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饭热炒 热饭精炒——读侯福志《天津的旧报旧刊》

文化   2022-06-27 07:06   天津  


冷饭热炒    热饭精炒

——读侯福志先生新著《天津的旧报旧刊》

魏暑临

(本文刊载于《天津日报》2022年6月27日“满庭芳”。)


侯福志先生的《天津的旧报旧刊》列入“天津地情资料丛书”,近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分“画报里的都市风尚”“小报里的民俗民风”“期刊里的社会风云”三个板块,共90篇文章,配图200余幅,是一部资料性强、内容新颖、叙考兼备的近代天津报刊研究力作。
侯先生是天津著名的文史学者、藏书家,出版有《大地史书——地质史上的天津》《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等著述十余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勤心治学,苦心收藏,付出大量的精力财力搜集到很多宝贵的一手报刊资料。本书论述的天津旧报刊,都是他几十年来的宝贵收藏,很多是存世孤本,人所未见。侯先生以学者的严谨和收藏家的兴味,结合老天津地域背景,在书中从新闻学、历史学、人文学的角度,立体地讲述了天津报刊的历史风貌。
近年来,天津学者的旧报刊研究成果斐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罗文华先生的《〈点石斋画报〉里的天津》、周利成先生的《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与侯先生本书问世,足见老报刊研究生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文化意义深远。
学术界有一种现象,对于那些太多人研究过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已经很难再有发现和创新的余地,于是另辟蹊径,从“冷门儿”课题着手,打造自己的研究空间,有的人以此得出了前所未有且富有价值的成果,自然为学界所乐见,有的却只是在盲目地翻腾故纸,做对今人学术进步无补的空谈,这后者就被世人形象地称为“炒冷饭”。
近些年,随着资料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人们对旧有书刊资源利用意识与水平的提高,有更多的人在故纸堆中披沙拣金,但与此同时却有另外一种现象也在蔓延,那就是有些人把所有这些发掘、整理、研究、利用旧资料的学术行为,不分好坏地统称为“炒冷饭”,颇带有一种鄙夷的味道。殊不知这些看似对今人经济生活并无直接带动意义的学术行为,有的却大有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站在以旧为鉴、化旧为新的角度去审视,有的“冷饭”其实是“热饭”,站在旧为今用、与旧为新的角度去实践,有的“冷饭”也被今人炒成了“热饭”,而且炒得很精,很有滋味,不但解今人之饱,还能畅今人之思,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区分故有学术资源的价值,适宜地利用其中有益的养分,也就是说,这饭的冷、热,关键看食材是什么,关键看谁来炒,怎么炒。当然这里所谓的“炒”和今人所说的“炒作”截然不同。
是否能把“冷饭”炒热,将“热饭”炒精,取决于研究者的学术眼光、治学方法、研究路径、成果质量能否在今天的学术语境中发人所未发,给人以启发。在过去,占有资料就等于成功了一多半,在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资源共享空前进步的背景下,更多要依靠学者的功底和见识。如果将占有个性化的资源和施展独到的学术本领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一份学术的大餐,必然很精,必然香甜。
为了与其之前出版的《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区别开,侯先生撰写本书则突出“小报”史的特色,内容上主要以民国时期天津的小报、画报和期刊为主。这些报刊大多在报刊史上寂寞无闻,在旧报刊研究领域也少受关注,但是它们不同程度地记录着天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发展状态,对于我们研究天津近代以来的城市文化大有裨益。
近代以来,天津的报刊业出奇繁荣,包括官报、大报、小报、画报、期刊在内的各类报纸、杂志不胜枚举,竟有500余种报纸,1000余种杂志,这本身就体现了天津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的进步。在人们的脑海里,小报小刊大概都是花边新闻、奇谭轶事之属,无关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大局,但天津的小报小刊多数并非如此。
如创办于1907年的《人镜画报》以“改良社会、沟通风气”为宗旨,希望引导读者“以人为镜,自辨奸贤”,几乎每期都刊载有关茶园演出的图文内容,反映茶园陋俗,反映民众对茶园乱象治理的要求,以及艺人善举等,抓住社会民情的热点,有意识地移风易俗,导人向善。1908年在《醒俗画报》基础上增办的《醒华日报》以“唤醒国民,矫正陋俗”为宗旨,宣传新政、鼓吹启蒙、刺恶扬善,侯先生概括其内容的四个特点:具有明显的反封建革命倾向、揭露晚清官员的恶德败行、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即时性地反映天津社会百态等。创办于1930年的《中华新闻报》具有明显的抗日战争倾向。创办于1946年的《大路晚报》作为一份四开小报,在同一期中就包含了反对内战、关注水患、反映拾粪老人生活、讽刺社会蠹虫等丰富的内容。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的报人和作者进步的思想和实践。
再如创办于1931年的《东方画报》提倡新文艺,罕有地开设诗歌专版,创办于1943年的《时言报》副刊“诗刊”、创办于1946年的《河北新闻》大量刊载飓风诗社成员的诗作和文学评论等都体现了当时报刊崇雅尚美的内容导向。
值得一提的是,本非天津本土报刊的《立言画刊》《369画报》在1939年、1942年分别增设了“天津专页”,足见当时天津文化的影响。而作为中学校刊的《铃铛》《天琴》等,内容质量之高,学术内涵之精,也值得今日办学者借鉴。其他报刊的主打内容诸如妇女解放、家庭教育、国术运动、读书集邮等皆异彩纷呈,无法备述,请广大读者自行品读。
侯先生常年从事旧报刊的收藏和研究,文笔出众,眼光独到,创见叠出。如根据所藏《新都会画报》的报头风格,推测其为《妇女新都会画报》的前身;再如对刘云若与《北洋画报》的关系,侯先生指出了《吴云心文集》相关内容的失实等等。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其实也都是他累年研究的甘苦所得。
《〈点石斋画报〉里的天津》《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一样,侯先生的这本新著付梓不久即得到广大学者和市民的好评,这说明天津老报刊研究的菜单里的确有大家热衷的好饭,有人们愿意品尝的城市文化记忆的酸甜苦辣。我们感谢这一菜单里有如此多的精品盛宴,也期待着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味更加芳香。

侯福志,知名文史学者、藏书家。曾担任天津市规划资源局首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处长,现为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地质勘查处处长,天津市档案馆“近代天津历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天津大学“北洋大学与天津”专项研究特聘研究员。出版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大地史书——地质史上的天津》《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沽水旧闻录》《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天津的旧报旧刊》等。   

魏暑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成语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诗词学会理事、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理事、南开大学吴玉如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市金石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师研究会会员等。著有《书坛巨匠吴玉如》《“津门三子”与荣园》等。



延堂尚雅
天津·延堂·魏暑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