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改进故事:度量与需求重塑如何实现86%缺陷削减与22%周期缩短?

文摘   2024-10-22 08:07   美国  

和大家分享一个Intel的经典案例,它展示了痛点驱动的过程改进应如何实施,尤其是度量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我经常在软件度量课程中引用这个例子,也希望能为从事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的同学,以及推动CMMI改进的组织带来一些启发。

改进的触发点

Intel推出了一款重要的全新软件产品(一代产品),但其质量问题突出,修复缺陷耗时过长,导致功能交付也受到影响,客户对这种状况十分不满。由于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收入,Intel要求在后续版本中进行整改,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识别的问题

通过对软件缺陷的深入分析,团队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需求开发和管理上。在开发一代产品时,需求是分散管理的,没有统一的格式和标准。有的需求用电子表格管理,有的通过邮件或在线工具,形式多样且颗粒度不一,缺乏统一规范。此外,项目后期缺乏必要的需求基线变更控制,导致很难准确掌握当前的需求状态。需求评审同样缺乏结构性,随机且随意,给后续的实现和测试带来了诸多困难。

确认的改进点

-需求专家参与:为二代产品安排了一位需求领域专家,负责协助需求的收集、分析、编写、评审和管理工作。

-引入需求管理工具:采用统一的需求管理工具(RMT),实现需求的集中管理,工具支持需求驱动开发及版本控制。

-需求缺陷度量分析:引入需求缺陷度量和预防分析机制。

-三级需求评审机制:首先由需求领域专家进行初步评审,提出改进建议;然后由相关技术人员针对完整性、正确性、可实现性等方面进行技术评审;最后提交给职能团队,收集反馈。

-评审检查单:根据产品特点,制定包含十个属性的评审检查单,完整性、正确性、精准性、可行性、必要性、优先性、二义性、确认性、一致性、追溯性;为二义性和非功能需求设置了单独的检查单。违反检查单的任何一项会被视为需求缺陷。

-能力提升:通过课堂培训、实战指导、一对一反馈等方式,帮助相关人员提升需求分析和管理能力。

二代产品比一代产品功能更复杂,覆盖的平台更多。除了需求过程的变化外,二代产品开发过程和一代没有什么其他大的变化。

度量改进效果的指标

团队设置了五个关键指标评估改进效果

1.泄露软件缺陷

2.需求变更率

3.功能交付率

4.缺陷关闭率

5.项目交付周期

此外,团队还使用需求缺陷率(每页需求缺陷数)来衡量改进后的需求质量。

实际改进效果数据

客户看到了下列变化:

-软件泄露缺陷:致命缺陷减少了86%,高等级缺陷减少了50%

-需求变更率:从Beta版本到正式版本,需求变更率降低了47%

-功能交付率:从Alpha到正式版,功能交付率提升了2.33倍。

-缺陷关闭率:从69%提升至87%

-项目交付周期:从564天缩短至441天,缩短了22%

我们学到了什么?

Intel的实践清楚表明,在巨大进度压力下,需求文档的规范性、颗粒度、评审和受控投入仍是必须坚持的活动。我们看到了需求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产品质量与效能。在管理复杂软件项目时,需求开发和管理过程属于不能走捷径的红线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了如何通过度量推动痛点驱动的改进,并享受到改进带来的质量红利。虽然案例未直接提到CMMI,但其中充满了CMMI理念的实践影子,可以让我们看到CMMI可以带来的价值。


推荐阅读

1. CMMI也可以这么做

2. 老生常谈还是想谈的需求问题

3. 改变软件需求思维

三尺讲桌就在这小小二维码,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老丛讲桌
这是一个小小学习园地,老丛会介绍一些有趣的计算机相关故事(如人物,历史,事件等),也会分享一些专业知识和个人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