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共识与争议(2024年版)》(以下简称“《共识》”,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正式于《中华肿瘤杂志》10 月刊线上刊发1,成为中国肺癌诊疗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共识》系统解读了当前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围术期免疫治疗的热点、难点和痛点,结合NEOTORCH研究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本土围术期免疫临床研究证据,对提升患者长期生存率、推进中国医疗体系的前沿化、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具有深远意义。针对这一肺癌围手术期领域重大事件,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共识》撰写专家组总负责人、内科专家组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的陆舜教授、李子明教授,对本次《共识》发表进行解读与点评。
汇聚中国智慧,助力国内肺癌围手术期诊疗全面升级
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以来高居全球首位,其中约 35%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处于早期阶段(Ⅰ期和Ⅱ期),30%处于局部晚期(Ⅲ期),而 35%在诊断时已属于晚期(Ⅳ期)2。对于可进行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而言,其 5 年总生存率(OS)会随着分期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从ⅠA1 期的 92%可下降至ⅢA 期的 41%2。所以,改善此类患者的整体预后状况是当前肺癌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李子明教授表示,传统的围术期治疗手段多以化疗为主,但这种模式在术后复发率控制和长期生存改善方面收效甚微。
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肺癌围手术期诊疗带来了革命性改变。随着多项围术期免疫治疗相关II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陆续报阳,开启了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新时代。《共识》中特别提及,基于陆舜教授领衔的NEOTORCH研究,在今年年初,特瑞普利单抗成为中国首个获批 NSCLC 围术期适应证的免疫治疗药物,正式开启中国可切除 NSCLC患者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新时代。
近期,国际上已有多个机构或组织发表了多项关于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共识,国内外临床指南也陆续将围术期免疫治疗模式纳入了相关推荐。这些指南与共识在对围术期免疫治疗模式的生存获益表示高度认可的同时,也同样指出在患者筛选、治疗方案制订、个体化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和待回答的问题。
陆舜教授指出,中国患者的肿瘤特性、基因遗传背景以及医疗资源分布、药物可及性等情况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亟需通过相关共识指南的编写,厘清围术期免疫治疗中的问题与争议,帮助围术期免疫治疗在中国得到规范化的推广,确保更多患者能够从中获益。本次发表的《共识》的撰写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启动。
作为本次《共识》专家组总负责人,陆舜教授在围术期免疫治疗领域拥有极为丰富的临床与科研经验,领衔中国首个获批NSCLC 围术期适应症的免疫治疗研究——NEOTORCH研究,亦作为中国分中心研究者参与了NADIM、CheckMate 816及CheckMate 77T等多项III期研究。另外据李子明教授介绍,《共识》专家组还同时汇集了国内一线医疗机构的肿瘤内科、胸外科、病理、放射领域专家,结合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前沿循证证据,对当前这一领域存在的热点、难点、痛点作出了系统性的解答。
规范NSCLC 围术期免疫治疗:明确获益人群,III 期患者获益更为显著
当前围术期免疫治疗主要的争议和问题点,可以大致归结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指标”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内容也是本次《共识》撰写过程中,专家组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最终形成的《共识》以问答对的方式,通过总结当前围术期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TNM分级标准,针对获益人群、治疗周期和方案、以及疗效预测指标等核心问题做出了总结与解答,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尽的治疗指引,也为围术期规范化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共识》指出,规范围术期免疫治疗首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明确获益人群。当前研究结果显示,驱动基因阴性的II期至III期NSCLC患者是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主要获益群体,其中III期患者的获益尤其显著。这些患者的肿瘤尚未广泛转移,具有手术切除的潜在机会,但由于肿瘤侵袭性较强,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需要更为积极的围术期治疗策略。对于无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多项III期研究证明,围术期免疫治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能显著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在纳入II-III期人群的主要围术期免疫治疗研究如KEYNOTE-671、CheckMate 77T、AEGEAN、NEOTORCH、RATIONALE-315等临床研究中,围术期免疫治疗在II期和III期人群中均显示出显著的复发、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在NEOTORCH研究的IIIB期亚组中,风险下降幅度甚至高达70%1。此外,对于免疫治疗在EGFR、ALK阳性患者中的应用,由于当前仅有KEYNOTE-671和AEGEAN研究纳入了少量的EGFR/ALK突变患者,样本量较小,且其亚组获益不及整体人群,因此,围术期免疫治疗在该类患者人群中的获益循证依据仍需进一步探索1。对此,李子明教授同时指出,精确选择合适的治疗人群,避免不必要的治疗,不仅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在治疗周期、间隔时间、用药组合等治疗方案制订方面,《共识》也给也了明确的推荐:对于II期至III期患者,推荐新辅助阶段以免疫抑制剂与含铂化疗联合方案,治疗周期为3-4个周期,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同时推荐新辅助治疗与手术之间的间隔为4-6周,以提高患者生存获益。在手术后,患者可接受长达9-12个月的免疫辅助治疗,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择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共识》中特别推荐了NEOTORCH研究中创新性的“3+1+13”策略,即在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和手术后,增加1周期的辅助化疗。NEOTORCH研究显示这一治疗模式在可切除III期NSCLC人群中可显著降低60%疾病进展、复发及死亡的风险,优于其他术后仅接受单药辅助治疗的研究1,3。同时,结合KEYNOTE-671、CheckMate 77T、AEGEAN等研究中的治疗模式,《共识》也给予了相关推荐,帮助医生在实际临床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订治疗方案。李子明教授指出,这些方案的推荐有力地表明,《共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并纳入了中国国情与中国临床研究成果。
在预测患者预后标志物方面,《共识》综合了当前领域内的前沿研究,将PD-L1表达水平与ctDNA列为推荐的预测指标。此外,《共识》还对当前有潜力的预测因子进行了总结。
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
围术期免疫治疗作为肺癌诊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存预期,也会对国家公共卫生战略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强调通过早诊早治、精准治疗和有效管理,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陆舜教授指出,围术期免疫治疗的规范化应用,正是这一战略的有力实践。围术期免疫治疗能够切实减少术后复发,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等,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疾病负担,推动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
李子明教授认为,随着更多中国创新药物研究数据的积累,围术期免疫治疗将成为推动中国肺癌防治体系升级的重要力量。这一治疗模式不仅帮助更多患者获得了生命的延续,还在缩小城乡医疗差距、推动肺癌诊疗的均衡化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普及,中国将逐步实现肿瘤防治从“治病”向“治愈”的转变,最终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陆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专项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希斯科基金会副理事长
DIA中国区顾问委员会主席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委,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分会会长
ASCO 亚洲委员会委员
JSMO 国际委员会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副主编,Lung Cancer 副主编,The Oncologist杂志编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慢病重点专项,国际合作课题;国家新药创新重大专项,863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肺癌专项和面上项目
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2018年获得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提名奖,2021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2024年获“DIA全球卓越奖”, 2024年获得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
李子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青委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内科学组秘书 美国纽约叶史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访问学者(2014.8-2015.9) 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 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肺癌的微创肿瘤消融术
参考文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