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义先生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学术   2025-01-26 05:44   天津  

     2024年12月21日,冬至,张树义先生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先生生前部分朋友和学生参加了座谈。 


      


     会议开始,主持人张亚东首先介绍了本次座谈的宗旨:缅怀张树义先生,讨论纪念先生具体要做的事情。

     他说,在传统中国,冬至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是古人的春节。从冬至开始,白昼开始变长,而黑暗开始变短,春天已经来临。座谈现场播放了记录先生生前剪影的音乐短片《光明在我心中》,先生巨幅肖像和“生当忧患,死则安乐”的题字在绽放的鲜花丛中熠然生辉。 



     主持人接下代读了先生生前好友姜明安先生的书面发言《忆张树义教授二三事》,回忆了1986年两人参与行政立法小组工作的旧事,以及1992年共同参加行政诉讼法实施情况调研的情况。

     姜先生认为树义先生学问做的很深,他引用法大原副校长李树忠的评价,树义先生有思想、不盲从,很多理念超前,很早主张控权论观点。树义先生曲高和寡,英年早逝,姜先生说,我们将永远怀念树义先生。


     远在异国他乡的焦洪昌教授专门为此次座谈会写了《月亮圆的时候,思念也圆》一文,由王霁霞代读。文章深情怀念这位“驼色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笑容”的旧友。文中引了顾晋大夫对先生的评语:“既坚强,又达观,还很和气”。焦老师最后深情地说:“树义兄离开我们七年零十一个月了,思念像潮水一样暗涌。诗人汪国真说:思念是一种美丽的孤独,月亮弯的时候,思念也弯,月亮圆的时候,思念也圆。”(全文另发)



     身在异地的王克勤先生发来了书面感言,赞扬先生“肝胆相照,急公好义”。并表示,尽心帮助弱势,是每一个法律人、媒体人的的时代责任。愿意跟大家一起学习树义先生控权思想,为法治中国竭尽绵薄。 


   
     张书克代读了刘井玉撰写的《先生生平及学术思想》,介绍了先生的生平,认为,先生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控权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主张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学的主要任务是限制约束行政权力,保护公民私权;具有深刻的中国问题意识,主张“用法学术语去思考中国的社会问题”,为中国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引入了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这一研究背景和逻辑起点,提供了社会性的、制度性的研究范式。刘井玉认为,时至今日,有限政府虽已写入政纲,但“控权论”在中国社会变迁的现实背景之下,依旧具有现实及公法理论价值。刘井玉写到,先生的治学和为人,先生的担当和勇气,影响过、激励过许多人,如同一盏灯火,给暗夜中行走的人以温暖,也照亮了脚下的道路。(全文另发)
     刘飞教授发言说,张老师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判断,有思想,有眼光,文字优美,书法有个性。刘教授还回忆了2007年两人同访鹿特丹的一些往事。


     吴咸亮律师则认为,先生不仅是行政法理论大家,也是行政诉讼的实践者,其躬身实践、为民奔走的精神,感动了时代。

     楚慧斌律师表示,受先生智慧和勇气、风骨和担当以及坚定的理想主义信念感染,希望尽微薄之力为先生的思想愿景做出贡献。

     马允在书面发言中说,先生做的是有意思的研究,源于他对现实世界和真实问题的敏锐洞察,让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真正滋生内心的欢愉;源于他对知识本身的忠诚,能够不被学科、领域和方法束缚,让法学真正融入到更宏大和更宽阔的知识叙事,去探索那些“自生自发的秩序”中所隐匿的智慧;更源于他心中的理想主义和赤子之心,充满深情地拥抱这个不完美甚至是充满缺陷的世界,让“公法人”这个群体在时代沉浮中仍然保持最厚重的学术底色。


     王霁霞在发言中提到,先生早年在北大荒8年的生活和思考,对后来的学术道路影响很大;1983年先生选择行政法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是受到刘莘老师的影响,是希望通过行政法的实践来推动宪法。

     熊伟先生认可王霁霞的说法,专门提到先生参与起草的《行政强制法》第44条的理解和实践问题。



     座谈会最后,大家讨论了纪念先生需要做的一些具体事情,比如:

    1.先生未刊稿的整理和出版;

    2.先生单篇论文和文章的结集和出版;

    3.先生藏书设立专门图书馆或藏书室;

    4.纪念文集的结集和出版;

    5.制作影像资料《百年树义》;

    6.以先生名义设立奖学基金;

    7.撰写先生的传记。


     
     座谈最后,张亚东总结说,张树义先生其实从未离开我们,而事实上,我们也从未忘记先生和先生的深情教诲、以及他执著的法治控权理想。先生将永远和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朋友、每一位同志,定格在历史脚步的每一个片段。
      先生将永恒,先生的思想将永恒,人间正义永恒! 
     座谈会还安排了纪念活动其他相关的事项。
【图文转自“张树义先生纪念”公众号

规制与公法
聚焦行政法、规制与治理,分享公法学术文献与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