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状态 | 离线
个人技能 | 踩点大神
被动发动,经常会遇见踩着关门点进来的顾客。
燕夕想说:
荒岛书店毕业金鱼,英国某小镇在职图书管理员,随时随地发现图书馆人类物种多样性(ps:大多是奇葩)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R.F.Kuang(中文名:匡灵秀)的 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 An Arcane History of the Oxford Translators’Revolution(中译名为《巴别塔学院》)因为我阅读的是英文版,不太清楚中文版的翻译,所以我在提及人物以及某些专用名词时仍保留英文名。
推荐指数:3.5/5。
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
R. F. Kuang
2022 / Harper Voyager
刻银术与帝国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刻银术设定。刻银术源自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语言根植于其所处社会环境中,自有其文化内涵,然而翻译只留下最基本的意思,导致原文与译文之间不能完全对应。比如小说中提到的“囫囵吞枣”与其英文对应“to accept without thinking”英译文完全失去了“吞枣”的文化内涵。但是银条却将其固化,当Robin碰到囫囵吞枣的银条时感受到枣堵在喉咙里。语言差别越大,银条的也就魔力越强。除中文外,匡灵秀还运用了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等语言来展现刻银术的作用,并通过词源学的链条展现意思的流变以增强魔力。同时她通过Robin的课堂向读者介绍翻译学知识,为理解刻银术打下理论基础。
然而匡灵秀并没有用刻银术搭建一个异世界,反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叠加了刻银术。在巴别塔学院之外,蒸汽机、卢德运动、妇女参政论者、狄更斯的小说频频出现在背景世界里,提醒读者这是一个与历史同步的故事。彼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大英帝国蒸蒸日上,刻银术乍看是学者们在故纸堆里的发现,但它与帝国有着紧密的联系。新世界的白银成为了刻银术的物质基础,而殖民地的语言则是刻银术魔法的源泉。为此巴别塔学院招收海外学生,利用他们的语言天赋为帝国服务。刻银术根植于对殖民地的剥削上,是大英帝国生产力发展的利器。在小说中它不仅是一种魔法,而是对大英帝国霸权的隐喻。
身份认同与弑父主题
小说以中国男孩儿Robin的视角展开叙事,他小时候被带到英国,长于英国,并且试图融入英国社会。然而他的肤色表明,他永远都是一个外来者。然而母国对他也是陌生的。当Lovell教授带领他们去广东学年旅行时,Robin发现自己对广东的印象十分茫然,他没有对故乡的共鸣。在离开广东那刻,他将故国抛在脑后,连他原本的名字都丢了。Robin自始至终都是以Robin出现,他的中文名字读者不得而知。他们如同随波逐流的浮萍一样,在故国与英国之间游荡,但永远也到达不了两岸。
匡灵秀将自己的经历融合在Robin身上,与Robin一样,她的家乡在广东,也是小时候漂洋过海到美国。她小时候因为中文味儿的英语遭到歧视,但后来她的美式英语越来越流利,反而忘记了中文。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也面临像Robin一样的问题:我是谁?我属于那里。在小说中,匡灵秀也尽力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将庄子、成语等例子融入刻银术里。匡灵秀有时也会用典故刻画Robin的内心活动,比如用“曳尾涂中”表达Robin内心的纠结。这何尝不是匡灵秀自己寻求文化认同感的方式呢?
Robin面临的身份困境只会比匡灵秀更严峻,因为在种族主义盛行的19世纪,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成为英国公民。并且Robin的诞生也源自于Lovell教授的实验——混血儿可能会精通两国语言,对刻银术有极大帮助。在瘟疫弥漫后,Lovell选择救Robin而不是Robin的母亲,是因为Robin更有价值。Lovell故意切断了Robin与母国的联系,因为他觉得英国才是文明社会。在Lovell看来,他将Robin从贫困与疾病中解救出来,让Robin接受文明教育,抚育他成人,而Robin也应以行动回报大英帝国对他的抚养。本质上,Robin是繁荣大英帝国的工具。Lovell教授与Robin的关系与主人和奴隶之间相类似,主人鄙视奴隶的血统,但是他为了得到更好的服务而培养奴隶,让其接受教导。在意识到英国以自由贸易为名对中国倾销鸦片获得白银后,Robin与Lovell教授对峙,尔后冲动下杀了Lovell教授,从此走上反抗巴别塔的道路。弑父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而Robin的弑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父子在思想上的冲突,而是异国奴隶对白人主人的暴力反抗,具有反殖民主义的色彩。
关于暴力
小说的副标题是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暴力的必然性。主人将奴隶的服务看作天经地义,大英帝国的子民也永远无法共情殖民地人民。唯有暴力才能让他们畏惧。但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作者着重刻画了使用暴力的后果,聚焦于暴力之下正义与善良的冲突,这主要体现在Robin与Victorie以及教授Chakravarti的冲突上。Robin占领巴别塔并进行罢工,希望议会能因此屈服。然而事故发生,时钟停摆、建筑倒塌。西敏桥临近修缮,但Robin执意震慑当权者不提供修缮服务,而Victorie和教授Chakravarti谴责Robin的举动,因为这会造成无辜伤亡。作者也借Chakravarti来暗示Robin对巴别塔的占领并非是完全出于反对战争的建议,而掺杂了个人性的报复。
Robin的革命是不成熟的,在占领学院之后他和Victorie都有些茫然。时势推着他往前走,而他自己选择了暴力这条路。在背叛主角团的Letty看来,Robin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掘坟墓。暴力产生的结果只会将Robin推到普通人的对立面,而掌权者却不受影响。议会不会为了平民的死伤而屈服,他们也不在乎反抗的学者,因为他们只是工具。螺丝钉随时会被替换,巴别塔终会重建。Robin大概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反抗能成为让帝国倒塌的第一块砖。小说最后,Robin选择了死亡。但Robin不是一个殉道者,他更像是一个悲情英雄。他的自我牺牲是退伍可退的选择。在失去了Ramy(他的好朋友和恋人)和Griffin(哥哥)后,他对世界已经没有留恋了,所以他选择了暴力来终结这一切,包括他自己。走不出过去的人永远也不能向前看。
总结
总体上看,匡灵秀的叙述重点在Robin的校园生活以及后续的反巴别塔革命中,对刻银术的来龙去脉着墨不多,导致这本书变成了具有科幻元素的反殖民主义的历史小说,这也是较为人所诟病的一点。从国人视角来看,许多人期待一个以语言为运作根本的魔法世界,而不是一篇老生常谈的少数族裔寻找身份认同感的政治正确小说。
然而minorities的故事恰是现在西方小说界的热点。(ps:在Babel之后,匡灵秀又写了一本悬疑小说Yellowface,其中暗讽了美国出版界的黑幕——大多数少数族裔作者只能写关于自己种族的故事,因为有市场且迎合主流)也许在国内读者看来,匡灵秀关于鸦片战争的描写过于肤浅和教条化,像是从历史课本里摘抄下来的,但对西方读者却是振聋发聩的一击。匡灵秀将主角置身于风波中,从Robin的视角展现出殖民主义以及帝国的危害,以唤起读者内心的共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部小说的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作者匡灵秀,目前于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攻读博士,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的离散与华美文学。
荒岛天津
南开区南开大学西南村7号楼2门106室
周一→周日 10:00-22:00
022-2350-0944·店里 | 186-2281-0037·小碧
【来访前建议致电预约】
荒岛广州
天河区广汕路柯木朗新村北街
新新木朗自然文化农场
周一→周日 10:00-22:00
136-8204-8657·小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