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特辑丨梁郁强:我们的房屋梦

文摘   文化   2024-10-04 11:24   广东  


我们的房屋梦



如果说家是我们幸福的港湾,那么房屋便是港湾里坚固的船舶。它为我们抵御暴雨的侵袭,狂风的吹刷,烈日的烘烤,霜雪的浸染;为我们提供着温暖,输送着阴凉;为我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提供着最安全的保障。

  回首近四十年来,我家经历了两次建房和一次买房的变迁,每当和家人谈起,尽管唏嘘不已,但心里满是幸福。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所低矮的瓦屋里,墙是用泥砖砌起来的,屋顶是用木格子和瓦片盖的,据说这是当年为配合修筑高州水库,家人们舍弃了原来的房舍搬迁到新址后而建造的房子。虽说房龄不长,可是从外面看却显得残破不堪,还黑不溜秋的。犹记得每逢台风雨,屋外是大雨,屋内是小雨,我和姐兴奋地拿着各色盘子去接漏雨,而大人们却是愁容满面。长大后,我才懂得他们的担忧。他们应该是担忧风把瓦片吹跑了,或者风把水带到墙上泡软了泥砖而坍塌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家乡,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唤醒了人们的斗志,它吹响了人们向致富之路进军的号角。分田到户了,分岭到户了,胡椒园也按人口切分到户了,人们铆足了劲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粮食实现了自给,胡椒给乡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万元户”出现了。手中有了余钱,心中便有了各种想法,修建房子便是排在第一位的。我清晰地记得,1986年春节,我家把建新房子提上了议事日程。开春时,便着手准备材料,房梁、红砖、泥砖、瓦片等陆续被运回到我家的晒场;立秋后,搭起了临时居住的帐篷,那住了三十年的房子终于被拆了,在原址上,我们建起了一座红砖青瓦白墙带有天井的房子。

  房子虽然还是瓦房,但是比原来的强多了。它变得高大了,坚固了,亮堂了。那个时候,家人甭提多高兴了。在入伙的宴席上,五叔公说:“安居乐业,努力耕耘,将来的日子会更红火的,说不定哪天我们就可以住上楼房了呢。”“除了墟镇上公家有几幢楼房,乡村还没有谁家有楼房的,不知道要等到何年月哦!”唐家二伯搭腔道。“放心啦,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

  后来,乡民们在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果树种植,栽种经济作物。我家也先后在山岭上种了橡胶树、荔枝树,在一部分田里种了香蕉,在一些丘陵地里新种了胡椒……日子慢慢地有了起色。自读初中起,我便外出求学,越走越远,花销越来越大。2000年春,村里的第一座楼房竣工,高大气派,外墙的瓷砖和窗上的玻璃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那年寒假,奶奶说:“我家的楼房可要等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才有办法了。”我知道那时爸妈为了供我读书已是竭尽全力,只能够安慰奶奶,“等他们住旧些,我们再建造哈,一定会比他们的漂亮。”

  2006年中秋节,在茂名工作的五伯父回家探亲,那时候我的奶奶已经八十来岁了,大家便商量着在家建楼房的事宜,希望能够了却垂暮之年的奶奶多年以来的一桩心愿。报批,动工,兴建,装修。马不停蹄,终于在2007年七一前夕,我们搬进了楼房。那天,奶奶笑着笑着便老泪盈眶。大家都知道,那是幸福的泪水。



  那几年,家乡的老房子基本上被楼房取代了,就连“五保户”也拥有了一间砖石钢筋结构的房子,那是在上级的关怀下兴建的。他们笑逐颜开,沧桑的老脸也活泼起来,逢人便说:“再也不怕吹风落水了,想不到有生之年也可以住上楼房!”

  后来啊,外出务工的乡民,很多人在城里买了房子安了家。我和妻子也不能够免俗,心想:孩子逐渐长大了,如果以后能够考取城里的学校,我们在城里安个小家,也方便照顾他们。2016年夏天,我们历尽艰辛终于觅得一套房子。房子不大,但房产证上写的是我夫妻俩的名字。

  回首这些往事,我由衷感激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大力发展经济,如果没有综合国力的提升,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我们真的难以安“居”乐业。



作者简介






梁郁强,广东高州人,文学爱好者,茂名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南方日报》《茂名日报》《茂名晚报》《茂名教育》《高州文艺》《高州教育》。





刊发于2024年10月4日《茂名日报》03版荔风


图片:宁钰燕 梁郁强
编辑:柯少鸥
初审:柯丽云
终审:吴小英




往期回顾:

国庆节特辑丨杨端雄:祖国,我们与您同在

国庆节特辑丨梁少波:见证水东城的变迁

曾令丰|金秋夕阳下的橘城


日常投稿须知

以下为茂名日报社副刊中心各版面邮箱

1.《文化》 mmrbwh@163.com

2.《荔风》mmrbwy@163.com

3.《小东江》 mmwbeyd@163.com

4.《晚晴》 mmbbbbss@163.com

5.《夕晖》 xihui2013@126.com

6.《悦读》13929709292@163.com

也可在本公众号 快捷投稿


茂名日报社文艺
汇集茂名日报、茂名晚报文艺版面精华,推介特色原创文学和艺术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