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张新星/天津大学傅平青团队:大气类腐殖质在气-液界面显著且不同的光敏氧化

学术   2024-11-22 08:30   北京  
大气的整体氧化能力,决定了大气中多种关键过程的速率,如二次氧化气溶胶、雾霾的生成速率等。气-液界面是大气化学反应和物质传输的重要场所。尽管大气液相气溶胶的粒径极小,但其总表面积比海洋面积高出约两个数量级,如此庞大的表面上,其反应速率还远高于体相溶液中的同类反应,且反应机制也可能不同。大气中的有机物,包括大分子光敏剂——类腐殖质(HULIS),具有两亲性,倾向于在气-液界面聚集。然而,由于缺乏高表面选择性的方法,HULIS在气-液界面的光敏化学机制仍不清晰,其氧化能力可能被严重低估。
基于此,南开大学张新星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傅平青教授团队、天津中医药大学韩立峰团队合作,利用场致液滴电离-质谱技术(FIDI-MS)和超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FT-ICR MS),在分子层面解析了大气HULIS在气-液界面的光敏氧化过程。其中,FIDI-MS技术能够在反应后立即对气-液界面进行选择性的实时原位采样,无需样品处理或转移(图1),而FT-ICR MS技术则精准分析HULIS组分的原子组成、不饱和度和芳香性等分子特征。


图1. FIDI-MS装置和实验流程示意图

在气-液界面,HULIS具有显著且不同的光敏氧化潜势。为评估HULIS在气-液界面的光敏氧化潜势,该研究选择了三种具有重要生物意义的磷脂(POPC、POPE和POPG)以及一种具有大气意义的油酸(OA)作为界面反应底物,并采用了商业购买的腐殖酸钠(HA-Na)作为光敏剂(图2)。研究发现,HA-Na诱导的POPC、POPE和OA的光敏氧化过程相似,表现为羟基化(分子量 + 16 Da)、多羟基化(分子量 + 32 Da、分子量 + 48 Da)和弱羰基化(分子量 + 14 Da)反应过程。然而,HA-Na诱导POPG的光敏氧化产物主要是有机过氧化物-POPG(OOH),表现出不同的光敏氧化过程。

图2. 气-液界面HA-Na诱导四种脂类化合物光敏氧化的质谱图

在气-液界面,PM2.5水溶性提取物具有高光化学氧化潜势。为了验证真实的大气HULIS样品在气-液界面的氧化潜势,研究人员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采集了冬季雾霾期间的细颗粒污染物(PM2.5),并对其水溶性提取物进行了光敏氧化过程研究(图3)。与商业购买的HA-Na相比,PM2.5水溶性提取物的化学组成更加复杂,腐殖化程度相对较低。然而,它仍然能够在秒到分钟的时间尺度内迅速氧化与其接触的有机物。以POPC的光敏氧化为例,其反应过程也表现出羟基化、多羟基化和弱羰基化反应过程。


图3. 气-液界面PM2.5水溶性提取物诱导POPC的光敏氧化
在气-液界面,HULIS可以快速氧化大气关键VOC。为了验证HULIS对具有实际大气意义的分子,如蒎烯的氧化能力,团队还进行了相关的FIDI-MS实验,并发现只需要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把蒎烯氧化成无数产物(图4),体现了HULIS在气液界面强大的光敏氧化能力。


图4. 气-液界面HULIS诱导蒎烯的光敏氧化
在气-液界面,光敏氧化机制受到底物分子的排列密度影响。在大分子光敏剂HULIS存在时,对于不同的反应底物,总结了I型和II型光敏氧化反应机制(图5)。在I型光敏氧化途径中,HULIS被光照激发形成三重激发态HULIS,随后进一步参与底物的氧化过程。而在II型光敏氧化途径中,三重激发态HULIS将能量传递给基态氧分子产生单线态氧,随后单线态氧参与底物的氧化过程。同时,I型和II型光敏氧化反应的触发与底物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相关。对于流动性较差的底物分子如POPG,I型光敏氧化的触发较为困难,因此只观察到了II型光敏氧化过程。


图5. 气-液界面HULIS诱导底物的I型和II型光敏氧化机制
总之,该研究发现,HULIS在气-液界面具有显著且不同的光敏氧化潜势,能够在秒到分钟的时间尺度内氧化与其接触的有机物,并揭示了这一过程受界面分子排列紧密程度的影响。这一发现加深了对HULIS在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中重要作用的理解,并进一步突显了大气界面化学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该成果以“The remarkable but varied photosensitized oxidation by atmospheric humic-like substance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为题,最近在线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上(doi: 10.1007/s11426-024-2159-6)。论文第一作者为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宁和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宫矗,通讯作者为南开大学张新星教授、天津大学傅平青教授和天津中医药大学韩立峰博士。该文将收录于2024年新锐科学家专刊中。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全文。

【通讯作者简介】

韩立峰,天津中医药大学测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制与代谢组学相关研究。

傅平青,北洋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第十五届委员。研究领域为地-气界面科学和大气环境化学。主要从事极地、海洋、森林和城市等大气有机气溶胶,以及湖泊和海洋沉积有机质的分子组成、来源和归宿等研究。

张新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质谱分析的仪器开发、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

【扩展阅读】

2024年《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发布!

《中国科学:化学》2024年上半年最受关注微信文章

Sci. China Chem.影响因子10.4 ||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武汉大学邹有全教授团队:分子对接辅助光敏抗菌剂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南方科技大学李凯团队:通过调节聚合物基质对光敏剂分子的空间约束增强光动力失活性能

苏州大学华道本教授团队:快速构建季铵化聚合物网络材料实现碘离子和高锝酸根的同步高效吸附

王殳凹、马利建、毛亮、王宁、马胜前、王祥科等专家合著综述:多孔材料用于放射性核素分离的研究进展

天津师范大学李程鹏团队等开发出一种可用于放射性阴离子核素去除的“装甲”HOFs材料

王殳凹课题组:柔性二维层状穿插型框架材料对甲基碘的高效捕获研究

南开大学胡同亮教授与福建师范大学陈邦林教授综述:微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高效捕获与分离温室气体

钟家松教授/陈丽华教授/苏宝连院士团队综述:基于三维有序大孔材料的光催化污染物处理以及水体杀菌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Chemistry(英文版)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化学期刊,致力于快速报道化学科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