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儿子阅读理解满篇叉叉, 读书2年后语文终于开窍了...

企业   2024-11-21 20:31   上海  

分享人:花友@叨叨妈
娃年龄:男孩,13岁
做法:三年级下开始抓阅读理解,开始“语文超前学”,做亲子精读等
成果:孩子不再惧怕语文考试,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信心
资源:文学名著、其他文学类书籍、阅读理解自学教材等

小学三年级后,阅读理解作为语文应试新题型,挑战着每一位家长和孩子的神经。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理解的难度随年级而增加,家长的焦虑感也之增加!


于是网上的求助阅读理解怎么搞的帖子特别多。阅读理解到底该怎么搞?该从几年级搞?


各类社交媒体上,教阅读理解的帖子真的不少,主要内容是教阅读理解公式,我之前文章里讲过阅读理解分成两大内容:一是公式,可以理解为游戏规则,这是阅读理解里最为简单的一块内容,可以理解性记忆,也可以死记硬背,总之一句话,这是死的知识,最容易掌握。


二是文章的拆解能力、理解能力、提取关键信息能力、理解人情世故的能力,而能力必然是要通过日复一日的培养而获得,绝对不是拿出点时间背背而已的公式。


本文由@叨叨妈发布于小花生App(花友阅读打卡和经验交流园地)


1
三年级下娃阅读理解满篇叉叉
让我心有余悸


在我上学的时候,英语是我的噩梦,所以我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启蒙,娃在5岁前基本上都是原版阅读,中文仅靠我给他读点书。

入学前的暑假,我开始用低幼阶段的绘本教娃认字。娃天生对文字敏感,小学第一天,老师让娃测试书背面的认字表,他只错了1-2个。

认字多为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娃似乎对中文阅读不太感冒,每次到阅读时间他都是优先拿着原版来读,不过此时我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年级的时候,语文开始出现阅读理解和看书写话题型。某次单元测试,娃阅读理解分被扣完,我这才发现忽略中文阅读是多么的可怕。

从那时起,一方面我会刻意要求娃先读中文,原版阅读则随缘;另一方面,赶紧求教语文老师,老师不赞成太早就使用阅读理解刷题,反而安慰我不用着急。可是眼见娃每次考语文就紧张到无以复加,想起英语成为我噩梦的岁月,那种挫折感我和娃都感同身受。

三年级下学期的期末模拟考,娃拿着语文全班倒数第一的试卷哭着回家,我一看,语基一分没扣,阅读理解满篇叉叉。第二天就是期末考,我先安慰了孩子一番,然后和他讲了阅读理解第二天的应试策略。

虽然第二天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是对娃这种不定期语文踩坑的不稳定,我仍心有余悸。

从三年级上开始,我通过自己看书,看视频,请教老师多种方式开始学习阅读理解应试策略,四年级上的时候也把娃送到机构上过一期课,但课程安排不适合我们这种只想搞阅读理解的孩子,我们最后还是决定自己来。

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坚定不移的搞了两年,通过自主学习,我们也逐渐收获了不少的心得体会。

花友分享孩子的阅读理解作业


2
三年级后课本变难
阅读理解要求也更高了


阅读理解能力如何搭建?我们先回到课本看看:


三年级的时候,课本现代文部分主要是童话,孩子相对好理解,毕竟大部分孩子都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电视帮我们训练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孩子四年级的时候,课本现代文部分开始出现“成年人文章”。


以四年级下册《挑山工》为例,课文前面的有这样一段导读:默读课文,说说挑山工是怎么样登山的。作者说:"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找出这几句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中包含怎么样的哲理?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冯骥才。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对话,让未成年人来理解。家长们可以细品一下。


到了五年级上册,梁晓生的《慈母情深》更是增加了理解难度,如果说《挑山工》难,而慈母情深则更难,孩子们缺乏类似的体验,想要体会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则是难上加难。而这类文章则是阅读理解考察重点,考察早的学校四年级会在考卷中出现此类文章,考频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中考。

《慈母情深》课文

3
面对高要求
我们用阅读来超前学


我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语文超前学”。


超前学广泛运用于理科,小学阶段超前学数学超前学物理,其实语文也需要超前学,超前学习如何去理解成人情感。


不过我要强调的是,超前学不等于超前练习,而更在于家长陪娃坚持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植入理解能力。


1、首先建立阅读习惯


如果孩子阅读兴趣广泛,家长应该给予支持。我家娃小时候喜欢科普不爱文学,我意识到可能是我选的书娃没有兴趣,小花生上有个书籍推荐频道,我常去浏览看看有什么适合娃的好书、同龄娃都在读啥,果然再搬回来的书娃明显就要接受多了。


但为了重点训练阅读理解能力,还应该鼓励孩子多看文学类书籍。


我们曾经进行过“童年成长”主题阅读。我选择了《山居岁月》《城南旧事》《养家之人》《将军胡同》《童年》五本书,每本书的主人公都在童年时期经历了让他们难忘的岁月。


花友“童年成长”主题阅读书单


我尝试和娃讨论每本书的主人公在品质上有什么特别相似的地方,比如《养家之人》里帕瓦娜和《童年》里高尔基,我们讨论《城南旧事》和《将军胡同》发生背景有什么相似之处?在讨论中我和娃互相发现我们没有观察到的盲区。


可能有朋友会要读哪些书,书单我不指定篇目,只提供方法:尽量多买些散文集,作家可以是汪曾祺、梁衡、季羡林、丰子恺、老舍等,这也是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家长先多买点散文书,自己先读,然后把相同情感的文章进行归类,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即结构化思维学习能力。


2、阅读积累要足够多


我无法定性要多少篇,但我建议文学类的阅读材料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我借助英语的概念来进行讲解。这些年非常流行自然拼读法,就是从大量单词发音规律整合提炼而来。阅读理解也同样,如果阅读了大量的文章,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自然就能"悟"到许多。


3、阅读的情感要向成年人出发


这也许是一种巨大的无奈,让没有这样子经历的孩子非要去理解,但这就是应试的现实。


当然也可以借助一些视频工具来让孩子加深理解,比如我在五下的时候带着叨哥看过一遍《觉醒年代》,然后再碰到类似的文章时他的理解明显就提升了许多。


4、亲子精读


每一篇文章通过勾画能读出情感的句子,关键词,切忌天马行空,毕竟我们想建立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应试能力,而不是批判性思维,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阅读理科答题的得分点其实都在文章当中,其实家长带娃读的过程就是抓关键句抓关键词的训练而已,所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花友分享曾经亲子精读的文章


我讲的更多是亲子阅读操作模式,如果家长更希望借助报班的方式来解决也不是不可以,但我仍然认为能力的建构应该是放在家庭内解决。


以我们寒假读《三国演义》的精读计划为例:


第一步,读《三国演义》,我和他每次共读一章,彼此在书籍中批注,然后交流批注此处原因;


花友分享《三国演义》亲子精读,在书中批注


第二步,碎片时间听平哥《三国群英传》,平哥三国群英传刚好是按照人物来讲诉的,通过事件和书本中人物描写解读人物的性格(其实这也是阅读理解分析人物性格的解题步骤),我和娃读书的时候也会讨论平哥的分析是否合理,后来我们还听了易中天品三国,娃说易中天更有深度,也爱上了易中天的普通话。


第三步,买了本《骑象笔记》用上面的思维导图来做阅读笔记,鉴于上学期间时间不够,打算假期来画画思维导图。其实这么一套下来,倘若能够坚持下去,娃的理解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娃自己也会主动动手画思维导图,尤其是三国演义里人物众多,娃自制了阵营图,他说这样子人物关系才能弄清楚。


花友分享孩子做的《三国演义》阵营人物图


5、用阅读理解教材


阅读理解力通过精读建立是件厚积薄发的事情,如果期待迅速追上大部队,走好应试这条路,提高阅读理解最快的办法,肯定是找一本可以自学的阅读理解书。

在走过不少弯路后,我终于发现了这本《三读法》,现在每周我带着娃学一篇名师教你学,学习她解题思路和答题套路,现在我们还剩余4课没有学完。学完后我们更多实践尝试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自学教材《三读法》


总的来说,如果家长着急只是想提高娃的应试阅读理解力,那就拿着应试书好好学,多做题;如果更着眼于娃长久语文学习道路,那就日复一日阅读积累,在正确的方法(只求量不求质不算正确的方法)实践下会等到静待花开的那一刻。


点击“阅读原文”,和作者交流...


-- The End --
获得更多好经验
扫码加入小花生教育微信群👇


开启亲子阅读记录
每月为孩子获得免费阅读报告
扫码下载小花生App👇

小花生网
分享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探索高效家庭教育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