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共赏 | ​​​陈佳佳:《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背景下的区域文创产品设计趋势》

文摘   文化   2024-12-06 10:57   河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2024年第6卷第3期 】

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背景下的
区域文创产品设计趋势

陈佳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涉外学院,长沙 410000

摘要:随着近几年文创产品的热潮掀起,各旅游景点、博物馆、文创商店等纷纷配套出售各种样式的文创产品,在文创产品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产品趋同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创作上缺乏新意,设计手法雷同。通过文创产品的文化核心来探索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创产品设计,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生态性”入手研究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用生态区域文化的本土属性来激活文创设计的创新思路,希望通过对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习惯、习俗进行研究,挖掘具有区域人们智慧结晶的工艺、人们劳动的场景、生活用品、有地域的景观环境等本土特色文化,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和审美取向,扩充文创产品的品种和内涵,促使文创产品多元化发展,减少趋同性,以本地人民为核心的文创产品融合本土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循环。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区域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生态文化

Regional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Trends Based on Concept of Eco-museum
 
CHEN Jiajia
Swan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upsurg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tourist attractions, museums, cultural and creative shops and other places have sold various kind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ris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has also brought the issue of product convergence, mainly in the lack of creative design, and similar design approach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of cultural products with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cultural core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studi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from the "Ecology" of the concept of eco-museum, to activate the creative design through the native attribute of the ecological regional culture, hoping to excava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such as the craft with the wisdom crystallization of the regional people, the scene of People's labor, the daily necessities,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with the region, etc.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iving habits and customs of people in different regions, combine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sthetic orientation, expand the variety and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reduce convergence, integra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egional economy with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local people as the core, and form a good ecological culture cycle.

Key words:  eco-museum; regional cultur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ecological culture
  自从故宫“雍正萌萌哒”在网络传播后,在我国以故宫文化为背景的文创产品掀起了一股文创热潮,引发广大民众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关注和追捧。在各地的博物馆、旅游景点、知名的书店或奶茶店等都陆续推出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分别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提取文化元素、美学特征、人文精神等基因,用物化的形态进行诠释其文化内容和打造其具有特色的“IP”。然而,近几年随着文创热的高涨,市场上的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缺乏新意,不能很好地表现地方性和区域性文化的内涵。本文基于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文创产品进行探索,通过区域民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劳作用具等方面,从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从文化出发重新审视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探索新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使文创产品能蕴含独特的区域文化内涵,富有独特性、民族性、文化性,更好地展现出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工艺、习俗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理念
一、生态博物馆与文创设计的设计



The design concept of ecological museum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最早的生态博物馆概念是法国的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于1971年提出来的,而在90年代被引入到中国,目前我国已有十多个生态博物馆。态博物馆是一种以特定区域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1] 。这里的“生态”一词既包含了传统概念的自然生态,同时也包含了人文生态。


  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是在各地通过不断实践中发生演变和发展的,基于“生态”的理念以生态、环境、建筑、区域性文化和人文等方面的保护与传承为目标,以“活体”的概念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并且不断得到完善。在实践探索中产生了许多思想概念逐渐形成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例如国外里氏人类学家的思维和德.瓦林提出的“文化民主化”“碎片博物馆”、蓬皮杜文中心的“去中心化”和迈朗的“生态博物馆三角”等思想[2] 和国内的“六枝原则”。将时间和区域空间进行关联,将文化与人联系在一起,激活区域性“文化遗产”,使之得以引起重新关注并得到保护、发展和传播。勒内·里瓦德(1984年)用图示将传统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进行比较,认为传统博物馆主要以“建筑+藏品+专家+观众”为主,而生态博物馆主要以“地域+遗产+记忆+居民”的形式为主[3] ,用来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依据福楼拜的生态博物馆的项链模型,生态博物馆被视为一种在特定地域内将重要文化及自然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机制[3] ,使生态博物馆与地域特征、遗产要素、传统、习俗等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能显示出本地地方的地域性属性。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以关于矿区、发电厂、工人住宅区为主体的生态博物馆,反映工业化社会的文明和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居民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分别在我国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选择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区域建立生态博物馆,采取整体保护和展示的方式,展示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地方性特征,反映这些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动态”状态。

  文创产品设计理念与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扎根于区域文化的根源,使区域文化能够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多元化地展现区域文化的文化内涵。生态博物馆能为文创设计产品提供一个天然的“文化场域”,并为文创设计提供许多原汁原味的区域文化元素,只要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传统区域文化进行研究、与设计创意进行融合,就能开发出富有个性化的文创产品。
启发
二、区域性文化对文创产品设计的启发



The inspi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区域传统文化是通过千百年历史沉淀和积累的人类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地域性文化是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艺术设计延绵不绝的源泉[4]。基于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区域文化的地区以原生态、开放式、动态的方式进行区域文化了解,人们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当地风俗、民俗、环境、建筑等文化,重新梳理区域文化的脉络、发展其丰富的内涵,提取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的设计方法、工艺、生活用品、消费需求等因素,探索具有地域特色、个性化的文创产品。


(一)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是体现区域文化的载体,地域建筑形式的形成受到地域环境及区域文化的影响,其用材、工艺、结构、装饰等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区域的代表性,反映出当地的习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位处于广西三江地区的生态博物馆的程阳八寨,那里的侗族建筑由于受到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受到传统依山临水“天人合一”的选居住址经验和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侗族人们强调山水关系和谐[5] ,因地制宜地建造以干栏式木构件建筑和石木等混合建筑,木料主要使用当地盛产的杉木。侗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最为典型的建筑类型为风雨桥、鼓楼,其中有些古建筑兴于汉末至唐代,不仅不用一张图纸,只凭“仗杆”作为标尺,而且不用一钉一铆,建造出结构严谨、造型独特的精美建筑。有的建筑在屋顶和门处增加龙、凤、鸟等富有美好寓意的装饰,使建筑富有艺术和趣味效果。这类建筑充满区域民族风情,有别于横平竖直的现代建筑,令人充满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区域特色建筑不但是这个地域的旅游胜地、科研对象,而且是这个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明信片”,文创设计的元素。现有不少关于区域建筑的文创产品,如提取区域代表性建筑(三江侗族风雨桥,见图1)作为文创产品的元素,利用拆拼的手法转化为可拆拼的产品(见图 2),人们可以通过拼装模型的过程,了解建筑的构造、功能和体验建造这种建筑过程的艰辛,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的关注和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首先建筑类文创产品除了使用简单的拼装形式,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榫卯木构件形式或乐高的拼接形式,展示传统建筑的美,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同时需要针对消费群体的年龄、动手能力高低、产品成本等因素,考虑采用不同的材料来制造精美的文创产品。其次引用区域特色建筑通过符号化设计进行二次创作,用图像化的形式嫁接于其他产品上表现;或对建筑造型的二次创作,以“造型+功能”的形式设计出富有日用功能的文创产品。






(二)区域传统手工艺文化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市场原本是区域性的,所承载的文化也有区域化的特点[6] ,每个区域都有一些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对传统手工艺保护意识的不强等,导致有许多宝贵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失传或因为少人或无人继承面临濒临失传,实在令人惋惜。有的地区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或其他保护机制,将传统手工艺得以继续沿用和发展,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产品得以传世和继续沿用,有的结合艺术创新和科技创新,与传统手工艺的方法相结合或改良方法制作更多既具有区域独特性,又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产品。就拿竹制品来说,从古至今人们对竹子这种天然的材料有着特别的喜欢,除了文人雅士对竹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美誉和崇仰之情,在百姓传统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竹的器具,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其做工精细、造型独特、装饰花纹多样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图3a是黎平侗族婚嫁、满月等盛大的习俗活动用来盛放糯米饭的器具,在瓜壳外面用竹编工艺编出回纹、菱形纹图案进行装饰,不但使器具变得精美华丽,也展现出手艺人精湛、高超的技艺,反映出他们对习俗的重视以及审美水平的要求。在肇兴侗寨商业街调研中发现在商店或在街边摆卖竹制类产品大多数仍以传统的竹制产品为主,鲜有见具有现代艺术表现的竹制产品及文创产品。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传统竹编手艺在现代得到“升华”,现代的传统手工艺人们也开始琢磨他们的文创之路,结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关于在传统工艺创新工作方面,邱春林在《传统工艺走上高质量传承发展之路》中道“强调创新并不能否定传承,在任何时候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和乡土文化魅力都是十分重要的”[7] 。在湖南省雨花区非遗馆商店有竹编手工艺人将以前的生产器具样式精加工为可当现代提包产品(见图 3b)。有的竹编产品虽然时代久远,但仍能散发出现代时尚气息,之前收藏了一个在旧货商店售卖的竹编手提包(见图3c),约为几十年前的款式,虽然没有传统的生活和生产器具那样具有传统气息,但夹杂着传统与现代的韵味。


     另外刺绣、织布、剪纸、银器制作等手工艺及其手工艺品,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里面的工艺流程,技艺技法、手工艺品的式样、纹样等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通过将纹样的符合设计与造物的造型设计相结合,来打造符合当代审美的少数民族产品,有的区域文创产品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手工技艺来表现(见图3d),有的区域文创产品结合手工工艺体验以课程+体验的方式打造文创产品,游客可以根据店内样板的式样选择自己想体验的课程,或自己设计制作自己想要的产品,也可以直接购买店内的产品(见图3e)。



(三)区域生活及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生活习俗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不断形成的共同习俗,属于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区域生活及习俗中的饮食习惯、居住形式、服装、婚丧、祭祖等风俗会受到地域、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特色,并且一代传一代地传承延续。正如古者有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8] ,正是先人们的生活写照,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同时为了更好的生存,不断增强适应自然生活的能力。在人们有组织的生活和劳动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传统节日,在每个特殊的节日中人们都会有一些特别意义的活动。例如我国的春节,不仅会贴春联、贴春花、穿红衣裳、放鞭炮,有的地区还会表演舞狮、舞龙等传统文化活动;壮族的三月三歌会、苗族的龙舟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节日,都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人们在节日里穿着自己民族的盛装,在民乐器的伴奏中唱着动听的歌谣,举办盛大的活动展现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有许多民族没有文字,他们将自己的民族文化通过口口相传、画画、图案、符号、物品、戏曲等形式代代相传。古时候三江侗族的簸箕画就是在盛放捏成人物、动物、花草等糍粑的簸箕上,撒上颜色,然后取出糍粑留下的精美图案。随着时代的变迁,簸箕画的画风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使用画笔在簸箕上绘出各种花鸟鱼虫、风景、风土人情等画面,以生产结合艺术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劳动美学”。他们还以同样的表达方式在石头、陶瓷、建筑内部的檐板等介质上绘画,继续传播劳动美的魅力及其民族文化(见图 4a~c)。这些自然朴拙的绘画内容,展现了侗族人们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思维敏捷、善于变通的民族文化和善待其物的造物思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以及独立发展的个体,但同时又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整体,统一组成中国文化。在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化的广泛传播、许多少数民族作为旅游景点过度开发,商业化严重,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和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传统文化遗产濒临遗失。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构建可以逐步实现从下至上的,有效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基于传承和发展区域文化提取元素转化为文化创意设计产品,能够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同时,使游客感受到其所传达的文化元素并与之共鸣[9] ,一方面达到传播和弘扬区域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能给当地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使他们能持续地回归原居住地,参与生态博物馆的管理,也是维护区域的生态博物馆保护和发展良性循环的一个环节。在龙脊梯田景区中的一些百年古屋,至今依然有人居住,房屋里既保留了原有生活方式的家居布局与陈设,供游客参观,了解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示手工工艺品作为产品销售(见图 5a~d)。有的普通百姓家也呈现活体文化展示窗口,在家用自家土特产招待游客,展示现有的居住布局与陈设,与游客分享家传民族服装与表演民族服装(如图 6a~e),并为游客拍照服务,传播生态博物馆理念及介绍当地的生态产品(如罗汉果和古树茶等)。








策略
三、现代区域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策略



Modern region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innovation strategy


  生态博物馆主要展示人和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联合社区居民和政府管理部门一起保护物质遗产文化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因此,区域文创产品设计扎根于区域本土文化的同时,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及现代消费者的消费观进行融合创新,一方面区域文创产品不能盲目地为设计而设计;另一方面区域文创产品的新颖点在于既保留地域传统的原生态性,又具有与现代的时尚性。


(一)从“地方感”入手深挖区域文创产品的区域性文化

    生态博物馆不单纯是一座普通的博物馆,它肩负着保护自然遗产和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使命,它是一个具有丰厚历史价值的场所,保存着当地原始的建筑形态,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场域,当地非物质遗产(当地技艺、风俗活动、行为方式等)也属于生态博物馆的组成部分。根据“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探究表明,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生态博物馆,在社会、经济、文化及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同地域性的差异,也使每个生态博物馆具有地方的独特性。当生态博物馆的“地”与“人”产生特殊情感或经验的记忆时,容易使人产生地方感,依据旅游者与旅游地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以及身份特性的不同对地方依附形成不同认知面向[10] ,为生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可以增强人们对地域性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感,加强对地域文创产品设计内涵的理解。其中区域建筑的“地方感”显著性比较突出,以生态博物馆区域建筑作为区域文创产品创意来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许多生态博物馆里建筑的结构主要是以木质结构为主,木作建筑小样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木质的建筑文创产品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除以传统技艺展现建筑文创产品外,还可以以“适应性创造”形式体现,如铜雕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以铜为材料制作杭州雷峰塔新塔模型[11] ,东家匠人刘文辉以南禅寺为真实写照制作微缩南禅寺模型香炉,以及他们的斗拱积木得到了故宫博物院和陕西省博物馆等一系列博物馆的青睐[12] 。以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开发为不同使用功能的文创产品有着丰富的研究意义和开发价值,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合理利用生态博物馆当地的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文创产品

    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它在一定的地域内,在居民的参与下,把代表一个环境及在其中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整体[3] 。人们在长期与自然的共存下,懂得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利益,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前提下,由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以及源于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文化服务[13-14] 来营造生态产品,并将传统与工业生产、传统与艺术及传统与手工课程等方式结合。

  生态博物馆中区域的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或方式,红瑶族人用当地的淘米水洗头护发,此淘米水只能在龙脊梯田长发村发酵,因为此地生态环境极佳有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有优质的水源、空气和温度等,方能酝酿出具有含量益生菌高达8 000万的活菌,有效地改善人类头皮微生态,引领生态护发的新时代,造就了享誉世界长发黑发盛名的红瑶长发文化。近几年结合科技手段研发符合现代生活习惯或使用方式的产品,拓展实体经济,黄洛瑶寨中国长发科技馆联合多个高校和专家,传承红瑶长发文化——用淘米水来研发适合国人使用的生态洗护产品(见图7a~b)。

  区域生态农业的农副产品也可以通过创意的包装和加工成特色美食来打造为本土化的文创产品。少数民族的织布、织锦、刺绣、扎染等传统工艺,可以通过创意设计出各种具有时尚性、都市性的服装、衣帽、包包、饰品等文创产品和增加游客体验的体验馆,设定相关制作的小课程指定游客体验手工制作,或结合现代工艺创作创意性的产品,还可以以私人定制的形式,为有需求的消费者制作高端的定制产品。区域民族产品的高端定制除了可以应用在服饰、包包等产品上,也可以应用在家居产品中,因为区域民族产品的原材料多数为天然的材料如棉、麻等,其民族风情深受都市人群的喜爱,可以将富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材料,结合家具产品设计的方式融合到家居生活中,满足人们对生态家居的需求。2009—2010 年“大自然保护协会”邀请来自产品设计、家具设计、时尚设计领域十位世界知名的设计师前往地球上10个原生态地区,以当地的天然材料、自然资源、传统工艺、生活方式作为设计灵感,探讨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等课题,探索可持续的发展之路[15] 。在张朵朵[16] 从个体隐性知识角度围绕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的研究中,以侗族织锦为例开展相关研究指出,通过以“手工艺人+青年设计师”和“本地儿童+青年设计师”等这些新的设计协助模式,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不限于满足消费者,而试图获得经济与本土文化复兴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以区域自然资源及手工艺等区域文化为核心,才能真正转化出本区域的新兴文创产品及其他产品。




(三)文创产品及衍生文创产品

   地域文化是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审美取向、社会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融合形成的,它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不同地区在审美取向和偏好上的差异,创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17] 。地域文化是文创产品的“基因库”,为现代的文创产品提供地域文化的基本样式和内涵,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自豪感。例如宁夏月牙湖张璟向村民教授麻编技艺并结合宁夏地域文化制作文创产品;西安美院学生以千阳刺绣为主题的扶贫项目,将所学的千阳刺绣与现代设计结合,设计出精美的文创产品,带领村里人逐渐脱贫致富[18] ;大英博物馆以区域文化为主体的文创产品开发也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案例,它以盖亚.安德森猫的古埃及文化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盖亚.安德森猫青铜像天气瓶、台灯、香氛套装、无线氛围灯、加湿器、包包和围巾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和价格需求。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的特色性进行多元性转化,可以不断丰富文创产品的品种,适应市场的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不断地推动当地区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展望
四、结论与展望



Distinctive cultural concept



(一)特色性的文化理念

    从文创产品消费分析来看,文创产品的未来仍然需要在创意与产品质量方面共同提升,不仅是产品外在形式的频繁更新[19] 。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以其对多样性发展的包涵力,使许多偏远的民族村寨和一些落后的乡村地区对传统、习俗和乡土(民族)建筑和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自豪感,确立当地人们的区域文化身份,使当地的人们更好地参与生态博物馆发展及继承和发展区域文化,为区域文创产品提供特色性的文化内涵,创造具有使用功能和地方特色“二位一体”的文创产品,使区域文化得到不断的延续与发展。


(二)生态产业的循环发展

  生态产品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在不损害自然生态和区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研发区域文创产品。受前几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对健康生活越来越重视,对使用的产品要求也越来越追求于生态化、健康化。在生态博物馆里当地少数民族和居民是区域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以往他们创造的产品多数取之于自然且与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产品会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其自然生态资源也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产品的材料与造型会有所不同,基于生活化设计的区域文创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文创产品同质性的问题。进行区域文创产品设计与研发是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鼓励居民参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有的产品可以有机结合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开发衍生产品,使区域文创产品可以持续发展。

(三)持续发展区域文化性文创产品

  在当今追求个性化、趣味性、新潮性的现代生活,需要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注重文化价值,增强文创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按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分类设计,使文创产品多样化、多元化,尽可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区域文化性的持续发展。 
结语
五、结语



The conclusion

  生态博物馆理念的活态、开放式的发展方式,为区域性文创产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区域性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究需要遵循生态观、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和可参与式等属性,设计和研发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对生态产品需求的文创产品,更好地传承、传播、保护区域文化和生态博物馆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天工】基于地域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与出圈路径探索——以巫山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模式发展趋势

会议纪要 | 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与中国本土化实践


今天因为你的分享,让我元气满满!



END



工业 工程 设计

官方网站:designresearchj.com

邮箱:designresearch@126.com

编辑部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邮编:400039    

电话:023-68792836

长按

关注


扫一扫,观看视频

设计研究DESIGN
《工业 工程 设计》创刊于2019年,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主办。主要报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与实践成果,设计行业的研创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