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困境,重获希望”——心理社会模式下的困境女童服务

职场   2024-10-21 18:11   海南  
一、背景介绍


本案服务对象是社工在进行辖区困难家庭入户探访时所发现。服务对象珊珊,女,10岁,家住A街道,目前在读四年级,家中四口人。

珊珊父亲患股骨头坏死,长年卧床,丧失劳动能力,但未进行残疾证明认定;母亲在其满月后不久出走,至今失联,这也造成服务对象成长历程中母亲角色缺失。

服务对象的爷爷患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奶奶在四年前因冠心病就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所以两位老人均需日常服药维持。

服务对象与爷爷奶奶及父亲共同生活,家中经济主要依靠于爷奶养殖的家禽零星散卖,收入微薄且很不稳定,一家人没有申领低保救助艰难度日。


二、问题预估


(一)服务对象家庭存在生活困境

服务对象家中无稳定收入来源。母亲多年未联系,缺乏失联证明且认定困难。父亲失去劳动能力,无残疾证明无低保。

爷爷奶奶患慢性病,药物费用负担较大。因此该家庭面临经济压力,无力承担服务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费用。

一家人有联接而关系不够紧密,难以提供亲情关爱和支持,服务对象内心敏感和缺乏安全感,导致服务对象在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挑战,难以适应和融入社会。


(二)服务对象心理上存在困境

服务对象家庭结构缺失,父亲患有股骨头坏死,母亲失联,服务对象自小就没有母爱,倍感情感孤独,亲情关爱在服务对象的成长中非常稀有。

在心理健康方面,服务对象因家庭环境产生内心敏感、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得到心理疏导。


(三)社会支持网络不足

社区社会支持网络不足联系不紧密,无法从村里获得足够的经济援助、资源支持。

服务对象一家人对国家的救助政策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求助,所以社工需要为服务对象链接相关政策资源以解决服务对象的经济困难,以减轻家庭负担。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整合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政策救助,引导服务对象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认知,扩大人际交往,提高服务对象家庭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


2.分目标

(1)经济援助:通过协助服务对象申请政府救助或补贴,增加家庭收入,缓解经济压力。


(2)心理支持: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困境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3)健康促进:针对服务对象的家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二)服务策略

首先社会工作者积极与县级残联部门、县中医院进行沟通,使服务对象父亲得到及时的残疾鉴定。


其次社会工作者与公安部门积极沟通,希望公安部门能够精准查验服务对象母亲的失联情况,以形成《儿童父母失联情况认定表》。


再者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父亲的残疾情况及母亲失联的情况,积极帮助服务对象纳入事实无人抚养保障条件。

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收集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证明材料,确保信息真实无误。


最后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多次通过入户与服务对象及家人沟通,逐步建立起信任的专业关系。

在确保服务对象感到舒适安全和允许的前提下,通过面谈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背景、生活困境和心理渴望。

采用适合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内心世界、探讨问题根源、教授应对策略等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应对处理困境和心理问题。


(三)服务理论


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反映的是个人与其生活环境中各系统的关系状态。社会支持理论是个人从他所处的社会中获得物质帮助或者非物质帮助。

一般分为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支持包括政府出台的保障政策、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等,非正式支持包括家人、邻居的情感支持、物质支持等。


服务对象自身社会支持薄弱,经济来源困难,在介入过程中社工协助服务对象申请政策支持,满足服务对象当前紧迫且必要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提供心理关爱情感支持以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信心。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最基本的个案工作服务模式,该理论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包括内部的心理、外部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三个方面。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

在本案例中,社工通过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进行介入,以直接治疗为主,间接治疗为辅,面谈过程中通过倾听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通过共情对服务对象的处境感同身受,通过鼓励使服务对象感受到情感支持,通过问题困境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改变不利环境。


四、服务实施


(一)第一阶段

社会工作者首次登门拜访,初步了解服务对象家庭的基本情况,对服务对象一家的困境表达关心与理解,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一家人介绍了社工站的服务内容和公益服务性质,使服务对象家人对社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放下戒备心理。

社会工作者在尊重服务对象一家人的前提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引导服务对象的奶奶聊聊家庭的困难,然后初步评估服务对象一家的需求和问题,并明确主要问题是经济困难,疏理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解决策略。


(二)第二阶段

社会工作者通过再次的家庭探访,深入了解服务对象性格及内心,增进和服务对象的情感链接,同服务对象一家进一步建立起专业的信任关系。

社会工作者以知心姐姐的态度开放式引导服务对象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焦虑,服务对象提到自己在学校中感到孤独和压抑,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

社会工作者认真倾听并及时回应,通过肯定和鼓励来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价值感,通过提供情绪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情绪焦虑,释放压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随后社会工作者与其奶奶单独进行了交谈,服务对象的奶奶表达对残疾证明的作用不甚了解,社会工作者向其详细解释了残疾证明的作用,通报目前与残联部门的沟通情况,表示残联部门对于该家庭的情况表示关注,并在月末会安排专家进行上门鉴定,以确定服务对象父亲是否符合相关残疾人福利政策的申请条件。


(三)第三阶段

当社会工作者得知残联的鉴定结果时第一时间对服务对象的家庭进行了再次探访,向服务对象的家人传达了孩子父亲的鉴定结果为肢体二级重残。

这一鉴定结果意味着服务对象的父亲可以享受到的残疾补贴以及同时可申请低保救助,社工同时也告知家人如何进行残疾人申请相关服务和所要准备的材料,并现场协助服务对象填写了申请表格,然后上交街道民政部门。

社会工作者基于服务对象父亲的残疾状况,与家庭成员一起探讨了未来的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者会定期进行家庭访视,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允许的情况下会链接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家人提供可行服务。服务对象一家人闻听此事后对社会工作者表达深厚感谢。


(四)第四阶段

为了准确认定孩子母亲的失联情况,社会工作者与公安部门进行了积极地对接。

社会工作者向公安部门提供了服务对象母亲的相关信息,并请求协助查询母亲是否确实处于失联状态。公安部门表示缺少证件不具备查询条件,爱莫能助难以接警处置查找。

随后社会工作者与街道民政所进行进一步地沟通,决定灵活运用政策,采取“个人承诺+邻里证明+村证实+街道办事处查验+县级民政部门确认”的方式,层层认定孩子母亲失联情况,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终于认定并形成《儿童父母失联情况认定表》。



经过多方部门的协作,确认服务对象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条件,社会工作者及时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了服务对象的家人,表示会帮助进行政策申请。

社会工作者告知服务对象家人享受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后,会在18周岁前每月获得1050元的基本生活费,满18周岁的仍就学的根据学籍证明、在校情况延续享受基本生活费。


(五)第五阶段

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家人传达了服务对象已经成功申请事实无人抚养政策保障,每月将获得1050元的基本生活费这一好消息,服务对象一家人欢呼雀跃,特别兴奋。

服务对象的经济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下一步社会工作者会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

社工通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服务对象分析心理压力的来源,人是环境的产物,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对人都具有正向或负向的作用。人的内部心理会受到外部物质环境的影响。

服务对象从小就失去妈妈的陪伴和爱抚,内心极度缺爱,并且存在不安全感;再加上爸爸有病也不能给自己更多的支持和关注,爷爷奶奶也是多病,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宽裕,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享受不到同龄人当中该得到的关爱,这一切导致服务对象自卑压抑,慢慢地服务对象变得孤单落寞,变得忧心重重,她不想融入人多的团体,也不愿意毫无保留的坦诚交流,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生怕别人看到真实的自己,生怕别人因此歧视自己。

听到社工姐姐的分析,自己好像一个透明的固体,慢慢的社工姐姐成了自己的知己。

社工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进行介入,以直接治疗为主,间接治疗为辅,面谈过程中通过倾听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通过共情对服务对象的处境感同身受,通过鼓励使服务对象感受到情感支持,通过问题困境分析,探讨应对策略教授方法以改变不利的环境因素,促进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为了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社会工作者与家庭成员一起制定心理支持计划。鼓励家庭成员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及时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在许可的条件下给服务对象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改善,她对社工姐姐说,爸爸常常询问自己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和同学们相处模式,会时不时地给予指点,奶奶也会在周末改善伙食以加强自己的营养,奶奶朴实的爱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家人在以最普通的方式希望自己长高,更希望自己学习进步。


服务对象的经济问题得到了解决,心理压力也得到了释放,跟社工姐姐也成了忘年交,个案服务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同时,社工也表示如果服务对象需要,社工将继续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五、服务成效评估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残联的帮扶下,服务对象父亲鉴定了肢体重残,并享受了残疾人补贴。

在村委会、民政部门的配合下精准认定了服务对象母亲失联情形,促使服务对象成功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金,获得每月1050元的保障金额,满足了服务对象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经济困难。


根据社会工作者的观察,服务对象从最开始地接触社会工作者很少说话,到后来主动与社会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心事以及自己在学校趣事,表明服务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信任逐渐增强,服务对象本身的心理路程也得到成长。

社会工作者多次心理疏导对服务对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她的性格逐渐开朗,也结交两、三个知心朋友,并且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在家庭生活中服务对象能够更多地感受到家人的陪伴与关怀,感受到爷爷奶奶特别的关爱。

这种改变不仅有助于服务对象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服务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


六、总结与反思

在个案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灵活掌握国家政策,变通服务形式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利益,做到儿童利益保护优先。


本次个案服务中,在公安部门表示证件缺少不具备查询条件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与街道民政所进行进一步沟通,决定灵活运用政策,采取“个人承诺+邻里证明+村证实+街道办事处查验+县级民政部门确认”的方式,层层认定孩子母亲失联情况,在社会工作者和多部门的协作帮助下,服务对象最终被认定并形成《儿童父母失联情况认定表》,从而能够使服务对象享受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补贴。


在个案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需要联动多部门进行协作,才能保证问题的尽快解决。社会工作者不仅仅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组织能力。社会工作者需要有条理地对接相关部门,整合相关资源,为孤困儿童提供多方位的帮助。


者:夏志怡

指导:张秀华

单位:淇县温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源:

“邂逅社工

”微

公众号

,转

载请

注作

等相

来源








@邂逅社工、社工文库、社工考试服务、养老社工服务

邂逅社工
邂逅社工,聆听同工的心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