,极度高效的背后,是思维空间不断被压缩,节奏呈现加速度,却没有了“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即便按照时下的要求来看,是联也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合一,读起来颇有感触和启发。王闿运平生留下了很多集古诗联,将文字游戏和笔墨游戏巧妙结合在一起。这实际上就是后人难以比肩的“含金量”。书家的原创性,不仅包含风格的独创性、唯一性,也包括内容的原创。诗文合璧,才是真正的原创,高明的原创。
        从此联来看,王闿运的书法实践受到了苏轼、何绍基的影响,字形偏于扁沓,一方面是苏轼书法的烙印,另一方面则得力于“龙门二十品”之一的《马鸣寺碑》。《马鸣寺碑》重心偏下,有稚拙之感。以圆笔居多,无疑得益于何绍基,字里行间,碑派笔法十分明显,比如起笔的方切和收笔的重按及平推,转折处理中的提按使转,皆能一览无余。综合衡量,王闿运注重求拙而不屑弄巧,由此能够窥见其所持的重碑轻帖的理念。如果单纯从书法的角度来衡量,个性并不突出,但从人生经历和笔墨韵致所呈现的综合价值来看,在当时的书林,拥有一席之地。

兰亭书会
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交流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