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观国网2024成绩单,政策蓄力待发
财富
财经
2025-01-15 07:40
北京
《国家电网报》旗下微信公众号电网头条发布国家电网各单位2024年成绩单,电网公司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搭建持续发力,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储备信息不断丰富,我们看好2025年电网投资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预计随着后续国家电网年度工作会议等重点事项落地,行业将迎来政策密集催化阶段,建议布局强政策联动的特高压板块。
![]()
▍国家电网发布2024年各单位成绩单,关键词“保供”、“新能源”。
纵观2024年,国家电网旗下各单位围绕应急灾害响应与负荷高峰屡创新高等挑战,注重电网安全保供效果,同时兼顾区域内新能源装机与出力持续提升。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愈加完善,搭建重点着力于1)发展复合型电源结构、2)提升跨区域互济能力、3)打造新型调度系统、4)配网智慧升级等方向。
▍特高压重点工程持续推进,2025年储备项目愈加清晰。
据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披露,2025年将核准建设一批重点电力互济工程,积极推动蒙西至京津冀、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巴丹吉林沙漠基地送电四川、南疆送电川渝等输电通道核准开工。结合2024年储备与实际建设情况我们判断,1)直流方面——据电网头条微信公众号消息,国家电网加速储备疆电入川渝、陇电入川、藏电外送、第五回特高压内蒙古入苏直流工程,我们认为同时将继续推进前期储备的蒙西-京津冀、多条直流背靠背等工程。2)交流方面——据人民网报道,2025年元旦前后,1000千伏烟威、海阳辛安核电送出两项特高压工程相继获得核准,我们预期前期储备的浙江环网等项目亦有望年内落地。展望2025年,大型交直流工程储备充裕,开工、核准规模有望较2024年实现明显提升,从而利好核心站内设备企业订单表现。
▍电网投资料将兼顾顺周期、逆周期双重属性,保持较快增长。
我们持续强调,电网投资具备兼顾“顺周期”——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保持适度超前建设规划、“逆周期”——重点工程项目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双重属性,有望保持持续且稳健的投资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电网基建投资完成额有望延续10%以上增长表现,对应完成额预计约为6800-7000亿元。
▍风险因素:
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不及预期;国内电网投资增长不及预期;特高压项目落地缓慢;配用电投资增长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格局恶化;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投资策略:
开年以来电力设备板块出现一定调整,但是我们认为行业基本面向好趋势无虞,预计随着后续国家电网年度工作会议等重点事项落地,行业有望迎来政策催化密集期,当前时点建议布局强政策联动的特高压板块,长期关注电力设备出海与国内数智化等方向。
![]()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月14日发布的《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新型电力系统行业观察33—观国网2024成绩单,政策蓄力待发》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