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奋斗在核试验基地
的
胡道轨
我是四零后,记得我还算年轻的时候,(具体时间记不清了)突然发现:街头巷尾,有很多小朋友,在唱一首童谣:“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用上海话唱,有个别字作了修改)
特别是那些穿花衣服的小女孩,和着童谣的节奏,跳着橡皮筋的时候,她们的马尾辫在空中欢乐的飞舞,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不过在当时,我怎么也弄不明白,童谣是什么含义。
马兰基地脱密开放后,我总算明白了:这首童谣,描述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小皮球),在国防科工委二十一研究所(马兰基地),暴炸(花开)成功了!它是安置在一百零二米的铁架(架脚踢)上引爆的。
马兰基地与外界的通信联系,用的是二八号信箱。它有二个分信箱: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童谣用这二个信箱的代号,暗喻核试验的成功,是由十万解放军战士,严格遵守保密纪律,通过艰苦卓越的奋斗取得的。
从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到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九日,在这三十二年间,我国45次核试验,全部是在马兰基地完成的。
战斗在马兰的千千万万英雄中,有一位上海籍的军人,他是程开甲院士身边的参谋,名字叫周茂生。
程开甲院士和周茂生
程开甲院士赠书的封面
程开甲院士赠书亲笔
一九六五年,周茂生毕业于上海徐汇中学高中。一九七零年,周茂生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毕业,被挑选到马兰基地工作。基地领导了解到:周茂生从中学开始,一直是优秀学生干部,并且还是学习尖子;是从几百名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于是,把他分配到研究所的科技处,成了程开甲院士的得力助手。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在马兰基地的艰辛历程。
一九七一年,周茂生外出执行任务,乘坐在卡车后面的车厢里。车厢里堆放着沉重的铁制品。由于当时基地条件简陋,缺少绳索,因此铁制品没有捆绑。
为了赶时间,卡车在崎岖不平的挫板路上快速行驶。突然,车轮碾过一个大土包,瞬间,车身更加剧烈抖动起来,车厢里的人被甩得东歪西倒。随着刺耳的碰撞声,金属猛然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砸在周茂生的右脚上。
俗话说十指连心,其实,十个脚趾也是连着心的。不一会,周茂生感到脚趾钻心的痛。但是他一心想着及早完成任务,强忍疼痛,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还和大家一起,把铁件放回原处。
突然,傍边的战友发现:鲜血从周茂生鞋子里渗了出来。战友见状,赶紧大声地叫驾驶员:“停车,停车……”驾驶员听到叫喊声,停了车。当他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掉过车头,向基地部队医院开去。
到了医院,周茂生进了急救室。医生在脱他的鞋子和袜子时,发现袜子里已是血肉模糊,二个脚跳头被砸烂了。袜底和它的脚面处,浸透了鲜血。医生心疼地责怪说:“流了这么多血,要出大危险的。”医生还无奈地告诉周茂生:“伤成这样,二个脚趾只能切除了。”周茂生内心一阵撕裂。他不但担心从此落下了残疾;更加纠结“会不会影响今后执行任务。”
住院期间,周茂生滿脑子都是工作,都是任务。当脚趾创口稍有好转,他就要求返回工作岗,和战友们一起战斗。
在基地的这么多年里,由于他全心致志于工作,从未考虑过失去脚趾的事情。直到转业回上海,才想起申请残疾军人。
周茂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他用实际行动,为我国原子弹的试验,奉献着自已的力量。
他虽然没有赶上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但是,在他服役的十五年里,参加了多达八次核试验的测量工作。
他知道:核爆炸不但产生核辐射、光辐射和冲击波,而且还在试验地区遗留放射性沉降物。虽然核武器的威力只在短期内存在,但沉降物会长期存在,并持续释放核辐射。核辐射在人身上,会引起多种疾病,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但是,每一次核爆炸,周茂生都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带领着战友们,冒着危险,冲进试验场,采集记录各种数据。
有一次,基地进行三百万吨当量的氢弹爆炸,目的是进行效应试验。
爆炸后的第2天,他和战友们穿好防护服,向一个工号出发。(馬兰基地的“工号”,是指沙漠地下的实验室,它由巨型方钢和木方构建。装有装甲门。外面还垒有铅砖墙,用以防辐射,十分的牢固。)这个工号离爆炸中心只有几百米。工号里有许多测量的仪器设备。其中的供电系统是周茂生负责的。
一路上他们看到:大桥桥墎以及飞机、坦克、大炮、汽车等效应物,被全部摧毁,只留存残骸;电线杆,被冲倒烧毁,还在冒青烟;爆心附近地面上的砂石,烧成了玻璃体状。场景令人极其恐怖和振憾。
让周茂生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由土包及钢筋结构做成的工号顶部,居然被氢弹强烈的冲击波掀翻了。工号里一片狼藉。供电装置、仪器设备遭到严重破坏。
周茂生大声地招呼大家:“同志们,想尽办法,用最快的速度,查明设备的损坏程度,作好记录。”说着,第一个冲进工号。在他的鼓励下,战友们个个不顾一切,奋战在工号里,认真地完成了任务。
然后,他们一刻不停地返回到安全区域。这时,大家才发现:防护服里,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周茂生面临的是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
有一次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不幸病倒了。由于医院离工作场所有几百公里远,当他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昏迷不醒,不省人事了。经过医院的搶救,在他恢复意识后,说出的第一句话:“任务完成了没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当他看清,站在病床边,穿白大褂的是陌生面孔,周茂生感觉不好意思起来。
健康状况稍有好转,周茂生对医生说:“大家都在拼命工作,我怎么能在这里休息?”要求即刻返回工作岗位。在他的坚持下,不日,他就和战友们一起,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核爆炸现场。
周茂生看钱桂淑:五官端正,长相清秀,一见倾心。周茂生一身戎装,英俊帅气,钱桂淑很是仰慕。
一九七五年十月,二人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不久,周茂生要返回基地。钱桂淑并不知道,丈夫在部队具体做什么,但她知道丈夫隐姓埋名,是干为国为民的大事。临别时,她深情地对丈夫说:“你安心的去吧!家里就交给我了。”
周茂生和夫人钱桂淑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第二年,当钱桂淑被送到医院,即将临产的时候,疼痛和第一次生孩子的畏惧感,让她想起了周茂生:“要是他能陪在我的身边,一定会给我安慰,给我依靠。”但是,眼前没有这样的可能。她只能坚强的一个人挺下来。
孩子顺利地出生了,是个大胖小子。全家人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切家务都得由钱桂淑来承担。这样的艰难困苦,当过父母的人,都有切身体会。
每当想到妻子一个人,为抚养孩子日夜操劳;每当眼前浮现:年幼的儿子小病小痛,为了送去医院,妻子抱着儿子,背着小包,撑着雨伞,在雨中艰难前行的时候,周茂生十分负疚。因为自己不能在妻子身边,照顾她和儿子。
后来,他为了感谢妻子多年来的付出,写下了流露真情的诗句:《忆往事 看今朝》(见文末),令人感慨。
对父母的负疚,在周茂生的心上同样挥之不去。
一九七六年,周茂生接到妻子来信。信中写道:母亲病重躺在床上,一直念叨你,希望你能回来,陪在她的身边……
看到这里,他仿佛见到了慈祥的母亲,正在向他召唤。对母亲,周茂生是忘不掉的过去,挥不去的思念:“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粮食紧张。母亲总是把米饭,多分给我们弟兄俩,自己却用‘光荣菜’、豆付渣填肚子。她还故意说:‘我饭吃过了,你们吃吧!我喜欢吃豆腐渣,豆腐渣香。’
小时候,快过年了,为了让兄弟俩有新衣穿,母亲白天干活,晚上为我们缝衣服,熬夜熬得眼圈都黑了。年初一一早,当我们开开心心穿上新衣的时候,母亲慈祥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那个时候,很少见她穿新衣服。
现在,母亲病重,不能在床前尽孝,连见一面都做不到,心里实在伤感。”他想着想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但是,当周茂生静下心来,想:“我这是舍小家,为大家。是为了国家的安危。自古忠孝难二全,只能愧对母亲了。”
不久,母亲逝世了,领导知道后,批准他去奔丧。当他回到上海,见到母亲遗容的时候,内心感到无尽的哀伤。
然而,又一件令人痛人的事情发生了:一九八一年,父亲病重。周茂生还是没有及时回上海。亲戚、邻居不了解情况,议论纷纷,甚至指责他:“双亲病重,都不回来尽孝,是个不孝之子!”
父母病重,周茂生都不能在床前尽孝,除了遗憾终生,还要忍受别人的误解。其实,在周茂生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就这样,周茂生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隐姓埋名的人,干惊天动地的事,与戈壁滩和黄沙为伴,冒着生命危险,在马兰基地,从事核武器的爆炸试验,长达十五年之久。他把自己的青春,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祖国的核盾牌事业。周茂生是一个马兰基地的上海籍参谋,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
周茂生
周茂生虽然早就退休了,但他仍积极参加志愿者,长期活跃在社区中。为此他受到了市、区、街道的多次表彰,还被徐汇区评为“最美退役军人”。
现在,他已近耋耄之年,还担任着马兰核试基地上海马兰战友会会长、上海市徐汇中学校友委员会付会长等职务,继续为社会发热发光。
周茂生、作者、王小龙等参加徐汇中学174周年校庆
附:周茂生写的诗歌
《忆往事 看今朝》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咱俩婚姻走过了四十年。
我们相遇,牵手眷恋;
我们相爱,结成良缘;
我们相依,共渡青春;
我们相扶,知冷知热。
忆往事,
兩地分居曾十年。
汽笛一声,车站分手,
天涯孤旅,肝肠寸断。
娇女独居闹市,
遥听荒漠春雷阵阵;
大兵身处戈壁,
仰望海边彩灯闪闪。
看今朝,
两鬓虽秋,
身体尚健,
儿孙满堂,
合家团圆,
快快乐乐,
颐享天年。
胡道轨:四0后,徐汇中学高中六五届毕业,六六年进厂,曾带领小组获《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八四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毕业回厂担任领导工作。是上海企业管理协会会员。
从小酷爱写作,近年活跃在多个自谋体平台上,著有散文集《那个年代 那些事》。
胡道轨先生热文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