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复活节刚好落在三月的最后一天。 朋友问要不要一起去吃个豆浆油条, 我说打算去教会参加复活节礼拜。 她问, "去洋人的?", 我答, " 洋人的, 我家附近, Hobson 上"。 话音未落已经觉得这对话特别彰显没文化哈, 还 "洋人"呢, 这是清末还是民国, "洋务运动"要来一波吗?
不过, 日常言语措辞的含糊确也体现了一种日常意识上的含糊, 比如, 对身份的认同。 我平时说的 " 林中散步遇到一对美国朋友", 就指的是白人朋友, 其实与国籍无关。 政治正确不正确, 也懒得理了, 哪能活得那么uptight严肃认真呢?
周日前去参加复活节礼拜的教堂如剧院一般庞大楼上楼下灯光音响, 氛围轻松随意, 开场带些现代摇滚风格,牧师声音洪亮, 布道中穿插自我调侃引得众人发笑。 复活节布道的主题自然是耶稣的复活以及信徒对更美好之永生的期盼。 布道开始之前, 瞄一眼手机推送的一些新闻, 国家地理杂志专题讨论英国太子妃的医治, 过度运动及消化紊乱,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此病 ,吃水果建议要吃皮, 喝水也要喝对方式等等。 不能不说这随便一瞄, 也让焦虑泛起。 就算有泼天富贵的皇室贵胄不也要面对人生无常, 生老病死.......
什么是绝对正确的, 什么是可以避免的, 什么是可以拯救的? 祈祷吧。 有时我会跟老朋友说: 平日里林中散步是锻炼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吧。
复活节布道牧师也在讲他于林中散步获得的启示, 枯木逢春迸发出新叶, 而倒下的长满青苔的朽木被加工成了一根光鲜威武的棒球棒。
说到棒球, 想起二月底一个晴朗又寒冷的周末, 驱车前往芝加哥城和波士顿来的海南同乡朋友一聚。妥妥美女理工科学霸的她, 对芝加哥一游的愿望清单是全部参照她多年前看的一部老片,<Ferris Buller's Day Off> , 剧情讲的是一个少年逃学来到芝加哥逍遥一日游, 打卡芝加哥各种经典地标, 其中就有芝加哥棒球队 Cubs的主场 棒球馆。 待陪女友到了棒球馆 Wrigley Field 外头,想就近找个地方喝喝咖啡歇歇脚, 进去一看全是年轻人,喝酒喧哗, 也像是一场不约而同的兴高采烈的逃课。
凑不了年轻的热闹, 走出来站在凛凛寒风中, 一边四周张望, 一边聊聊天。 女友美丽大方开朗, 妥妥的是有故事的女同学。 去年一年里更是经历亲人的病逝以及挚友的猝然离世。她能一次次飞跃太平洋, 却跨不过生死, 唯有放下和缅怀。 对于她父亲的离世, 她感叹, " 爸爸一生教书育人, 桃李满天下! 他和妈妈的爱情感人至深, 影响我也我也追求他俩一样的幸福! 愿爸爸和妈妈重聚安息。 " 对于曾经一度的爱人和后来的挚友, 她感谢, " 没有相遇, 我们的生命都会平淡很多, 感谢----那些年, 亿万人群中相遇的缘分。"
女友提到的这部关于少年逃课到芝加哥的老片, 我没有看过。 "好像他逃课玩得很开心哈",同样年过半百的她这样说, 带着股天真无邪。 我打趣她这个一直的学霸是否也想体验一回逃课? 在她明朗的笑颜里我依稀能看到一幕幕的她,学业有成, 漂洋过海, 努力工作, 认真恋爱, 抚养儿子, 为人女儿为人长姐........远不是一帆风顺, 也没有完全的顺理成章, 但到了眼下仍然笑颜明朗, 津津乐道一部少年逃学的电影, 便是积极的人生。
说回逃课, 很多年前, 我好像曾经在朋友圈里叨叨: 最喜欢在周日上午开车出门闲逛, 路上车少,格外清静,别有一份悠哉, 经过一座座教堂, 看到停车场停满了车, 骤然觉得自己像一个逃课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