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维安记”关注我们
期待与你相遇几分钟,不多不少刚刚好。
2024.12.5
宜 年末总结
忌 对时间脱敏
“带大家逛逛我的精神故乡。“
.
.
.
写在前面
年末工作好忙,见缝插针地把我的越南之旅整理了一下。因为玩得很开心,所以想要认真地记录(不小心写太长了)。由于涉及到的城市与地点太多,所以会分上下篇这样给大家分享我的旅行随笔,然后会再写一篇纯干货的旅行攻略,给大家作为旅行参考,希望你们喜欢这个地方!
越南。
每次敲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都觉得心里泛起涟漪。脑中时常浮现同样的场景: 一条小木船上女人戴着斗笠,船夫划船前行,岸边青草与渐暗的天色交织出一块湿漉漉的纹样,我不确定这是想象出来的场景还是真实见过。
直到在八年前的朋友圈里找到了那张照片,我才确定我到过那个地方。
我把越南当作自己的“精神故乡“之一,或许那是我人生里第一次实打实自由旅行的目的地。你懂的,年轻,自由且没见过世面的时候,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快乐。2016年的夏天,我和我的当时在美国念本科,假期回家的高中朋友Lucy临时组成了旅行搭子,问我爸要了三千块钱,趁着暑假的大段炎热空闲坐火车到了南宁,又坐大巴跨越了边界抵达河内,开始了为期10天的穷游旅行。
好在那时候有人帮我们留下合影
小的时候对海外旅行毫无头绪,好在同学英文更好,她妥善安排了酒店和交通,以及非常特种兵的行程——每日早起赶路,凌晨飞机,卧铺大巴和跨城的火车;我们住7美金一晚的青年旅舍,和各个国家的年轻人一起游泳喝酒;在胡志明的小民宿里与同龄的当地男生聊起越南历史,用并不那么熟练的英文开玩笑。那种陌生刺激体验的人每日心跳加速,以至于每次想起这个地方都会有爱的错觉。那次在回程的火车上,我们聊起对于未来的畅想,彼时我们就20岁出头,她正在申请某个工作实习的机会,而我刚开始写作,在凌晨三点的机场候机厅敲下了我自媒体生涯里的第一个合作广告,赚了800块钱,完全没想到日后我依然可以靠敲键盘养活自己,并且活得还不错。
在胡志明市 和Lucy越南同学
我与Lucy自旅行后貌似就再也没见过,如今她定居在西雅图,我定居在伦敦。我们约好明年若是有空可以见见,不知道两个年近30的女人不知道会聊些什么,而20岁时对自己的期许又实现了多少。那趟旅行像是一个结,在我心中留下并不清晰但是深刻的纪念。在那之后我也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依然觉得越南是我心中浪漫的目的地,一个充满新奇和冒险的地方,一个留住了20岁时精力体力和勇气顶峰的地方。飞行途中好像路过了南宁
这一次的行程几乎复刻了之前的方向,从北到南,两次飞行,中转站是古老的灯笼小镇会安与海边的城市岘港,精挑细选了喜欢的酒店,拉着最爱的人,已然如同一场婚前迷你的蜜月旅行。
“
河内之乱
”
初到河内,仿佛一局斯诺克开球,不知道谁在30多度的天气里挥了一杆,把世界上一切元素打散。
从未如此具象地感受到“无序”这件事。
最先让人惊讶的是街头奔涌的摩托车,毫无章法地像四周无序流动,斑马线与红绿灯形同虚设,仿佛有人在旧日斑驳的围棋盘上搓起了麻将牌。
机动车的轰鸣声,叫卖声,各种生活的细节混杂在一起——有人就躺在自己的摊上睡觉,小猫小狗像孩子一样就在街边溜达,街头的小炒香气混杂着机油味儿,是一种让人一下忘记礼让与秩序,开始手足无措起来。
河内的东宣市场 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桂林的布料市场
好在由俭入奢易,一天过后我们开始适应这种混乱,甚至享受起毫无章法带来的浪漫。具体的表现在,已经可以牵着手在大马路上拐着S形路线曲折前进,左右看车,车速不快,所以一旦我们胆子大一些,司机们的胆子就小了,所以遵守的不上交规,而是胆量的博弈法则。
乱就是一种风格,随处可见。三十度的夏日里一整条街卖飘着白雪的圣诞饰品,而建筑如图对在一起的蛋糕片,挤在一起。食物是拼在一起的大杂烩,博物馆里也是讲不出个风格来,只觉得莫名其妙又好像有点意思。在30多度的天气里卖圣诞装饰
越南的楼感觉是乐高一样,一条一条拼起来的
这和越南人们给我的感觉很像:漫长的殖民历史带来精神上无比强韧的消化系统,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强韧的精神哲学,兼容并包,在混乱里自得其乐。欧洲的热闹有时候只是人多,可是亚洲的热闹是一种充斥着五官的立体的热闹,炎热,粗粝,生机勃勃。这个国家国土狭长,对于旅行者来说免不了几趟飞行,但值得从南到北跨越慢慢感受——多年的殖民文化交融以及内部曲折统一的历史,使得整个国家呈现出奇特的气质。国家美术馆里的画
非常奇妙的东西方融合感
越南有十几分钟路过一家米其林指南餐厅的幸福,这是旅业极度繁荣的结果。精巧得当的法餐米其林星级餐厅不会出错,但反其道而行之走到街边苍蝇小馆子里,也是另一种性价比与体验感都很高的选择。网红店茴香煎鱼(之后攻略分享)
大碗的新鲜Pho价格只是伦敦的十分之一,新鲜的鸡肉混着清甜的糖,配以酥脆的油条。第一口汤汁进入口腔就有一种回春的快乐。这家鸡肉粉是此行最佳(之后攻略分享)
街边的糯米饭小摊儿旁还有小鹦鹉唱歌,网红餐厅里的Banh Mi(越南法棍)可以在街头边啃边走。这家糯米饭我8年前就吃过
喝一杯鸡蛋咖啡,发现拉花的纹路与我的裙子很像,三两口吞进肚子里,裹挟着冰块的甜蜜液体此刻也裹挟着我的内脏。
水果开膛破肚地躺在30度的夏日里,饱满的柚子,甜糯的芒果,清脆的哈密瓜或者是浓郁的菠萝蜜,摆在一起像鲜花一样丰盛。这一切给我带来儿时夏天的快乐——冰咖啡,荷花茶,推着鲜花蔬果的小单车,在车流里慢慢的回溯,晚风吹过,阿姨们绕着还剑湖跳广场舞,这一切与我记忆里20年前的中国很像。夜生活没有边界,生活吵吵闹闹的,找不到一点安宁的角落。
“
下龙湾之静
”
在河内的第二晚,last minute订了下龙湾邮轮最后的一间房间,于是第二天一早就被旅行团的大巴拖着开向城外的码头,一路脱离河内的混乱,世界开始回到本来的样子。离开河内前在大教堂打了卡,和8年前的自己拍了同款照片
下龙湾是越南的知名景点,它有一个外号叫做“海上小桂林”,按道理说是定要打卡的地方。可我偏偏刚好是一个桂林人,对于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山水早已脱敏,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有那种初见时的惊艳。我们接驳船在海上晃荡,同行游客里只有我们两个华人面孔,剩下的大多数欧美国家的老夫妻或者年轻的夫妻。一路上听他们彼此聊起来时去处,意识到这艘越南小船上的欧美客人最多——大家基本都从大老远的欧洲或者美国飞来,最远的两个小姑娘来自丹麦,03年的,刚满21岁,是大学毕业之后的打工赚钱换gap year的年轻人。好像无论到了哪个地方一样,最常见的游客类型要不是很年轻的穷游学生,要不是有钱有闲儿女不在身边的退休老人。以及像我们这样,掂量着年假仔仔细细算了又算才出来使劲撒欢的上班牛马。我么乘坐的邮轮叫做Peony Cruises, 中式风格,远远就看见棕白色的船身,船员们戴着白手套向大家打招呼,一进去就热烈迎接,餐点饮料,服务与装饰,一切如同一家典型的小西餐店。领班带着一群年轻的服务生进来,一位笑盈盈的微胖男孩走向我们桌,他叫Bobby,比较熟练的英文和一些法语,头发梳的油光整齐,如同法国餐厅里的服务生一样为大家忙上忙下,sir,Madam那样老派地称呼。Bobby我们介绍船的构造与两日行程,解答大小的问题,他喜气洋洋的笑脸给人莫名的亲切舒适感,不是讨好,而是一种对于工作的热爱与热情。房间不小,自带一扇流动的窗和可以走出去的小阳台,可以看到更宽阔的海面以及其他的山,感觉自己好像也在一座山上。有时候远远看到有人开着一艘小船靠近,以为是附近的渔民,而后发现船上满满当当地摆满零食薯片还有好些瓶红酒白酒,原来是附近的居民为了谋生赚钱的“海上小卖部”,虽然价格的确是贵不少,但也买了小包零食支持一下。小邮轮如同海上的房屋,没有更大的邮轮设施丰富,但比其他的航行看到更多风景。与在漓江上看两侧群山的环行感不同,在海上的感觉与在陆地上很不一样,就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你很远很远,而你自己就是一座岛。船上的生活被安排得很好,海鲜为主的餐食,清甜的粉,以及各种为了不让大家无聊而举办的活动:做越南春卷,打太极,领班甚至拿出了传统乐器,为大家演奏了一曲《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我看到坐在我不远处的一对男女牵着手,男士给女士一个眼神的示意,注视着对方也跟唱了起来,想来或许是一对新婚的夫妻在度蜜月。旁观他人的爱情也会被那样的氛围感染,看着眼前人,认真一起吃完晚餐,跑到甲板上吹吹风听听音乐,意识到这场旅行也是我们工作那么忙后久违的约会。四周是无边的海水以及山的轮廓,海面上有一些其他的邮轮亮着灯光,热热闹闹但又有点儿孤单,让我想起几年前在沙漠里看星空的感觉,也是这样。宽阔大气的寂静,是好的那种孤独。第二日清晨被船引擎发动的声音吵醒,拉开窗帘走上阳台被窗外的风景惊艳。路上海风吹的人心旷神怡,还可以看到朝霞以及巨大红色的日出,看到的那一瞬间忽然就理解了古诗里说的“长河落日圆”,虽不是大漠,海湾也会给人壮丽敬畏的感觉。在小红书上写了一篇邮轮安利贴
离开时与各位工作人员告别,我们没有多余的现金,于是给了一张10英镑作为小费。Bobby非常开心,问我们上面的头像是女王吗。我们说是,他笑起来眼睛眯起来:说自己”第一次看到英镑,会好好保留起来,有机会去英国玩。“他在这座小岛上迎来送往,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与生活方式:二十出头gap year的北欧学生;或者满头白发的度假老夫妻;或者我这样在海外求学工作的人。像这样的年轻的男孩子,热爱工作,有上进心,过不了几年就会成为邮轮里的领班,我想,这艘小邮轮对他来说还是太小了,以后他或许会离开这片越南的小海湾,去到世界上更广阔的海洋里航行。WEIANNOTE文字|维安
排版|维安
图片|维安
音乐|《the clouds in camarillo》
微 博 :@卷毛维安 | 小 红 书:尹维安
电 台 :蓝绿调频(网易云音乐)
“ 终其一生,要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