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ed Energy 最新原创论文】余热回收技术对陆用交通氢能动力系统的性能提升价值研究

学术   2024-10-25 18:32   四川  

原文信息:

Contribution of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to hydrogen power technology for land transportation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6261924017823

Highlights

• 对耦合余热回收后的氢内燃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综合性能进行了重新评估

 提出了一种新的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协同优化设计方法以突破传统内燃机热效率

回收后的氢内燃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综合性能进行了重新评估

 氢内燃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耦合余热回收后系统效率分别可达63.7%、69.2%和78%。

 氢内燃机耦合余热回收可具有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耦合余热回收更高的机械效率

Research gap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作为陆地交通运输动力系统中主要的氢能利用技术均会产生大量余热,因此为提高其热效率,余热回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三种技术常常会被做各方面比较,但是并没有将余热回收作为各种动力系统的一部分。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对耦合余热回收后的这三种技术进行了重新比较评估。


摘要

氢能是未来能源供应中最重要的候选者之一。目前,氢内燃机(HICEs)、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是陆地交通运输中主要的氢能利用技术。由于这三种技术都会产生大量的余热,所以余热回收技术(WHR)在提高热效率方面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因此,有必要将这三种技术与WHR耦合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进行重新评价。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这三种技术的比较评价往往不包含余热回收。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对WHR如何帮助当前和未来的HICE、PEMFC和SOFC提高系统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对三种技术与WHR相结合的联合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了重新评价。结果表明,所提出的HICE-WHR系统协同优化设计方法可获得高达63.7%的联合系统机械效率。PEMFC-WHR和SOFC-燃气轮机-WHR的联合系统最大电效率分别可达69.2%和78%。但考虑到最终对机械能的需求,HICE-WHR联合系统的最大机械效率可能略高于PEMFC-WHR联合系统。在成本和功率密度方面,PEMFC-WHR组合系统在未来可能具有最大的优势,其次是HICE-WHR联合系统。这些结论与仅对三种技术本身进行比较的研究结论有部分相悖,为这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Abstract

Hydroge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ndidates for future energy supply systems. Currently,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PEMFCs),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s) and 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HICEs) are the major hydrogen energy utilization technologies for land transportation. All the three technologies produce large amounts of waste heat. As a result, waste heat recovery (WHR)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dispensable for improving thermal efficiency.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re-evaluate these three technologies after combining with WHR as a whole system. However, in former researches they are only compared without WHR. To fill the research gap, in this study how the WHR systems help improve the thermal efficiency of current and future HICEs, PEMFCs and SOFCs is studied and compared. In addi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hree technologies coupled with WHR systems are re-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new collaborative design method of the HICE–WHR combined system can achieve a maximum efficiency of 63.7%. The maximum electricity efficiencies of the combined system of PEMFC–WHR and SOFC–gas turbine–WHR can achieve 69.2 and 78%, respectively.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end demand for mechanical energy, the maximum mechanical efficiency of the HICE–WHR combined system may b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EMFC–WHR combined system. In terms of the cost and power density, the PEMFC–WHR combined system may have the most advantages among the three in the future, followed by the HICE–WHR combined system. These conclusions are opposite to the comparison of only the three technologies themselves, which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echnologies.


Keywords

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solid oxide fuel cell

waste heat recovery

thermal efficiency

Graphics

图1 图形摘要


图2 车载ORC余热回收系统实物图


图3 氢内燃机余热特征对内燃机-余热回收联合系统效率的影响


图4余热回收耦合部分绝热内燃机的联合系统效率


图5 氢内燃机-余热回收联合系统热平衡图


图6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余热回收联合系统热平衡图


图7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联合系统热平衡图

团队介绍

本研究由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通信作者简介:

舒歌群(Shu Gequn),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内燃机设计和内燃机余热能转化和利用的研究工作。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了973项目“高效、节能、低碳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基础研究”(2010),主持承担了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提高中载及重载卡车能效关键技术中美联合研究”(2017)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2007年获“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作为团队负责人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21)。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副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一作者简介:

王轩,博士,天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动力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仿真控制,包括(1)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2)内燃机余热回收;(3) CO2布雷顿循环仿真与智能控制;(4)电池热管理。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军科委项目等多项国家课题。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专利10余项,入选天津大学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关于Applied Energy

本期小编:彭维珂;审核人:董增澳

《Applied Energy》是世界能源领域著名学术期刊,在全球出版巨头爱思唯尔 (Elsevier) 旗下,1975年创刊,影响因子10.1,CiteScore 21.2,本刊旨在为清洁能源转换技术、能源过程和系统优化、能源效率、智慧能源、环境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减排、能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提供交流分享和合作的平台。开源(Open Access)姊妹新刊《Advances in Applied Energy》影响因子13.0,CiteScore 23.9。全部论文可以免费下载。在《Applied Energy》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致力于发表应用能源领域顶尖科研成果,并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快速权威的学术交流和发表平台,欢迎关注!

公众号团队小编招募长期开放,欢迎发送自我简介(含教育背景、研究方向等内容)至wechat@applied-energy.org

点击“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的内容?

点个“赞”或者“再看”支持下吧!

AEii国际应用能源
发布应用能源领域资讯,介绍国际应用能源创新研究院工作,推广应用能源优秀项目,增进应用能源领域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