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回流移民的情感世界:以上海海归的日常饮食实践为例

文摘   2024-10-13 19:01   广东  

【导读】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跨国移民现象愈发普遍,特别是海外回流移民的情感经历,逐渐引发学者的关注。最近,华东理工大学的戚云亭博士在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发表了题为《Post-return emotions: Everyday food practices of overseas returned students in Shanghai》的文章。本文以日常饮食实践为切入点,探讨跨国回流移民的情感如何在回流过程中受到时空变化的影响。基于在上海进行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实证讨论由三个日常饮食案例组成:在迁移过程中对家乡味道的坚持、在海外学习期间对东道国食物的接受,以及回流后对新饮食模式的适应。这些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案例体现了饮食、地方和情感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首先,跨国回流移民的回流后情感不仅与他们返回和当前居住的地方密切相关,还与他们之前作为移民所经历的地方有关;其次,跨国回流移民的情感应在特定的时间框架内(尤其是生命历程和特定的生命阶段)理解。


【作者信息】

戚云亭,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视野下国际学生流动、跨国高技术移民相关研究。

文献背景

食物、地点与情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食物不仅仅是满足人们食欲和维持生命的物质,更是一种根植于特定地点的物质文化。具体来说,食物与民族、伦理、社会规范以及其他植根于某地的文化实践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往往通过日常饮食实践表达基于地点的身份、情感及其他主观性。在跨国背景下,食物及其他饮食实践提供了“推动我们理解当代跨国性的另一种方式”,因为饮食习惯的维持与变化(例如,食物选择、饮食习惯、烹饪方式)暗示了移民在特定地方自我调整的实践及其在跨国旅程中的情感协商。

移民往往坚持来自“过去家园”的饮食实践,这成为文化身份的有形纽带,并体现了对故土的情感依附。有学者以自己家族的迁移历史为例,强调了消费来自故乡的食物如何象征着食物、家园与归属感之间的联系。在个人家庭之外,民族食品的共同消费可以增强特定民族移民群体之间的凝聚力,提供共享的烹饪体验,表达对客居地的集体情感认知。食用家乡味道的食物帮助移民创造熟悉的氛围,并提升他们在客居地的情感福祉。食物唤起人们对家乡或其他熟悉地点的记忆,为他们提供从陌生环境中获得慰藉的机会。

海外食物的选择融入日常饮食反映了消费者对客居地的地方感。例如,来自发达国家的国际学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当地美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开放态度,将他们的海外经历视为从家乡舒适区的有意逃离。在其他情况下,日常饮食习惯的调整表达了他们对跨国旅程的国际视野。

尽管跨国背景下的饮食研究已广泛探讨了饮食实践在特定地点的嵌入性及其与人类跨国流动的关联,但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外迁移民,对回流移民的饮食实践的研究仍存在显著空白。移民可能在回流后将海外饮食习惯与本土饮食实践进一步融合并进行本地化,而不是在回流时完全放弃这些习惯。鉴于“情感、记忆、食物与感官之间存在着强烈而密切的纠缠”,归国后的日常饮食实践对揭示回流移民的情感并将多样化的情感体验置于跨国回流迁移的动态时空框架中至关重要。

本研究采用了民族志研究方法。笔者曾在上海进行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访谈和记录日常饮食实践,收集了三位海外回流学生的详细案例。这三位参与者分别来自不同的背景,代表了回流移民在饮食实践和情感体验上的多样性。通过餐饮场景的观察,深入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和背后的情感意义。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参与者在不同社交场合下的饮食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反映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情感状态。

实证发现

案例1:坚持家乡味

S是一位来自四川的海外回流学生,她在上海完成了本科学习,并在美国攻读了硕士学位。回到上海后,S的日常饮食实践表现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特别是她对四川风格面条的持续消费。这种饮食选择不仅是对她故乡文化的怀念,也是她与家人和故土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在与研究者的互动中,S常常准备和分享传统的四川菜,强调食物在维系社会关系和家庭纽带方面的重要性。她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使用来自四川的辣椒等特定调料,确保所做的面条保持“正宗”的味道。通过这样的饮食实践,S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味蕾,还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了情感上的慰藉。S的案例展示了饮食如何成为跨国回流移民表达身份和情感的有效媒介,体现了她在跨国迁移过程中对家乡文化的坚持与认同。这一案例突显了食物、地点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回流移民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如何通过饮食实践维持对过去的情感依附。


案例2:海外饮食习惯的延续

H曾在美国留学,完成学业后回到上海。归国后,她的饮食实践延续了在美国时形成的西方饮食习惯,特别是她对三明治的偏爱。这种饮食选择不仅体现了她对海外生活的怀念,也成为她应对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的一种情感慰藉。在与笔者的交流中,H提到她在美国学习期间常常自制三明治,以应对繁忙的学业和饮食需求。虽然回到上海后,面对不同的饮食文化,她仍然保持对三明治的热爱,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制作和享用这种食物。然而,当她在上海的餐饮环境与美国大相径庭时,这种选择也引发了她的思考和情感冲突。H的案例展示了饮食如何在跨国回流移民的情感体验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维持对西方饮食习惯的执着,她不仅在新环境中寻求熟悉感,也在情感上对海外留学生活的记忆进行反思。这一案例强调了在跨国回流过程中,饮食实践如何帮助移民处理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彰显了食物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案例3:适应新环境

X是一位来自湖南的学生,完成本科学习后前往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回国前从未在上海生活过。因此,她面临着适应上海这一陌生城市的挑战,尤其是在饮食实践方面。作为一个刚到上海两周的新来者,X在饮食选择上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使她在情感上经历了较大的波动。X向笔者分享了她在工作中的饮食习惯,以及与同事之间围绕午餐选择的冲突。她的同事们大多是年长的女性,习惯于自带午餐,这与X更倾向于订外卖的做法产生了摩擦。面对同事对她外卖选择的不满,X感到不适和愤怒,但由于文化习俗要求她尊重年长同事,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勉强接受了带午餐的做法。X的案例揭示了跨国回流移民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所面临的情感挣扎和社会压力。她在饮食选择上的适应不仅仅是对新城市生活的回应,也体现了她在文化认同与职场关系中的复杂互动。这一案例强调了情感与饮食实践之间的联系,展示了在新环境中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应对身份认同和社会适应的挑战。

文通过对三位海外归国学生的案例研究,探讨了跨国回流移民的饮食实践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表明,回流移民的情感不仅与他们返回的地点及其当前居住的环境密切相关,还与他们在移民过程中经历的不同地方紧密相连。回到祖国后的情感体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乡的文化认同、海外生活的怀念以及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挑战。此外,研究强调了情感与身份之间的动态关系,饮食实践被视为情感表达和身份重构的重要手段。S的坚持家乡味道、H的延续西方饮食习惯以及X在新环境中的适应,均展现了饮食如何帮助回流移民在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方面进行调整和应对。最后,本文呼吁未来的研究进一步关注跨国回流移民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饮食实践,探讨具体饮食选择与情感体验之间的联系,以丰富对全球化时代移民经验的理解。通过深入挖掘回流移民的情感世界,学术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跨国迁移对个体身份和社会适应的影响。

更多内容敬请阅读:

Qi, Y. (2024). Post-return emotions: everyday food practices of overseas returned students in Shanghai.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1-18. doi: 10.1080/14649365.2024.2407160.

【推送:戚云亭】

【审核:安宁、美婷】

【编辑:陈三岁】

往期 · 推荐

中吉乌铁路另一端——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发展史

文化在同化和融合中的作用:美国流行文化的扩张和日益增长的多样性

学术对话与人文地理进步

《Nature Cities》:频繁活跃于多个城市中心已成数十亿人的常态

撸串地理
有趣、快活、随意、生活化的地理学习!Be coo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