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SUBSCRIBE to us
家里有娃的人都晓得,一进入初中高中,家长们再不敢像之前那样,在娃儿面前大大咧咧想说啥就说啥了——
“我们家娃儿脾气怪得很哦,稍微多说一句就要毛,动不动就冲进屋把门一摔!惹不起!”
“摔门算啥子哦,我们家那个动不动就说不想去学校了,人都焦死了!”
“是啊,以前回来叽叽喳喳的娃儿,现在关到屋里待一天都不开腔,就像空气一样!”
12-18岁的青少年,尤其在进入青春期后,情绪变化和行为波动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情绪的变化过于反常,持续时间较长,家长们就要注意和警惕了,谨防是青少年情绪障碍,要是不及时识别和调整,很容易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适应障碍、强迫症等。
下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专家团队就来跟大家详细科普一下青少年情绪障碍。
华西心理专家告诉各位家长,青少年情绪障碍,真的不止脾气怪、叛逆那么简单,下面先讲3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1
故事2
故事3
看到没有,这些孩子们突然变化的“脾气”和“性格”,都是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表现,由于大家对于它还不够了解,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娃儿出现学习成绩下降、跟家人或同学出现明显的冲突行为,才引起重视。
青少年情绪障碍是指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影响情感、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各种障碍。这些障碍通常会影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情绪障碍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从上面的故事就能看出,青少年情绪障碍是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类型也比较多,主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适应障碍、强迫症等。
不过家长们也不用太过担心,只要通过早期识别、专业治疗和家庭支持,多数可以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走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1.抑郁:
持续的悲伤或空虚感;失去兴趣或快乐,以前喜欢的东西/活动突然不喜欢了;精力不足,容易疲倦;睡眠问题,如失眠或嗜睡;自我贬低,感到无助、无用;思维缓慢或决策困难;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
2.焦虑:
持续地过度担忧,难以控制;身体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等症状;
对特定社交情况或公共场合的强烈恐惧(社交恐惧症);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心不在焉;逃避某些情境或活动。
3.双相情感障碍:
狂躁期:情绪极度高涨,过度活跃,充满自信;
抑郁期:情绪极度低落,感到绝望,缺乏动力;精力过度或极度衰竭的周期性变化。
4.适应障碍:
情绪上显著不适应,通常与特定的生活事件相联;表现为焦虑、抑郁或行为问题;难以应对所经历的压力源,比如害怕考试、害怕上学、害怕去人多的地方等。
5.强迫症状:
持续的强迫思维(如害怕污染、害怕不整齐等);反复进行某种强迫行为(如洗手、检查门窗等);这些思维和行为已经干扰正常的生活,导致情感困扰。
6. 学习成绩下降、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问
“医生,我咋觉得这些就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症状喃?”
答:情绪障碍的这些显性症状,早期更多只是情绪问题,如果能越早识别、越早干预和调节,孩子就可能尽早解决这些情绪问题,避免以后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
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因素
包括家族遗传和基因影响。研究表明,情绪障碍在家庭中可能具有遗传倾向,家庭中有情绪或心理障碍经历的人,青少年发生情绪障碍的风险更高。而特定基因的变化可能影响神经传递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的水平,从而影响情绪调节。
2
生物因素
脑结构与功能:某些大脑区域(如前额叶、边缘系统)的功能异常可能与情绪障碍的发生有关。
神经递质不平衡: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引发情绪疾病。
3
心理因素
个性特征:一些个性特征(如完美主义、过于敏感、低自尊)可能使青少年更易出现情绪问题。
应对机制:青少年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使用不健康的应对机制(如逃避、否认)可能增加情绪障碍的风险。
认知偏差:负面的自我认知和思维方式(如过度概括、灾难化思维)成为情绪障碍的重要推手。
4
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如父母离婚、家庭暴力或虐待等,可能导致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生。
学业压力:学业成绩的高压力和竞争环境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
友谊和社交:青少年阶段容易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社交压力、孤独感或网络欺凌等都可能对其情绪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5
生活事件
重大生活变化:如搬家、转学、亲人去世或父母失业等生活事件,可能导致情绪的波动和障碍。
持续性压力源:生活中的持续困难(如贫困、家庭经济情况紧张等)可能加剧情绪问题。
正如开头所说,孩子有了情绪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成绩下滑才使家长、老师引起重视,如果是学习成绩一直就不太好的孩子,那么很可能老师家长都发现不了。所以,家长更需要从平时的一些变化来识别孩子的情绪障碍问题。
观察情绪变化
持续的情绪低落:注意孩子是否表现出持续的悲伤、焦虑或情绪波动,这可能是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早期迹象。
情感麻木: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表现出冷漠或无动于衷。
关注行为变化
社交回避:避免与朋友和家人接触,表现出孤立感。
学业表现: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或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冲动行为:短期的压力应对可能导致冒险、攻击性、或其他不当行为。
注意身体症状
身体不适:可能表现出经常性的头痛、腹痛或疲劳,但这些症状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
睡眠与饮食变化:是否有失眠、嗜睡或饮食习惯改变(如食欲突然增加或减少)。
问
“医生,娃儿10几岁这个年龄正是叛逆期,未必发脾气、闹情绪就是情绪障碍啊?”
答:当然不是。孩子无理取闹和情绪突然变化不一定代表他们患有情绪障碍,这可能只是成长过程中常见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波动。但如果这些行为频繁且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可能就要重视了。
那如何区别正常的情绪变化和情绪障碍,家长们可以从下面这几点来看——
1. 情绪变化的频率与持续性
短期与长期:如果孩子的情绪波动是偶尔发生的,比如应对特定的压力或不适应情况,这通常是正常的。如果情绪变化持续数周或数月,并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就需要进一步关注了。
情绪强度:注意情绪变化的强度。如果孩子的反应过于激烈,如频繁的哭泣、愤怒或绝望,频率也比较高,那家长就要警惕。
2.行为变化的影响
关联性:观察无理取闹行为是否与特定情境或事件相关(如学校压力、家庭变故等),如果没有这些外在因素,孩子仍然持续闹情绪,就需要关注。
日常功能:如果孩子开始退缩、不愿参加喜欢的活动,或者在课堂上表现不佳,这可能是情绪问题的迹象。
3.其他症状
如还伴随身体上有持续的疲劳、头痛、胃痛等,以及睡眠和饮食有变化,排除生理性问题,则可能和情绪、心理因素有关。
不过孩子到底是否是情绪障碍,还需要家长在发现问题后,积极与孩子沟通,到专业医疗机构评估。
应对青少年情绪障碍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努力——
1.认识和接受情感
正视情绪:鼓励孩子承认自己的感受,无论是悲伤、焦虑还是愤怒,都是正常的。
情感表达:教孩子如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可以通过写日记、艺术创作或与信任的人交谈来表达。
2 学习应对技巧
情绪调节技巧:教孩子深呼吸、冥想、正念等放松技巧,以帮助他们在情绪高涨时平静下来。
积极的自我对话:鼓励孩子用积极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建立自信,避免负面自我评价。
3. 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辅导:鼓励孩子寻找心理医生或辅导员的支持,专业人员可以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治疗。
参加支持小组: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小组,分享经验并获得同龄人的支持。
4.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维持规律的生活节奏。
均衡饮食与运动:鼓励孩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室外运动,以增强体力和情绪稳定性。
在帮助孩子过程中,家长还要注意这几点——
1.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他们无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打断或评判,通过真诚的理解来沟通。
2.提供情感支持
时常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与安全感。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给予帮助。
3. 教育与引导
父母要持续学习有关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知识,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孩子。以身作则,展示健康的情感应对方式,教给孩子面对压力和挑战的积极策略。
4.寻求外部帮助
孩子出现情绪障碍,在必要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咨询师,寻求专业的评估和治疗,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与学校和老师积极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制定适当的支持措施。
其实孩子出现一些情绪或心理上的问题,家长们一边想管,一边又怕管不对、管太多引起孩子反感。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目前华西医院开启了三个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相关问题的团体培训班。
01
02
03
讲真,
青春期娃儿的情绪就像淋浴,
方向转错,
水深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