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奇书

文化   2024-09-26 18:12   北京  

大佬李录的名字还有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我早听说过,但从没想要听他的言论,看他写的书,因为他现在的身份主要是投资人,而我不觉得对投资有多大兴趣。

但最近我居然一口气看完了他写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事情有点突然,先是我看到公众号“程苓峰”写了一篇批评李录思想的文章。

程苓峰说:“李录那几个常识,简单说就是:相信市场,相信制度,小政府,保障人身安全,激励自私的人性,激励自由,包容不同价值观,过度反腐伤害社会。”又说,“这些好东西,他应该先推销给让他定居的美国,如果他们买单,很多事就不要干了,美国会焕然一新。”

虽然开头的讽刺很辛辣,但在这篇文章里,李录和他发到朋友圈的“常识”只是个引子,后面都是程苓峰自己的见解,跟李录其实没多大关系。

我在微博上搜到李录朋友圈观点的完整内容看了一下,感觉还蛮有趣的,就找了他这本书来看。

看完序言,我在未知社读书群里问这书有没有人看过。有人说看过,还不错。刘老师反对,认为李录此次的“常识”和去年鼓吹式的看法截然相反,再加上他以前的经历,这个人出尔反尔,不能坚持自己的认知,不可靠。刘老师更强调,不能因为一个人成功,就觉得他的说法有道理,就去看他的书,读书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模型。

我心说,我看李录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他成功,他是不是成功跟我有啥关系。转念一想,如果他寂寂无名,没有在特定的领域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的这些言论还会有人关心,还会行诸文字吗?这本身就个矛盾。

且不去管这么多,既然此人、此书有争议,那趣味更增几分。

先说李录其人(这些介绍都来自他的这本书,我简化了一下)。

1966年4月,他出生于河北唐山的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因为时代的关系,颠沛流离,在不同家庭度日。1989年,他正在南京大学读大四,学的物理专业。同一年他先去法国,随后赴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96年毕业,获得经济学本科,MBA和法律博士三个学位。

毕业后,他在投行工作一年,1998年初创办喜马拉雅资本,开始从事资产管理行业。2003年以其专业能力和诚恳获得芒格的赏识和投资,对喜马拉雅资本进行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式的全面改组。

李录管理的基金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万美元发展到如今的100多亿美元,业绩达到同期市场平均回报的3倍左右。他是芒格他们投资比亚迪获利丰厚的重要推手。他是价值投资的拥趸。

孤身一人,背井离乡,26年间从一文不名到管理百亿美金资产,即便是在美国,能取得如此成就,也不能不说是个传奇(贬义来说是左右逢源,衣锦还乡?)。他们同一时期出去的比他有名的多了,没几个人还能在另外一个领域开疆拓土。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钱、成功就认为他说得对,我们看看他的这本书里都写了什么。

这本书分成两部分。

上篇结合他对历史、经济以及价值投资哲学的理解,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顺手也展露了他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下篇是他关于价值投资的几次重要演讲文字整理,探讨了价值投资的原则,并将其与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另外也有他的一些书评,如对辜朝明《大衰退》一书的看法,还有一篇相当于影评,或者叫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其实上篇的文字基础也是他和朋友们之间的小型沙龙上的谈话。由此可见,此人口才必然十分了得,阅读过程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八十年代大学生的面貌依稀可见。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四个方面。

跨学科思考。

李录在书中跨越多个领域进行综合分析,从文明发展的长河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再到具体的市场投资策略,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背景与实践经验。

当然说到学术背景也许是有争议的,我看豆瓣上有人批评他一些主要观点是来自英美的历史学家或者其他领域的学者,他只是在转述人家的观点,就是他在附录中提到的那一百多本著作中的内容。

也许他的学术能力只是博览群书,吸取精华的能力,不过他提到的那一百多本书我只看过一两本,对此无法评判。

他重点推荐的最核心的那些书,如《枪炮、病菌与钢铁》《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文明的度: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群的征服:人的演化、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如何让人成为地球的主导》《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等,我一本都没看过,更不要提西方贤哲与我国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了。

所以我看了人家观点容易大惊小怪的毛病,根源还在于读书太少。他提到的这些书里,有一些我决定以后看看。

对中国崛起的见解。

作为一位成功的投资者,李录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提供了关于中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未来可能面临挑战的观点,以及可以学习的对象,在这一点上他和马凯硕的认识相似,都觉得中国能从日本、韩国、新加坡学到更多。

价值投资理念。

对于那些对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详细阐述了这种长期持有优质企业股票的投资方法,并解释了为什么这种方法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同样适用。——这是我最不感兴趣的部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

印象深的是他和芒格的交往,以及价值投资三原则,还有他对人的品性的执念,他认为,如果一个投资人不能把别人的钱当成自己的钱甚至是父母的血汗钱那样对待,就不适合在这个行当。

启发性内容。

除了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这本书也包含了许多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价值投资方面)的建议,李录更以他本人的经历鼓励读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长远视野,并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求真知。

总体而言,《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是一本值得推荐给对中国经济感兴趣或希望深入了解价值投资原则的人士阅读的好书。

但也不仅限于这些人士,其实任何对当下环境存在疑惑的人都可以读读。

我不是说李录说的就百分百正确,而是说这样一个在中国长大到23岁,又在美国定居,生活了二十多年,并且对中西方经典烂熟于心,对人类文明、文化发展都有一定认识的人,他的思想会对我们有所启发。书里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而且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激发了对未来趋势更深层次的思考。

正如程苓峰和刘老师的反对意见一样(他俩反对的点偏偏其实针锋相对,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由于经济环境和个人经验的不同,书中提到的观点和策略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应用,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想看到的。

但我想这个人应该是真诚的,他是关心中国的,而不只是他的生意,当然他的一些生意显然也是建立在中国继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他说: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一场宏大的历史运动,它既是近代500年历史,尤其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历史的延续,又和其自身5000年的历史契合。其中的复杂性绝不是任何个人以一己之力能够轻易理解的。

的确如他所说:置身其中,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如同瞎子摸象。而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感情体验动物,所以摸的部位不同,所触摸出的结论,和对这些结论的确信程度又有不同。加之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在动荡的大历史中跌宕起伏,自然会给每一个观察者都留下强烈的感情倾向。把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瞎子”所得出的触摸印象汇总到一起,应该能得出对大象更为客观的看法。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因个人情感强烈地坚持自己的局部印象,往往不能跳出个人经验而观全局。

“我一直能够感觉到我早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强烈地影响着我对中国的观察和理解,拒绝他人视角,有时甚至到了画地为牢的境地。在现实中,我观察到只有很少人能够冲破个人经验的藩篱而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在自己为自己铸造的牢笼中,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那么他就有改变的可能。

他在全书最后一篇文章《五十述怀》中说:“过去50年,我在中美各有半壁生涯。两段不同的履历让我时常审度中美两国,它们不同的文化和我自己的变化。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有身份认知障碍——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两种文化的冲突宛如两股真气在我体内奔涌,一争高下。为得解脱我更加深入地研究体验两种文化的精髓。直至不惑之年,我才慢慢将两种真气合二为一和平共处,以至豁然开朗——我成了既是纯粹的中国人,又是百分百的美国人,并且1+1>2。通过两种文化的视界,我能够解读两种文明的各自风华,我可以于希声处闻大音,于无形处观有形。这样的特质让我在中美文化之间无界游走。我现在更相信1+1=11。因此,我将视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己任,为彼此解读对方的故事,未来这项工作也将是我后半生的主要职责之一。”

另外,他在书中有个重要创见:“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现代科技与自由市场经济的结合,使得人类经济进入到一个可持续的复合增长的状态。而进入到这种状态的社会和国家就是现代化的社会和国家。”也就是说,政治制度不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前提,市场经济加科技进步才是。

中国最近一两百年有三次试图工业化、现代化(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毛时代“大跃进”),都失败了,第四次成功了,就是改革开放。这些言论是在解释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绩,也是在否定二十多年前他出离中国时的看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见呢?根据书中的脉络,他应该是从中国历史中找到的答案。与之相关的还有他对儒家、道家、法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用途的认识,并认为改革开放其实就有道家无为而治的意思。

这与历史学家何兆武在《上班记》中提到的类似,当然何兆武主要提的是前几十年,当时他们私下聊天,说到各种动荡和问题,问根源何在,有人就说“马上得之,马上治之”。这也是从中国历史中寻求的一个解答。

我不能说李录这本书言论的对错,还是那句话,有的人会看得欢喜,有的人看了会勃然大怒。这取决于你想得到一些不同见解的碰撞,还是说只想印证自己的观点。

李录秉承的另外一个观点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也是传统士大夫文化中的一个观点。

他写得特别好,分享给爱读书的各位:

自少年时起,阅读就是我最享受的事。阅读让我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穿梭畅游,与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的圣贤智者们对话、神交。本书中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和先贤圣哲,以及当代智者的思想碰撞中产生。尽管我们素未谋面,但在我心中早已将他们视为挚友同道,我感激他们这些年来对我的启发和带给我的灵感。在我看来,这是读书最大的快乐和裨益所在。

注:题图照片中植物为马缨丹。


绿茵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