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运转播四十年——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

学术   科技   2024-09-07 19:00   北京  

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运会成功使用了闭路电视系统进行奥运会的实况转播,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出现场外观众,也标志着电视媒体开始成为奥运会转播新的渠道;此后,随着微波技术、电视电缆技术和录像机技术的出现及发展,电视转播技术也不断向前。1960年,罗马奥运会使用介质运输的方式,首次面向欧洲18个国家进行了奥运转播,极大地拓宽了奥运会的收视范围及影响力,同年,电视有偿转播体育赛事也走向了正规化。1962年美国的电星“一号”发射,揭开了卫星通信时代的序幕。1964年东京奥运会,借以卫星转播技术奥运会的观众数量也实现了从几十万到上亿人的爆炸式增量;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通过卫星进行奥运转播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自此,在电视媒介和转播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奥运会逐渐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盛会。而1984年中国观众第一次通过电视看到奥运会,就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负责转播,至今已经40年,可以说中国人看奥运的历史,就是总台的奥运转播史。

1


20世纪80-90年代:起步期

1984年,是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恢复后参加的第一届夏季奥运会,也是总台第一次进行奥运会赛事报道,中国观众首次通过电视转播看到奥运盛况。

总台开始转播,建立国人与奥运的联系

“兵败汉城”,这是国人对赶赴汉城奥运会比赛的中国代表队最多的评价。尽管相比大放异彩的洛杉矶奥运会,汉城奥运会5金、11银和12枚铜牌的比赛成绩并不理想,但奥运会期间,总台依旧以总报道时间181小时、现场直播72场、实况录像播出35场,每天播出量超过10小时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报道汉城奥运会是总台第一次全面报道世界综合性的运动会,对于汉城奥运会部分赛事的直播报道也开启了媒介事件在中国电视业的历史。

媒介事件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媒介事件》一书中指出,媒介事件是由电视呈现的而非由电视创造的事件,是指电视直播的令国人乃至世人集体观看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电视直播对于事件的呈现,而是大规模的同一时刻的集体观看。因此,总台对于奥运会的直播一方面是真实地向中国观众呈现了比赛的实况,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一过程中凝聚了国人对于奥运这一“大事”的共识。自此,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奥运比赛成为了中国观众新的仪式。

体育频道的建立与转播的专业化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是总台体育报道的一个转折点。总台在本届奥运会派出了28人的报道组对中国运动员参与的所有项目进行了全面报道,直播了开幕式中国代表团入场的情景;第一次组建播出中心,重新包装专题节目;开设专题版块,早中晚连续滚动播出;创造了总台历史上连续播出90小时的纪录,奥运会报道期间共播出超过250小时的节目。此外,总台在晚间时段推出了每晚8分钟的《奥运沙龙》节目,不仅丰富了评论内容,其新颖的形式和深入的思考也赢得了广泛好评。

然而,随着总台在体育领域影响力的持续增强,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观众对体育节目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综合频道有限的体育节目播出时间之间存在矛盾。尽管平均每周播出体育节目超过10小时,这仍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面对国外对大型赛事的播出权垄断、经费不足、专业人才不足等方面困难,总台通过加大国内赛事报道量、利用社会制作力量、台内“老带新”的定向培养等方式步步克服,终于在1995年1月1日向全国观众开播了体育频道,CCTV-5频道也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体育频道。

此后的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也让总台逐步将大型赛事的报道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亚特兰大奥运会总台共派出59名前方工作人员,在奥运会国际广播电视中心建立了300平方米的报道中心,创下了连续九个日夜转播的历史纪录,实现了双向卫星直播、两地主持人对话,设置了早、中、晚三档专题深度报道。依托体育频道,报道时间达到了创纪录的602小时,播出总量世界第一。总台制作中心也在世界电视机构的奥运排行榜上排进了前十,其为国人转播奥运的历史也开启了更加专业、更加成熟的新篇章。


1984-1996总台转播时长


伴随着总台对奥运的转播以及国人对奥运的热情,也让各品牌方意识到了奥运营销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安踏开创了“CCTV5+明星”的营销推广模式,带动了各体育品牌竞相模仿,尽管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建立知名度,但这一时期的奥运营销手段还是相对较为单一,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

2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走向成熟

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举国欢庆的同时总台的2008年奥运备战也就此开始,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总台从播出系统、总控系统、技术设备等方面完成了其数字化从初步建设到成熟的过程,公用信号制作能力也进入了国际化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更是从雅典奥运会便步步为营。收视屡破新高的总台自然也成为了品牌方的兵家必争之地。

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开启

2000年悉尼奥运会被称为“中国体育报道走向成熟”的奥运会。比赛期间节目播出时长584小时,直播场次160场,录播30场,制作新闻826条,专题节目210期,这是总台自1984年开始转播奥运会以来报道规模最大的一次;奥运会期间平均收视份额达到了18%。而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则是总台技术硬实力与新闻生产软实力综合提升的有力体现,也是总台拥抱数字与网络化后的新突破。

在这一时期,总台一方面从播出系统、总控系统、技术设备初步完成了数字化建设。包括2001年以八套数字播出系统替代了原有的模拟系统从而完成了播出系统的全面自动化,到2002年7月总台总控数字系统正式运行,以先进的数字视频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概念改进了旧有模拟系统在系统信号和设备监视功能上的不足。再到2004年从摄录编设备到电视演播室及外场转播设备的数字化。另一方面则通过2002年总台新闻共享系统的建立,解决了以往新闻资源保存分散、重复利用率低、不能快速准确地进入新闻制作播出系统等问题,极大地优化了新闻生产流程,提高了新闻生产效能。

依托这两者奠定的稳固基础。总台在2004年完成了体育频道网络化制播系统。基于GPU+CPU的非编等“全程非线性”核心设备和MXF、XML等标准化数据格式,实现了电视节目采、编、播、存、监管等环节的“全程非线性”。该系统在技术先进性、安全可靠性、功能易用性方面均达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先进水平。

公用信号制作进入国际化水平

“雅典奥运会之前,国际赛事公用信号制作的大门对中国是紧闭的,雅典奥运会为中国开了一个门缝,雅典之后,中国在大踏步走向国际平台。”时任总台体育节目中心竞赛部副主任程志明这样评价2004雅典奥运会的公用信号制作工作。

国际赛事公用信号作为未来世界各国电视台、转播商的源信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标准的国际赛事公用信号应满足的是“公”和“用”这两个指标,“公”强调的不仅仅是信号的公共标准,更是信号的公共价值,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节目,因此公用信号必须完整、准确、真实地再现每一场运动员的实况,以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完成赛事的记录;同样由于它是世界人民的盛典,其公用信号的制作必须满足“用”这一功能价值,这就需要信号制作团队有统一规范的制作标准、精细周密的制作流程、严谨的技术保障与严格的筛选审查制度。所以,看似简单的衡量标准实则对制作团队的公共原则度、技术规范度以及制作标准度都有着严格要求。也正是在这样的高标准下,总台58人工作组承担了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羽毛球和现代五项共三个大项目的国际电视信号制作的重任。这也是中国体育电视人第一次进入了奥运会国际公用电视信号制作的大家庭。这也代表着以总台为引领的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制播能力达到了国际认可的制作水准。这一年的雅典奥运会,总台投入总人数超过500人,搭建了400平方米前方演播室,租用6条卫星线路;连续17天不间断播出,相继推出120集奥运冠军专题片,150集《巅峰时刻》,150集《中国军团》,200个宣传短片,4次倒计时特别节目和火炬接力报道等,加上两个付费频道和其他频道的播出,这次奥运会体育报道播出总量1474小时。是其有史以来投入人力、物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报道。截至2004年8月底,全国收看悉尼奥运会和奥运会相关专题节目的电视观众达9亿人次,其中通过CCTV收看奥运会节目的观众有8.6亿人次以上。这也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做好了充分的流程预演与人才练兵。


雅典奥运会电视国际公用信号比赛项目及制作团队


转播能力全方位升级

全民奥运,这可以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形象写照。各类志愿者170多万,其中有赛会志愿者10万人,社会志愿者100万人,城市志愿者40万人,还有20万啦啦队志愿者,饱含的不止是13亿国人对于奥运会的强大热情,更是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这场奥运会是世界交给中国的一张考卷,同样也是对总台的一次考验。

而总台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节目与报道,在奥运会举办前期,2006年随着大型特别节目《好运北京》的开播,总台奥运报道计划便正式启动;2007年,CCTV-1和CCTV-5开始调整节目编排,围绕奥运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推出了一系列的节目,如报道奥运筹备动态的《奥运进行时》,报道历届奥运中鲜为人知故事的《奥运传奇》,介绍各个地方城市为迎接奥运做出努力的《奥运城市行》等等;2008年1月相继推出的《五环夜话》《对手》《你就是火炬手》《谁将解说北京奥运》等节目,不断提高了民众对于2008北京奥运的热情与关注。

其次是传播的深化拓展与精细化。2007年12月18日,总台在北京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宣布CCTV的新媒体平台CCTV.com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总台成功获得奥运史上第一次单独授予的新媒体转播权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也让总台的奥运传播有了更多的可能。

在精细化方面,参与北京奥运会转播的七大频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CCTV-1反映北京奥运会全貌,在赛事选择上是关注度最高的比赛。CCTV-2以转播中国观众关注的国际赛事为主。CCTV-5面向中国观众普遍关注的优势项目,如有可能产生中国金牌的项目,都被分列在这个平台上,它分别直播了51枚奥运金牌的诞生。CCTV-7以农村覆盖率与收视率最高的特点担负顶级赛事的重播。CCTV-高清频道2008年5月1日正式开播,此频道选择了那些具备高清画面特点的赛事进行转播,如游泳、跳水、体操和田径等。风云足球和高网频道则以直播足球和网球为主。

最后是技术合作。在网络传输方面,为解决用户增长可能带来的网络堵塞问题,总台选择了中国最大的CDN服务商China Cache和广泛网络应用传输与安全网络网关设备领导厂商Blue Coat进行合作;为确保奥运信息安全,与启明星辰公司、联想网御、SafeNet进行合作;在专业视频制作方面与索贝公司合作;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成立了数字新媒体实验室以解决新媒体技术。

总台作为唯一的全国电视奥运转播平台,聚集了最多的观众注意力。其频道组总份额达到52%。奥运期间,共有412个品牌(其中赞助商品牌29个,非赞助商品牌386个)在CCTV-1、CCTV-2和CCTV-5三个频道共计投放广告39269条次。

3


2010年代至今:持续进化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相关终端的发展,媒体形态亦随之变革。手机媒体、数字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新兴平台正在重塑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在这样一个传播媒介和用户接收习惯不断演变的时代,如何利用多元渠道以更有效的方式传递奥运信息,成为总台面临的新课题。融合化、高清移动化、互动化则是总台在不断的自我迭代中给出的答案。融合传播通过对各终端渠道的整合实现了全领域多样化的内容生产与覆盖,高清移动传播不仅优化了观众对于视频节目的观感,更是突破了以往节目素材的采集,带来了更多有趣的奥运新视角,互动传播则是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深化民众的奥运情节与奥运体验。

走向融合传播

2012年伦敦奥运会,总台网络端首次直播全部奥运赛事,日均页面访问量(PV)5.8亿页次,日均独立访问用户(UV)3515.5万人,分别比平时增长255%和134%。其中,最高单日页面访问量和单日独立访问用户达8.9亿页次和4069万人,均刷新了总台网络端的历史最高纪录。总台各终端整体覆盖用户达4.85亿人,手机电视、移动客户端、IP电视等多终端视频播放次数达6.1亿次,形成了全媒体、广覆盖的立体报道格局,首次在总台新媒体平台直播全部奥运会赛事。截至2012年8月13日奥运会闭幕,全国10.27亿观众通过总台奥运转播频道收看过奥运赛事。

2016年里约奥运会,总台多终端奥运报道合计访间用户达7.44亿人,其中互联网端访问用户达5.45亿人,覆盖中国网民总数超过76%。多终端视频直点播收视次数达16.5亿次,较2012年同期增长22%。2021年总台电视端收看东京奥运会124亿人次,总台全媒体平台收看东京奥运会人次达479.05亿次,多平台累计发布条短视频4416条,播放量39亿,互动量2.6亿。2022年北京冬奥会相关报道在总台平台的跨媒体总触达人次484.74亿次,其中电视端触达人次319.73亿次,新媒体多平台总触达人次165.01亿次。


2012-2022总台电视端及全媒体平台端观看数据(亿)


年年攀升的数据背后正是总台对不同技术形式与媒介的充分把握,使得其对奥运信息的传播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的需求,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对于奥运信息的了解渠道总台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第一站”。

走向超清移动转播

受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750场比赛中97%空场举办,线下的缺席使得观众对线上转播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作为国内奥运会转播的主角,总台则是以移动化、超清化为引领,通过一个又一个技术与理念的突破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移动化方面,总台首次将日本东京国际广播中心内的移动外场网络制播系统接入总台中心云,同时总台中心云支持专业生产区域或制作系统作为节点接入其中,从而实现了各方工作区域在互联网环境下访问素材并进行移动化节目制作的能力,甚至是异地工作协同的制作形式。这一突破使得节目素材的采集更加丰富多样,也能为观众带来更多有关奥运的全面有趣的视角。


外场网络制播系统接入总台中心云示意图


超清化方面,总台首次实现了4K/8K的超高清节目拍摄及制作,而其背后则是收录、制作、传输等一系列技术的突破。在传统收录基础上部署了32路4K超高清信号收录通道。同时还配置有6路支持边采集边编辑的4K收录服务,配合6台支持4K/8K编辑、调色功能网络化非编工作站,完成了赛事期间前方报道团短片节目组4K超高清节目制作任务。同时,系统设计了后台4K/HD转码功能,在超高清工作站上编辑完成的超高清成品节目或素材,可通过后台自动转码入高清媒体资源库,实现后续以文稿串联单作为驱动流程的高清演播室文件化送播流程。


4K/8K超高清节目制作流程示意图


走向互动传播

根据国际奥委会旗下的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已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而且不止在中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创造了收视率新高,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共吸引了超过20亿人关注。冬奥会在总台平台跨媒体总触达受众达628.14亿人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总台为冬奥全景呈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传播效果。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总台在技术赋能下以人为本的互动探索。

转播的互动创新上,无论是“黑弓”团队在开闭幕式上惊艳四方的裸眼3D视效,专为速滑赛事研发的特种摄像设备“猎豹”,还是花样滑冰与跳台滑雪项目中凝固万物的子弹时间(Bullet time)360°环拍,抑或是国家体育场地板上百分百国产的超大面积高清显示系统与4K/8K高动态范围(High-Dynamic Range,HDR)技术。对于技术的向前,总台已经不满足于“亲临现场”而是要做到“超越现场”,360°近距离、多维度的视觉体验甚至远远超过了现场观看。

在传播互动方式的创新上,总台将AI技术、区块链技术、3D渲染技术、VR技术等充分应用,将趣味与情怀巧妙结合,如总台5G新媒体平台总台频“数字雪花”互动项目。通过总台频“数字雪花”互动项目,用户可生成独有的“数字雪花”形象,并通过上传照片、爱好选择、新年祈福等互动活动让“数字雪花”个性化、专属化。所有参与用户还可以获得“我的冬奥数字雪花”特别证书,收获“每朵雪花,皆为荣耀”的身份感与荣誉感。

同时总台频推出的VR看冬奥,让用户可以在身临其境的虚拟空间中,观赏包括冰球、单板滑雪、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冰壶、短道速滑六项热门运动,还有开幕式和闭幕式。通过将实时3D场景渲染、用户输入与反馈交互、8K冬奥VR赛事直播、视频实时编解码播放等先进技术与高品质的VR头戴设备结合,为用户呈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沉浸式观赛体验。

4


结语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总台将投入超过2000人的制作转播和技术服务团队,承担乒乓球、羽毛球、攀岩和体操四个大项的国际公用信号制作,并在境外首次实现全4K的超高清转播制作,首次开展夏季奥运会闭幕式和田径赛事8K国际公用信号制作,转播报道规模将创下历史之最。奥运转播的40年里,在总台的陪伴下,奥运已经成为了中国观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见证中国品牌成长的一扇窗口。通过奥运转播,我们也看到总台转播技术和全球影响力的不断跃升。


更多深度好文


点击下方文章标题,立即阅读最新行业热点、业界趋势

视点 | 奥运,何以登峰造极

综述 | 百年奥运,百年征程:品牌现代奥运营销之路

案例 | 不止于电商:阿里巴巴举起奥运营销之环

案例 | 安踏:奥运接棒正当时

案例 | 迈向全球乳业第一品牌:看伊利如何奥运营销

案例 | 乘势而上,李宁的奥运基因

案例 | 何以成标杆:全球化品牌联想的奥运营销剖析



购买最新杂志


长按下方卡片识别二维码,购买最新杂志



关于我们


本文编辑:王佳梁

本微信号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媒介》杂志独家运营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深度资讯

媒介杂志
整合传播传统及新媒介资讯,分析行业热点事件,探索业界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