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居民中长贷显著修复(2024年12月)

财富   财经   2025-01-15 07:40   北京  

杨帆  明明  肖斐斐  玛西高娃  章立聪  

  彭博  王希明  林楠  史雨洁

2024年12月居民中长贷显著修复,2024年12月新增3000亿元,同比多增1538亿元。我们认为,随着止跌回稳信号的传递,房地产市场交易的结构性修复加速,以及居民提前还款有所减少,共同驱动了居民贷款的修复。2024年12月社融同比增速为8.0%,较11月小幅提升0.2个百分点。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900亿元,同比少增1800亿元。我们认为,2024年12月金融数据继续反映化债政策落地的效果。第一,2024年政府债高增主要来自于置换债发行,同时有效地支撑了社融表现。第二,化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推动M1同比增速回升2.3个百分点,企业现金流情况延续好转。第三,截至2024年12月18日,2024年2万亿化债置换额度已全部发放完毕,进一步置换企业存量贷款,叠加银行储备信贷“开门红”,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8212亿元。往后看,结合央行在2024年四季度例会上强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我们预计2025年开年的人民币贷款表现或将边际改善。


事项:央行发布2024年12月份金融信贷数据。


其中,新增信贷0.99万亿元(2023年同期1.17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86万亿元(2023年同期1.93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0%(上月7.8%);M2同比增长7.3%(上月7.1%)。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社融:政府债发行继续支撑社融增速小幅提升至8.0%。


信贷方面,12月社融口径下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0.84万亿元,同比少增2685亿元,人民币贷款仍然是最大的社融拖累项。


政府债方面,12月政府债净融资额为1.76万亿元,是最大的社融支撑项,主要来自隐债置换债券发行带来的。


企业债方面,12月企业债融资-153亿元,同比多增2588亿元。我们认为和利率下行以及低基数有关。一是2024年12月利率出现快速下行,2024年12月末1Y、3Y和10Y的AAA企业债较上月末累计分别下行24.2bps、30.9bps和23.3bps,利率快速下行可能触发了企业债发行意愿。另外2023年12月新增企业债为-2741亿元,发行规模较低形成了低基数。股票方面,12月新增股票融资330亿元,同比少增25亿元,IPO和再融资继续保持较慢的节奏。


非标方面,12月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为-1331亿元,同比多增534亿元。12月新增委托货款和新增信托货款均环比增加,两者分别录得-18亿元和151亿元。


央行在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的表述中,把从“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转变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明确表达了对宽信用目标的重视,我们认为,2025年开年的信贷投放数据有可能会边际改善。



信贷:居民中长贷修复积极,化债与年末因素共同影响企业贷款。


央行口径下,2024年12月人民币贷款新增9900亿元,同比少增1800亿元,连续八个月同比少增。拆分来看:企业端,弱增长延续。12月企业短贷/中长贷/票据融资分别-200/+400/+4500亿元,分别同比少减435 /少增8,212 /多增3003亿元,截至2024年12月18日,2024年2万亿化债置换额度已全部发放完毕,进一步置换企业存量贷款。居民端,中长贷延续回暖。2024年11月居民短贷/中长贷分别+588/+3000亿元,同比分别少增171亿元/多增1538 亿元,其中中长贷10月以来连续三月增长回暖,伴随地产止跌回稳积极信号的传递,房地产市场交易的结构性修复加速,一线城市与二手房交易呈现企稳态势,提前还款亦有所减少,共同推动居民贷款修复。



存款:M1同比数据增速显著回升。


2024年12月M2同比增速7.3%,较前月上升0.2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延续上月的回升态势,11月读数-1.4%,较前月提升2.3个百分点;M0同比增速13%。受财政支出逐渐下发影响,政府存款向居民、企业存款迁移,进而推动M2季节性扩容,理财基金等产品资金回流至存款也推动了M2同比增长提升。12月M1同比降幅继续收窄,除了基数效应影响以外,新房销售翘尾,居民购房需求进一步释放,资金从居民账户转移为房地产企业的活期存款。而财政资金的拨付,也有可能直接转化为企业部门活期存款,带动M1数据改善。



风险因素:


逆周期政策力度或效果不及预期;企业融资需求减少;存款搬家现象强化。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2月14日发布的《2024年12月金融数据点评—居民中长贷显著修复 》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