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食养 | 幸福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心灵的富足

文摘   2025-02-08 19:02   北京  



文 | 瑞晰  · 北京

三和食养 - 南山饮食基础班第8期学员


引言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如果你能用食物治愈病人,就把药物留在了化学家的锅里。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点击阅读上篇:人间烟火气,最是暖人心



听到老师讲南山饮食背后的真实原理,我无比欣喜,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一门真正能教会我做一顿有能量的饭的好课,也找到了真正能传授饮食疗愈之道的传承。


如理如法地操作南山饮食一段时间以后,连处理工作任务都变得更流畅了,很多难题迎刃而解。这种连锁反应令我自己都觉得神奇,不过,变化的确就是在意料之外水灵灵地发生了。


就像汤液始祖、商朝丞相伊尹说的那样“治大国如烹小鲜”,对待复杂的工作任务,无非是把工作当成做饭,制心一处,如法操作。



起心动念做一道菜——构思并确认目标;洗菜——捋顺现有资源;削皮、摘菜——拆解任务;切丝切块——细分任务;分配任务——分工合作;按蔬菜部位安排炒菜的先后顺序——按流程推进任务;菜炒熟后合味出锅——任务完结汇报;洁净德——工作复盘。所以厨房即道场这句话不假,能把一顿饭做好,工作也是应该不在话下。




在不断做饭实践的过程中,照着楠楠老师教的方法站在灶台边做菜。朋友们看了,常打趣我像寺院大厨,做饭一入神感觉《中华小当家》上身,如有神助,炒出的菜大家都觉得比以前做的菜好吃,虽然没那么好看,但是回归了食物的本质。


犹记得十年前去寺庙禅修,寺院的大师傅给我盛了一勺简简单单的粘粘乎乎的没有太多卖相的土豆炖豆角,但是吃的时候差点掉了眼泪,也是这样的味道,以前无肉不欢的我觉得,素菜怎么也能做的这么好吃?师傅只是跟我说了句:用“心”做



一句用心做,大道至简,当时年纪小,不懂这个用“心”的真实含义,后来师傅不在了,遍寻寺庙的素斋,也再也找不到当时的那种被食物照顾到心灵的感觉。


而现在,学了南山饮食,那个曾经一直让别人照顾自己的孩子,已然长大,拿起了锅铲,真正的为自己,也为他人用心地做起能抚慰心灵的饭菜,那是曾经熟悉的味道,无比感慨,感触万千,好像十年前种的种子,已然发芽。




生活里做饭这件事也有了悄然的变化,掌心时不时有微微气感,后背和腰腹会渗冷汗。跟老师一聊,才知这是身体在排寒。而炒菜时站的位置,脾胃处刚好和灶台一般高,暖烘烘的火焰传来热气,我这常年脾胃不好的人,感觉非常温暖与舒服,我的饭量也慢慢变小了,以往那些对珍馐美馔的热切欲望,也如同退潮一般,淡了下去。


以前做饭,总爱张罗着四菜一汤,满满当当摆一桌,如今站在灶台前,就安安心心地只做这一道,把全部的心思都倾注进去,坐下吃饭时,也秉持着正念。不再像从前,一边说话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饭,而是细嚼慢咽,品味着每一口饭菜的滋味。



入口的瞬间,那满足感竟比从前一桌丰盛佳肴还要来得真切。而幸福感油然而生,也感受到常说的“气满不思食”,做一道菜,能量充足,自然就不需要吃更多的饭来获取身体本不需要的营养。




或许,这就是生活和幸福的真谛,生活本就无需太多的繁杂,简单用心,便能咂摸出别样的滋味,就像这一饭一蔬,在用心与念之间,也有了温度与深度。


我们在烟火日常中探寻自我成长的路径,于一粥一饭里感悟生命的流转与能量的汇聚。每一次站在灶台前的专注,每一口饭菜咀嚼时的正念,都是在与生活深度对话,与内心温柔相拥。


当摒弃外界的喧嚣与贪念,回归到食物最本真的滋养,方能领悟,幸福从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心灵的富足。


这点点微光,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漫漫人生之路,让我们怀揣着这份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步履不停,奔赴下一场山海




三和食养-南山饮食基础班12期@上海

点击了解详情



添加“食养小和”咨询课程



  图片:摄图网

编发:喵

审核:楠楠


延伸阅读

◎三和食养丨南山老火水、老火粥熬制方法

◎三和食养丨践行半年,真切感受到吃对了才是对身体的滋养

◎三和食养丨一场颠覆认知之旅,让我从此对生活心生欢喜

◎三和食养丨南山老火粥之脑子VS身子

◎三和食养丨告别“宾馆式”的家庭生活,找回家该有的温暖

◎三和食养丨好孩子是用“好东西”养出来的

◎三和食养丨一个家的福气和财气都在厨房里


同有三和教育文化
同有三和一直从不同角度倡导“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精选和传播至简至真、易学易用、效果显著的中医知识技能和健康理念,帮助大众真正实现“在家中医”、自主健康和圆满养生。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