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发了《理想中的房子(二):住在庄园里是什么体验》之后,有评论说庄园遥不可及,希望我谈谈市场上主流的刚需改善住宅。首先,我不认为庄园配不上国人,也不认为国内没有做庄园定制(manor customization)的土壤。其次,过去多年,我谈论最多的就是刚需改善型住宅,咨询实例也最多,因为这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主业。当然市场变了,尤其是房企和购房者的供需预期变了,刚需改善产品悄然中也有很多微妙变化。结合去年以来想换房和看房的经历,在此详细说说我个人心目中理想的刚需改善型住宅应是什么样的,希望能对房企和购房者都有所启示。
2022年以来,特别是恒大爆雷后,房地产销售状况急转直下,而且降幅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救市之难,都前所未有。第一次是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当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25068.2亿元,同比下降16.1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为20424.06亿元,比2007年减少5142亿元,同比下降20.1%。同年,以稳健著称的万科也历史性地第一次出现销售额负增长(销售额478.7亿元,同比下降8.6%)。但那一次危机持续了不久,就被2009年出台的“四万亿”政策给拉起来了;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比2007年增长48.4%,不仅快速抹平了2008年的负增长,还奠定了随后四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危机是2014年。那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是76292.4亿元,比2013年减少6.3%,随后被“930政策”给拉起来了(2015年比2014年增长14.4%,比2013年增长7.2%)。第二次危机有个鲜明特点,就是只有温州、鄂尔多斯等少数城市出现危机(多是游资爆炒的一些城市),而且跑路的也都是中小房企,甚至都没有品牌房企爆雷的说法。正在经历的这一轮危机,如前所言,降幅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救市之难,都前所未有,相信很多人都没预料到。数据大家也都知道了: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133307.84亿元,同比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为116746.97亿元,下降28.3%;2023年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同比下降6.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6.0%。对于统计数据,既然不能证伪,就姑且认为是准确的,所以在此不讨论与“体感”的不同,也不分析销售额中有多少工抵房的成分。只能说,所谓“稳中回升”只能理解为降幅收窄。问题是,至少从去年下半年的月度数据看,却未能看出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收窄的迹象。有人说,这轮危机是大周期使然,也有人归因于房企的高周转和高杠杆。我个人更相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疫情封控又加快并放大了危机。也有观点认为,这轮危机的严重程度已堪比1990年代日本泡沫破灭。你我不是经济学家,没必要争论对错,只需关注结果和预期就好。问题是,无论是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预期,还是消费者的购房预期,都非常非常弱,关键不只是对市场预期弱,主要是对整个未来预期都很悲观。这就意味着这轮危机也许是全面的,长期的,触底反弹可能还要一年左右,而恢复到2021年及之前,或许已不太可能。在下行期、弱预期的大环境下,对房企来说,躺平、活下去也是选择。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酷事实是,存货、库存怎么办?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36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34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26947万平方米,增加4186万平方米;20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72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2.2%。可以说,活下去也要有资本,否则连活下去的资格都没有,而这个资本,又必然仰仗刚需改善住宅,因为对绝大多数房企来说,刚需改善住宅是主流产品,也是现金流的主要来源。
相信每个房企老板都对自己公司的两个数据最为清楚,一是被监管的预售资金,二是可售货值。这两个数据有个共同特点:总让人有所期待,却又总是不及预期。前者主要牵涉政策层面,有客观因素,而且要解套,最终还是要靠去化。所以完全可以说,缓解现金流紧张问题的症结还是去库存。基于此,在此不再论述新项目怎么定策产策(因为不拿地的话,这个命题就根本不存在),而是说说现有库存如何加快去化这个现实问题。去年以来,因为房价已是低位,而且手头上有些资金,于是个人有了买房、换房的想法,并看了北京、成都、济南等地的不少楼盘。简单说一下我的购房需求:300㎡以上的大平层,最好是一层一户且不超过500平方米;不限于北京,不限购的二三线城市亦可,尤其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宜居之地长三角和云贵川。这期间,也顺便看了不少刚需刚改楼盘。因为长期致力于产研、产策、产品线咨询,对产品算得上内行,再加上看盘时将自己带入到购房者角色,又同时思考公司参股房地产项目的去化和产品力提升问题,所以看房时特别专注和有代入感。举几个例子,都是未爆雷的品牌房企开发的楼盘。之所以是未爆雷的品牌房企,原因很明了,就是首先没有交付及烂尾之忧,这是最基本的。其次是看的楼盘都是对照我们的BULIC价值体系初步筛选过的,也就是有花时间去看的意义。仅就这两点,就意味着市场上在售的绝大多数楼盘都被过滤掉了,这也说明培育和打造企业品牌及明星产品系、明星项目有多么多么的重要。第一个案例是贵阳郊区的一个楼盘,示范区及售楼处面积都很大,估计投入成本5000万元以上。看过示范区景观后我就决定放弃了,因为树木种植和支护都很外行,一看就知道开发商只知道在气势上砸钱,却没认真推敲过细节。例如乔木支护。假若有100颗树,支撑木棍就是400根。400根木棍,放眼望去,视觉一定不是优美,而是杂乱的。其实多数乔木,只要栽种好,对承包商有明确要求,是不需要支护的。即使少量大乔必需,也可以做得更美观(早在七八年前,兰德咨询就研创了隐形支护法,并已广泛应用于客户公司的许多楼盘)。如此简单且显眼的景观细节都做不好,甚至没意识到,还能指望做出好产品呢?能销售的好吗?可能性不大。果不其然,开发该楼盘的房企于2023年爆雷了。第二个案例是个多层洋房,是建筑品质有问题(实景图见下图,外墙凹凸不平)。对于高级灰,如果品控不到位,通常很难Hold得住,万科的北京大都会项目也曾犯过这种错误。反过来说,如果做好基层和饰面,会显得非常高端大气。去年我们兰德给一家未爆雷的著名民营房企做的产品IP咨询,其中一个高辨识度的产品符号就是“高级灰+玫瑰金的全画幅外墙”。预计不久的将来,现代感、金属感强的立面会越来越多,而灰突突、脏兮兮的“土鳖黄”外墙不会受到购房者的青睐,最终可能成为新增存货。有人可能会说以上两个例子是景观和建筑外墙,大多数购房客户对其敏感度并不高。对此,我们是这么看的:既然花钱了,甚至花了更多的钱,为什么就不做好呢?为什么不想办法花同等或更少的钱做得更好呢?要知道,不同客户的关注点不同,而且客户会在多个楼盘中来回挑选,只有用产品征服客户,才能促使成交,也才不浪费推广费用。下面再举个户型的例子。建议先仔细看看下面的户型图(户型面积99㎡)——这是华润置地华北大区在北京一个楼盘的户型,可谓是较为典型的刚需刚改户型。在市场不景气的大势下,该楼盘卖得不错,这个户型更是很受欢迎,尤其是双面大飘窗是亮点。有人可能会说缺阳台,这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缺憾,但如果考虑到新规范规定,以及阳台对外立面美观的影响,没阳台也说得过去。其实这个户型的硬伤是电梯井挨着活动室(卧室),如果挨着次卫应该更好,现实做法也许是平衡北侧楼梯关系的最优解。对于户型,每家都说自己的好,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都是自己推敲出来的,就像自己的孩子,外人看着不好,但自己却怎么看都好,可也要承认没有完美无缺的户型,特别是下面这个273㎡户型。再举个两家地方国资房企在北京合作开发的一个高改、低密楼盘的户型案例(见下图)。这个楼盘也卖得非常好,特别是这个户型,在我看来几乎没有缺憾。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开发商不再局限于多层洋房一定要将外墙拉直的认知,而是从户型本身出发,同时又兼顾立面美学,可谓是内外兼顾、追求平衡的最优解。最后再分享两个一层一户大平层的案例,其一是成都的麓湖鲲鹏阁,另一个是北京孙河的恒基天汇,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因为不是刚需改善,在此只分享户型图。我电脑里有个“一层一户大平层”的文件夹,里面几乎有国内在售的所有一层一户大平层楼盘的户型,也有纽约等国外城市的同类户型。抛开位置,只说产品,对标研究发现,国内与国外,以及国内不同开发商对豪宅的理解,包括立面、户型、部品应用、智慧家居等方面,差别非常大。简单来说,国外的大户型公寓不太讲求智能化,更重视空间美学,而国内普遍都配置顶奢部品,更重视功能空间的精细化(其实大户型的面积就是用来浪费的,没必要将功能空间做的太零碎)。再回到刚需改善。无论是景观,还是立面、户型,以及精装,不完美、有缺陷是难免的。问题是现在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客户预期也变了。市场好的时候,哪怕有很多缺陷,也不愁卖不出去。但不好的时候,哪怕有一两个硬伤,客户也可能擦肩而去,一套套积累下去,就是未完成的销售目标,就是滞销,就是库存,甚至成为难以去化的长库(长期库存)。不信的话,可以回顾或复盘一下,现在的库存是不是这么来的。遗憾的是,很多房企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仍是将日常主要精力用在调配资金等繁杂事务中,而忘了“产品守正,营销出奇”这个影响现金流的最大因果律。自从2018年兰德咨询开始倡导“新一代住宅”以来,其实我们已迭代了至少四次。随着认知的不断提升,特别是给华润、新城等房企做咨询并获得很多启示后,我们对住宅产品的理解又精进了许多,当然10×10设计矩阵的基本架构没有改变,主要改变的是对产品理念、精神、底盘,以及价值主张、价值体系、价值传递的一体化和工具化。其中在产品宗旨、研设理念上,提出了“三高两有”,颇受客户认可。所谓“三高两有”,“三高”是高性价比、高辨识度和高美誉度,“两有”则是有灵魂、有特色。⊙ 高性价比。无论是做开发,还是客户买房,房地产首要的是算账逻辑。对房企来说,一定要以成本和利润为中心,这是做企业、做项目的第一原则,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压低成本、提高品质,这也是竞争致胜的关键核心。对购房者来说,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肯定会反复比选、精打细算,最终一定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这就要求房企在做产策和研设时,务必做好成本、货值和现金流设计,务必要严控成本、提高品质,务必在性价比上能压过竞品,否则在现如今的市场中很可能打不开局面而成为新增库存。⊙ 高辨识度。现如今的房市,无论是哪个城市,几乎都是楼房一片连着一片,楼盘一个挨着一个。在众多楼盘中,如何提高产品的辨识度,能让公众及客户走在街上一眼就看出是哪家的,无疑就成功了大半,也会省下大量的推广费。试想,如果产品有高辨识度,而且很美,肯定很吸引客户。反之,如果毫无特色,一点儿都不显眼,怎么可能触动客户,最终又有多大可能性能让客户行动(成交)?⊙ 高美誉度。我们说的高美誉度是产品自身的美誉度,是公众、客户、同行认为的美誉度,而不是自己、评奖机构和媒体、自媒体宣传的。对于美誉度,一个衡量标准是,到底有多少老带新和同行客户,另外就是在公司内部和同行眼里算不算标杆。⊙ 有灵魂。我们始终认为房地产产品=精神+空间+服务。可以肯定地说,打造有精神灵魂、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就是打磨产品的软实力,而软实力与性价比、辨识度等硬实力组合起来,才能真正经得住市场检验。⊙ 有特色。有特色与高辨识度并不重复。事实上,高辨识度一定有特色,而有特色未必只是辨识度高,还包括但不限于部品有特色、服务有特色、产品线有特色等。要做到有特色,就需要做好产品底盘和产品IP化规划,并要大胆实验。别忘了,产品没有一定之规,只有突破常规,才能做出特色,否则凭什么突破重围、脱颖而出?提请注意的是,“三高两有”是宗旨、理念,是产品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新一代住宅产品的愿景和理想。我期待,这轮危机过后,留下的都是有理想情怀的长期主义者,都是能逆势前行的产品主义者,都是在潜心研创的实践主义者。如是,危机也可以说是好事,也不妄苦耗几年。官网地址:www.rem.com.cn
联系电话:010-58930844/45
【赠阅对象】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人员,可免费索取。非房地产开发企业人士,扫描下方二维码付款,房地产产品线绿皮书99元/册(包邮),留下邮寄信息即可。【索取方式】方式:关注“房地产产品线”公众号,后台留下公司名称、姓名、职务、电话、地址和邮箱,符合赠阅条件即可获得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