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火胜|父亲是犁 母亲是耙

文摘   文化   2024-08-27 09:50   广东  


父亲是犁 母亲是耙


去年把祖辈留下的旧瓦房重新修葺时,发现天井里还有一把很完整的耙,是父亲生前一直用的。我用砂纸把耙齿上的铁锈全部打磨开,用清漆重新涂刷一遍,却发现,无论我如何打磨和修补,终究物是人非了。父亲走了十年,整十年。
犁耙是两种不同的工具。犁是开土用的,犁头由铁片铸成,再旧式一点的犁是纯由木头制成,犁头尖且锋利;耙也是翻地的农具,由耙齿、横梁、直梁和木质扶手组成。犁耙是耕地整地的主要工具,先用犁打开坚实的土壤,再用耙把地弄平整。

  父亲宛如一把犁,总把硬邦邦的土地犁开;母亲就像一把耙,慢慢地把犁开的泥土打平。



  刚参加工作的1998年底,单位离家里大约30公里,那时家里十分困难,为解决上下班的来回,父亲四处向人借钱,帮我买了辆两轮摩托车,那时其实回家也不多,多数住单身宿舍,如工作生活上遇上什么麻烦事或堵心事,我立马骑上那辆摩托,匆匆地跑回家里找父亲商量。他一边抽着烟筒,一边帮我出谋划策,总嘱咐我遇事要学会沉住气。家里的事,他总是张罗得周全稳妥,还有很多叔伯乡邻的事,能帮尽帮。

  村里的叔公曾调侃我说:“无论村里谁办喜酒,叫到你的话,你无论多忙,都尽量要回,如若真回不了,你也要打电话和主人家说清楚。”以前,觉得叔公和我说这些,是逗笑,现在慢慢体会,是道理。

  父母亲不舒服,最习惯的就是那句:你骑车搭我出墟去看一下吧。其实就是去镇上的小诊所,给老医生抓一剂中草药或开些消炎药,简单直接,回来慢慢熬。这些话,听了也是五味杂陈。“交椅轮流坐”,我若日后也开始腿脚不便了,敢不敢跟儿女说呢。

  现在,心中那把无坚不摧的犁不见了,几经周折买回的摩托车也过了年检有效期。当年的烟筒声不再,父亲那从容不迫、时紧时慢,略带点故事的烟筒水碰撞声,也无法再听到。

  父亲早早远去,母亲带着我们几个一起生活,不算完整,也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

  母亲,现也日渐年迈了,慢慢地陪着我们细数岁月。

  前些日子,送母亲去医院看腿脚的老毛病,医生建议做个膝盖修复手术,手术费用不菲,我们兄妹仨商量,还是先缓一下吧。“老毛病”这个词把事情忽悠过去了,也把自己给忽悠过去了,这词可能是心灵上的慰藉的一个平衡点,而内心是恻隐的,我也开始讨厌了“不菲”这个词。

  母亲现每天既要张罗拾掇家里的大小家务,又要管娃的接送,宛若一把任劳任怨无微不至的耙,除了耙平土地外,也时常为我们送上心灵鸡汤,谆谆教导,使我们不轻易犯错。单靠一瓶清漆,又怎足弥补心中的愧疚?

  闭上眼睛,父亲迎着朝阳执鞭把犁的矫健身影浮现脑海;睁开眼睛,母亲年近80,还在为子为孙日夜操劳,摸爬滚打。母亲手上的茧在裂开后只能靠止血贴绷住,脚步日益蹒跚笨拙只能靠一些止痛药膏或活络油缓解不适,却始终忍痛不语。想到我的父亲母亲,我纵然面对生活上的再多苦再多难,不敢也不会再吱声了。

  父亲犹如一把犁,母亲宛若一把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偎。无论遭遇何种风雨和艰难险阻,父母如犁耙一般,为我们清除前行道路上的障碍、困难以及杂念,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平添我们前行的底气和勇气。



作者简介






江火胜,茂南区金塘人,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偶有作品发表于《羊城晚报》《茂名日报》《茂名晚报》等报刊。






刊发于2024年8月26日《茂名晚报》07版小东江


图片:郭瑞祥 火胜
编辑:柯少鸥
初审:柯丽云
终审:吴小英




往期回顾:

梁演|阿黄

阿明|也红(长篇小说连载三十)

李瑞明|隐形的“包租公”


日常投稿须知

以下为茂名日报社副刊中心各版面邮箱

1.《文化》 mmrbwh@163.com

2.《荔风》mmrbwy@163.com

3.《小东江》 mmwbeyd@163.com

4.《晚晴》 mmbbbbss@163.com

5.《夕晖》 xihui2013@126.com

6.《悦读》13929709292@163.com

也可在本公众号 快捷投稿


茂名日报社文艺
汇集茂名日报、茂名晚报文艺版面精华,推介特色原创文学和艺术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