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霾到彩虹——一位失独长者的心灵重启与生活重建之路

职场   2024-09-30 18:12   海南  
一、案例背景资料


(一)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王奶奶(化名),今年87岁,丈夫2年前去世后一直独居,王奶奶与丈夫育有一儿,但比较少来探望,平时主要靠电话或者微信联系王奶奶。

王奶奶居住在深圳市南山区,房屋环境整洁干净,有退休金3千多每月及高龄补贴,另外还有一套1百多平房子在隔壁小区出租,日常开销节俭,目前身体条件良好,经济状况良好。

王奶奶平常花销主要用于饮食,饮食起居能自理,但记忆力衰退,经常忘记吃饭。

自从丈夫去世后,王奶奶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又因亲戚大都在外省,日常较少有亲友来往,此后她也变得不爱出门,与邻里交际关系越来越少。


(二)个人状况

1.身体情况:身体总体良好,但因为年岁已高,记忆力衰退,经常忘记吃饭,很少外出;


2.心理状况:自从丈夫去世后,王奶奶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沉浸于亲人去世的悲痛中,否认、拒接接受丈夫去世的现实,产生消极的心理。


3.朋辈状况:服务对象因亲戚大都在外省,日常较少有亲友来往。丈夫去世后,她也变得不爱出门,与邻里交际关系越来越少,觉得生活乏味无聊,朋辈状况不乐观。


4.经济状况:有退休金3千多每月及高龄补贴,另外还有一套1百多平房子在隔壁小区出租,无经济负担。


(三)家庭成员情况及其关系

服务对象现丈夫已经去世,与丈夫育有一儿,但儿子在外比较忙碌,较少来探望服务对象,平时主要靠电话或者微信与服务对象进行联系。


二、案例分析


(一)服务对象问题与需求分析

1.目前服务对象的状态:否认、拒绝接受丧失的事实:哀伤五阶段理论将哀伤分为了五个阶段:否认/隔离阶段、愤怒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沮丧/抑郁阶段、接受阶段。服务对象当前正处于否认/隔离的阶段。

这个阶段,悲伤的人会否认事实, 认为“这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而把自己隔离起来,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因为丈夫去世,服务对象无法接受甚至意识到「失去」,沉浸于悲痛之中,服务对象会逃避事实,假装那个人还在,拒绝悲伤。

潜意识里觉得:“我装作没事发生,这件事就不会伤害到我。”服务对象难以接受现实,刻意选择回避,也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生活作息不规律,无法正常生活。因此,服务对象具有接受心理疏导和生活适应的需求。


2.社会支持网络薄弱问题:服务对象王奶奶沉浸于悲伤中,自身对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少,与周围邻居的关系较为疏远,也没有交情好的朋友,社会支持网络薄弱。服务对象具有重新构建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


(二)服务对象资源分析

1.服务对象自身及家庭资源分析:服务对象身体健康,为人善良。经济状况较好。服务对象内心无法克制地沉浸于悲痛中无法接受丈夫离去的事实,但其实自身也渴望自己能回归正常生活,对改变自身现状也有较大的渴望,自身参与意愿强。

服务对象儿子虽在外忙碌,但也担心自己的母亲,愿意积极配合开展行动,关心服务对象,家庭关系融洽。


2.服务对象社区资源分析:服务对象所在社区具有丰富的志愿服务资源,能够给与服务对象帮助。

同时,社区内长者邻里热情、乐于助人、关系和谐,能够为服务对象构建朋辈群体支持、一起帮助服务对象走出悲伤,回归正常生活。

社区也有心理疏导资源并经常开展社区长者慰问等相关活动,有助于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三、案例服务计划


(一)介入理论

哀伤双程理论关注丧亲者对哀伤的反应,一方面丧亲者需要继续自己的生活(轨道I);另一方面丧亲者需要继续与死去的亲人建立联结(轨道II)。

在哀伤双轨模型中,轨道I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功能,轨道Ⅱ关注丧亲者与逝者从过去到之后关系的发展。

一种对丧失的适应性反应将使得丧亲者与逝者建立灵活的联结,并使得丧亲者的生活恢复平衡。如果个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正常,而丧亲者极力回避对逝者的回忆,那只能说轨道Ⅰ是正常的。

而如果丧亲者与逝者的持续性联结是相对平衡的,但个体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困难,那只能说轨道Ⅱ是正常的。在哀伤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的滞留在某一端,如果长期停留在丧失导向(轨道Ⅱ),就没有办法从悲伤中分神,去尝试面对新的生活。

而长期停留在恢复导向(轨道I),内心的许多感受都被压抑和回避了,时间长了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服务对象在经历了失去丈夫这么大的变故后,我们要留给服务对象感受痛苦的空间,也要帮助服务对象找寻不直面痛苦的自由。


(二)介入目标

总目标: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帮助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服务对象接受丧失的事实,帮助服务对象寻找正确缅怀去世丈夫的方法,并积极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会服务,回归正常生活。


具体目标:

1.进行心理疏导,使服务对象学会正确缅怀丈夫的方法,接受丧失丈夫的真实性。


2.鼓励服务对象参与集体活动,促进邻里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


3.完善社会支持网络,链接志愿服务资源,提供支持陪伴。


(三)介入策略


1.建立信任关系

明确服务需求,制定服务计划:运用支持性、引领性等专业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与服务对象有效沟通,建立起一个安全、无评判的服务关系,然后在沟通中帮助服务对象梳理和明确问题和服务需求,并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服务计划。


2.基于丧失导向

(1)评估案主所处的哀伤的阶段,分析案主的心理特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对按住进行心理疏导。

社工帮助案主一起回忆与案主丈夫的美好过往,建议案主一要放松身心,均匀呼吸,通过正念冥想的方式与内心的自己交流,帮助案主学会正确缅怀亡夫的方法。


(2)协助案主直面丈夫离去的现实,承认丧失的真实性,使案主能够开始积极面对生活。


3. 基于恢复导向

(1)协助申请长者午餐服务活动,在互动中结交朋辈群体,同时解决午餐饮食问题,通过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申请长者午餐,解决服务对象午餐问题,并在活动中帮助服务对象与社区朋辈群体建立联系,缓解孤独感,并扩充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2)协助服务对象完善社会支持网络,链接志愿服务资源,提供支持陪伴:梳理现有资源,联系服务对象家属,完善服务对象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链接社区志愿服务资源,定时慰问提供陪伴,帮助服务对象构建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服务关系,明确服务需求,制定服务计划


社工在前期探访时介绍了服务内容和来意,就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内容进行交流,以服务对象的事情为出发点,打消服务对象的戒备心理,与服务对象王奶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有效沟通关系。

之后王奶奶在与社工面谈时能主动交流,积极回应。随后,社工多次入户探访,增加与王奶奶的互动和陪伴,通过倾听、同理、真诚等专业技巧,进一步与王奶奶建立信任关系,并全面了解了王奶奶的情况。

社工协助王奶奶梳理了具体的情况,并分析明确了王奶奶的问题和需求,与王奶奶就服务内容上达成一致,同时跟服务对象共同制定计划,给服务对象提供情感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服务对象的心理情绪问题。


第二阶段:基于丧失导向,分析服务对象所处的哀伤的阶段,帮助服务对象寻找正确缅怀亡夫的方法


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多次面谈。在沟通中,分析服务对象所处的哀伤的阶段,分析服务对象的心理特点。服务对象当前正处于否认/隔离的阶段,否认丈夫已经离世的事实。

社工主动与服务对象聊起她与丈夫的过去,并用倾听的技巧帮助服务对象回忆并分享与老伴曾经美好的往事。

与服务对象一起翻看生活照,帮助其重温与老伴的过往。建议服务对象一要放松身心,均匀呼吸,运用正念冥想的方法,让服务对象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老伴的思念,从而使服务对象能够寻找到正确缅怀丈夫的方法。


第三阶段,基于丧失导向,协助服务对象走出哀伤,使服务对象接受丧失丈夫的真实性,能够开始积极面对生活


社工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通过引导服务对象对老伴离开时情景的回忆,增强丧亲事件的真实感,让服务对象可以逐渐接受死亡事件的真实性;同时社工运用倾听,澄清等技巧让服务对象能公开谈论死亡话题,正视丈夫离去的现实。

最终,服务对象能真正接受丈夫已经去世的事实,逐步从悲伤中走出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


第四阶段:基于恢复导向,鼓励服务对象参与集体活动,促进邻里关系,增强社会支持


服务对象已经从丈夫离去的哀伤中逐渐走出,开始积极正面地去重新面对生活。社工发现,王奶奶虽然能生活自理,但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经常忘记吃饭。尤其天气冷了后,王奶奶不想自行煮饭,午餐饮食难以保障。

社区为了给辖区内长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解决社区长者午餐照顾问题,举办了定期的长者午餐活动。

结合服务对象有社会参与、加强邻里沟通的需求和午餐饮食保障的需求,社工积极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到社区长者午餐活动中,并帮助服务对象完成了申请报名参加活动的流程。

同时,社工与王奶奶明确来食堂就餐的时间和频率,帮助王奶奶参与并融入活动群体中,与其他长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社工在帮助服务对象申请午餐时考虑到了服务对象此时比较孤独,社会交往较少,帮助服务对象申请了长者食堂午餐,一方面可以解决服务对象午餐问题,另一方面也让服务对象在长者午餐就餐的同时增加外出,结交朋辈群体。


第五阶段:基于恢复导向,完善社会支持网络,链接志愿服务资源,提供支持陪伴


在介入过程中,社工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协助服务对象梳理出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工对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进行评估,为服务对象实施帮助。社工将王奶奶与其所生活的环境当作一个整体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社工通过电话与王奶奶的儿子进行互动交流,建立信任关系,并与其沟通王奶奶身体状况及自理情况,让其了解王奶奶的处境。让王奶奶儿子主动多关心王奶奶的情况,王奶奶儿子表示认可并答应会积极关系帮助王奶奶;

另外社工在活动中帮助王奶奶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结交朋辈群体,王奶奶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得以完善。同时社工通过在社区招募志愿者,联动志愿者上门,为王奶奶提供定期心理慰问和陪伴支持,并适时提供帮助,王奶奶的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得以扩展。


第六阶段:总结服务经验,巩固服务成效

在最后一次面谈中,社工像往常一样陪着王奶奶聊天,听她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分享她的喜怒哀乐。

社工为她精心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王奶奶接过礼物时,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在这次服务过程中,社工仔细检查了王奶奶家中的各项设施,确保一切都安全且舒适,耐心地叮嘱她一些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社工与服务对象回顾了整个服务过程,探讨了服务对象在此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服务对象表示,在这段时间里,社工不仅为她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申请长者午餐等,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她情感上的支持与陪伴,让她在失去伴侣的日子里也感受到温暖与关爱。

同时,她非常感谢社工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联系其子女陪她谈心,帮助她逐渐走出丧偶的悲伤与孤独。通过一次次的互动,她的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脸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


社工告知王奶奶服务要结束了,并询问王奶奶对于结案的看法和意见,王奶奶有些不舍,但也欣然接受个案的结束。社工和王奶奶签署了结案相关表格,相信王奶奶已经拥有了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社工也告诉了王奶奶,社工会持续关注她的情况,依然会为她提供帮助和支持,如果有其他问题也可以来社区继续找社工帮忙处理。


五、服务成效与专业反思


(一)服务成效

通过本次个案服务,社工首先基于丧失导向对服务对象进行了情绪疏导,帮助服务对象学会正确缅怀亡夫的方法,使服务对象逐渐接受了老伴去世的现实,走出哀伤,消除了服务对象的消极观念,开始积极面对生活。

然后社工基于恢复导向,通过链接社区资源,帮助服务对象申请长者食堂活动,一方面解决了服务对象的午餐问题,另一方面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结交其他同辈群体的机会,扩展了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并同时与服务对象的儿子沟通交流,鼓励服务对象儿子主动多关心服务对象的情况。

社工也通过在社区招募志愿者,联动志愿者上门,为王奶奶提供心理陪伴支持。

社工帮助服务对象重新建立了面对生活的自信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社工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服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专业反思

在本案例服务中,社工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社工需要更加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情况,包括其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社交网络等,才能更好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

其次,社工需要更加关注社区居民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通过交流和关注其感受,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最后,社工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支持。


者:张静静

单位:深圳市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源:

“邂逅社工

”微

公众号

,转

载请标

注作

者等

来源








@邂逅社工、社工文库、社工考试服务、养老社工服务

邂逅社工
邂逅社工,聆听同工的心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