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又降了!货币政策体系或迎全面改革
文摘
财经
2024-07-30 11:55
北京
2024年7月22日,央行公布最新一期LPR,1年期为3.35%,5年期为3.85%,相比上月均下调了10个BP,为今年2月以来首次下调。此外,央行当天还发布了一系列重大货币政策调整措施,将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并把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下降10BP调整至1.70%。在我国二季度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工业生产、投资等都出现走弱迹象的背景下,央行通过本次降息及利率机制的全面调整,市场经济层面可以起到降低市场利率、引导房贷利率下行、降低购房成本、降低融资成本、激发信贷需求、传递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信号、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效果,施政方向方面也表明了央行对于价格调控的重视程度高于数量调控的整体态度。LPR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LPR的发展历史、机制及未来展望,并结合AMC视角进行分析。在2013年以前,我国的贷款利率有着较为严格的管制,金融机构通过参考央行设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加上一定的浮动确定贷款利率,且当时严格限制这一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时的货币政策体系中,央行主要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手段调控货币政策,市场利率主要由央行设定的基准利率所决定,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然而这一机制背后隐藏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投资决策扭曲、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等缺点。这主要是由于非市场化的利率无法准确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使得资金无法通过价格信号流向最需要、利用效率最高的领域,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此外,央行对于利率的手动调节可能慢于市场变化,货币政策出现时滞,无法达到理想的调整效果,非市场化的利率还有可能掩盖信贷风险,促进存贷利差增加,导致市场资金供需失衡等。在全球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利率调控机制缺乏灵活性、较为僵化的背景下,我国央行于2013年7月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限制,并推出了LPR(Loan Prime Rate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机制。LPR机制2013年初次推出时采用的是每日报价机制,囊括了9家大银行每个工作日的本行对于贷款基础利率的报价后,去掉最高、最低值,将剩余报价根据各行贷款余额比重的加权平均值得出平均利率对外发布。此时的LPR主要目的是作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参考基准,即可以理解为政府出面通过官方渠道统计了市场上最大的9家银行的利率情况,供整个金融市场用作参考,确定自身客户的利率水平。刚推出的LPR机制一方面作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加市场化的利率参考,有助于信贷产品的设计及贷款的发放,另一方面结合对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限制的全面放开,鼓励了银行间在贷款市场上进行市场化竞争,推动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于贷款利率的直接反应,从而提升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能力。然而,尽管设想中LPR有着上述好处,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充分实现其推进利率机制市场化的功能。这主要是以下原因所导致的:在LPR推出初期,尽管九家大银行的利率都是自主报价,但是银行在确定报价时通常会参考央行设定的贷款基准利率,LPR与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银行的报价围绕贷款基准利率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有两个后果:一是银行在实操中存在一定的定价惯性,并不会完全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利率;二是银行的利率报价还存在一定的隐形下限,大家都比较默契地确保贷款利率不会低于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这两种情况都体现出当时的LPR机制对于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较为有限,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2019年对于LPR机制的改革便是旨在解决相关问题。1. 对于银行报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银行在报价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加点的形式给出报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并且明确表明了各银行间不得协同设置任何形式的利率隐形下限,增加了对于银行报价的质量考核机制,将其纳入银行评估标准。2. 报价行数量也有所增加,在原先的9家全国性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扩大至18家银行,增强了LPR报价的代表性。3. 报价频率调整为每月一次,不再按工作日定时发布,而是每月20日(逢假期顺延)公布一次,使得报价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也相对更容易预测。4. 加入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要求,要求银行和还有存续贷款的用户进行协商,提供将剩余的贷款的合同约定利率转换为LPR加点的形式(即以LPR为基准,此后贷款利率变化方向和幅度与LPR相同),提高LPR报价对市场的影响力。5. 扩展期限品种,增加了5年期报价,使得LPR有1年和5年两个品种,对于不同期限的贷款都能提供较好的定价参考。LPR改革后,形成了新的报价机制,最主要的变化便在于通过更强的监管措施和报价形式的改变,使得LPR减少了对于贷款基准利率的依赖,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报价行的扩容和期限品种的扩展也从不同的角度更加灵活充分地反映整体市场的利率水平。而由于MLF作为中期基础货币的政策工具,它代表了银行体系从央行获取中期货币的边际资金成本,因此将LPR报价和MLF挂钩也能更好地反映银行乃至整个市场的资金成本。改革还将市场中的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浮动利率贷款等多项利率均与其挂钩,使得LPR的变化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得到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央行对于利率没有任何影响力,利率完全由市场进行决定,而是央行可以通过更加市场化的工具和机制对于利率进行调节,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尽管全球金融市场的灵活性、一体化程度在近年来有着显著的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十分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将利率的决定摆脱央行的影响。央行需要通过利率的逆周期调节影响经济活动的水平,包括但不限于在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增长放缓时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引导资金流向特定行业、引导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等等,从而实现宏观层面维持经济稳定发展。因此,2019年的LPR改革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通过MLF加点的报价形式,既能通过加点的多少反映银行的资金状况、风险溢价和市场资金成本,又通过将LPR与MLF利率挂钩的形式使得央行能够通过调整MLF直接对于LPR产生影响,在允许银行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定价空间的基础上增强了货币政策的传到能力,使得央行能够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影响利率,在保持资金能够通过价格信号流动的基础上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
本次LPR的降低是自今年2月后的首次调降。我国5月17日推出了一系列房地产促进措施,各地区均降低了房贷利率、放松了限购要求等。国家统计局于7月15日发布了2024上半年经济数据,我国二季度实际、名义GDP增速分别从一季度的5.3%/4.3%回落至4.7%/4%,消费、投资等方面增速不及预期,经济回升动能出现走弱趋势。7月15日-18日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又强调了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LPR的调降最主要的目标便在于支持实体经济,增强市场信心,响应房地产限购政策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减轻购房者还款压力。
宏观来看,自2024年6月加拿大、欧洲央行降息以来,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都迎来降息周期,美联储随着美国6月通胀超预期放缓,非农就业数据降温等指标推出后也释放了强烈的降息预期,市场普遍预测将于本年9月迎来自2022年无限量化宽松后的首次降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均呈现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美利差预期收窄,人民币压力下降,我国相应也有了更充分的降息空间,可以预期年内存在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改革的文件中,LPR并非明确要求与MLF完全挂钩,而是主要通过MLF起到参考作用。本月MLF利率并没有发生改变,而22日央行将公开市场七天逆回购利率从原先的1.8%降至1.7%,自2023年8月以来首次调整,LPR也随之做出反应,与七天逆回购利率同幅度同方向进行调整。此外,央行于7月24日早盘投放2000亿元1年期MLF,中标利率下调20BP,这一操作时点一改2020年以来每月月中投放MLF以引导20日LPR报价的惯例,而是将MLF投放改在7月22日LPR公布后(7月20日是公共假期因此顺延),进一步展现了LPR与MLF的脱钩趋势。结合央行行长潘功胜于今年6月在陆家嘴论坛中提到“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经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可以看出央行将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明确为央行主要政策利率,加强对于短期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视的倾向,LPR也有可能再次迎来改革,转换锚定利率。站在AMC公司的角度,本次LPR的调降和未来的降息预期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1. 降低资金成本:最为直接的变化就在于降低AMC的融资成本。随着LPR的下降,贷款利率随之下降,AMC在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融资成本会得到降低,这也有助于提升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盈利能力。2. 提高资产价值:降息使得市场资金更加充裕,有助于不良资产的提价出售,这对于持有较多待出售资产(尤其是债权类资产)的AMC更为有利,不仅资产价值得到提升,资金面的充裕也能够改善债务方的偿债能力,提振市场信心,AMC在资产处置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回报。3. 部分行业迎来利好:部分AMC的存量资产与房地产、基建行业关联度较高,本次降息可以降低财务成本、促进市场需求,对于相关行业有着较大的利好,涉及相关业务的AMC也能够从中受益。4. 风险管理难度提高: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降息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债务可持续性风险、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市场波动等,市场会对于未来的利率变化产生不同的预期,这需要AMC提高风险管理重视程度,警惕和管理可能出现的风险。
LPR的推出与改革是我国利率机制走向市场化的关键一步,它提高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增强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使得央行能够通过调整利率政策并以市场化的手段影响贷款市场,达成宏观调控的目的。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框架的完善,LPR正迎来新一轮改革,以进一步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货币政策走向宽松的大趋势较为显著,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将迎来缓慢且持续的降息周期。从政策架构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整体框架正处于2019年来的最大变局中,近两年在外部加息周期、内部疫情冲击、经济增速减缓的压力下,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充分考虑维持汇率稳定、防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稳定银行存贷息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随着2024年上半年来期限利差收窄、长端利率不断探底、长期国债收益率突破2.5%的“合理区间下限”,货币政策的制定还需要充分考虑长端利率控制和收益率曲线形态维护的问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必要随着调控目标的增多、调控难度的增加而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变局中,AMC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需要全面分析货币政策的潜在变化,对于可能的调整保持敏感,将其加入投资决策的考量和风险管理中,以实现稳健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