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产业园区的杀手锏!

文摘   2024-11-17 18:00   中国  



孵化器是最近产业领域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在看产业园区REITs的投资人们。

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产品形态,根据企业的成长阶段,应该是这么个递进关系:孵化器-加速器-研发办公-生产制造-物流仓储-零售消费。

简单的说,孵化器是一个独立品类,和产业园是并列的,应该单独看待,今天笔者分享一下关于这一品类的思考

第一,目前行业水准如何

按照火炬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各类孵化载体已经增长至1.66万余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06家。

虽然是舶来品,但有中国特色,而且理论上这个名字也不是随便叫的,国家有一定的标准,工信部/科技部都有相关的指导政策。

从市场上的业务模式来说,有一些是二房东型的,有一些是PE/VC投资机构自己搞的,有一些是产业园区拿出一部分面积自营的,是为了打造生态。戳这里,让园区招商找的准、引得来、留得住

但客观的说,这个行业鱼龙混杂。在2014年国家鼓励双创之后,各地孵化器的数量如雨后春笋一样陡然增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孵化器、独角兽、投新投早投硬,都是政府非常关心的事儿。只要是政府关心和扶持的,大概率会给补贴的。有补贴,难免就有很多浑水摸鱼的人贴上来。

孵化器的收入结构,租金收入(除空间租金之外,也含各种实验室服务费之类的)可能只有一部分,其他是政府补贴奖励和对企业的投资收益。

所以行业不大,但其实是高度分化的。虽然都叫孵化器,但与联合办公之间的差异,还是要注意甄别。

第二,孵化器为啥重要

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来说,税基的主要构成和政绩的很大一部分来源,是企业。

想要做起来,无外乎两个办法,一个是招商引资,从别人那里挖现成的;另一个是孵化,自己创造环境和沃土来亲手培育。

引用下研究报告: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081家,累计毕业企业215969家,3600家企业年收入达到5000万元。毕业企业中上市和挂牌累计653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103家为孵化器毕业企业,占比1/4。从孵化器内走出了科大讯飞、达安基因、亿华通、天合光能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所以毋庸讳言,孵化器很重要,尤其对于当地政府主导下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谁的孵化器做得好

引用中关村研究院的统计:

  • 根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3)》数据,三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均超200家,具体看:

    • 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为272家,孵化器总收入达72.06亿元,在孵企业总收入1132.77亿,孵化器总面积44.50亿平米,三地中数值最高;

    • 深圳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219家,孵化器总收入为41.44亿元,在孵企业总收入423.58亿,孵化器总面积38.98亿平米;

    •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204家,孵化器总收入达25.19亿元,在孵企业总收入292.68亿,孵化器总面积26.13亿平米。

通过京沪深三地平均孵化器收入、平均在孵企业收入、平均每家在孵企业获得投资额这三项指标的比较来看,北京三项数据均表现出色,分别达到2649.34万元、981.26万元和3570万元。而上海的三项数据指标则相对较低,仅为1234.90万元、353.52万元和1872万元,差距1.9—2.8倍。

北京孵化器入孵企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都处于较优层次,高质量企业及行业给孵化器发展也带来明显的正向效应。

从数据上可见,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均面积1.64万平,低于深圳1.78万平,略高于上海1.28万平。但是北京当年孵化器毕业数量相对新增比例66.49%,平均孵化器总收入2649.34万元,两项数据表现高于深圳57.83%及1892.26万,远高于上海29%及1234.90万。

第四,行业在深刻变革

所以,结论是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顶尖城市孵化器的表现比较好。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上海会在2023年出台关于“高质量孵化器”的政策文件《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

按照这份文件,对于孵化器提出了若干很高的要求,内容很多,这里摘抄两条:

培育“超前孵化”新模式。引导高质量孵化器与高水平科技智库合作,发现一批细分赛道未来发展新趋势,实现“超前发现”“超前布局”;对接“基础研究特区”“探索者”等各类创新计划,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跟踪对接,从“选育项目”向“创造项目”转变,提升孵化策源功能。针对重大实践问题和场景需求,组织科研专家、运营人才、资金基金和产业资源,组建合伙人团队,“组装”一批硬科技创业项目。(责任单位:市科委、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区政府)

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支持高质量孵化器自建或合建专利导航服务基地、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等,为企业提供核心关键技术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服务指引。强化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合作,建设专业化、一站式、高水平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资产增值服务。(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逼着请教了一些做孵化器的专家,这个政策至少有两重意思:

一是与过去那种良莠不齐的孵化器市场进行区分,孵化器最核心的是成果转化,但过去,很多都是只看入住企业数量和面积,就可以领补贴。

二是把资源向高质量孵化器倾斜,干好和干坏必须不一样。

不难看出,上海的孵化器市场,其基本面和政策面已经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


浑水摸鱼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真正有硬实力的,会迎来更多的支持。这对杨浦科创这种专业做孵化器的优秀企业来说,算是重大利好。戳这里,让园区招商找的准、引得来、留得住


第五,谁来享受,谁来承担


做得好的孵化器,很容易打开政府的心房,成为当地的心头肉,进而汇聚更多的资源要素。

优秀的孵化器可以帮着企业做大,给园区带来更多价值,也会惠及当地区域,有明显的外部性。

但是这种租金之外的附加值,不好量化,好处更多是在运营商这边的,在不动产经营或者租金上体现的并不是非常充分。或者说,在房东/投资人看来,租户到底是一个孵化器,还是一个普通公司,如果只看租金,可能是没啥区别的。

VC股权的增值、政策的红利和领导的厚爱,房东们基本享受不到。租户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不足,导致空置、租金收不上来,对于房东来说,却是实打实的风险

对多数房东/投资人来说,可能只想静静的做个房东,收收租子,享受一些稳稳的幸福,至于产业增值带来的更多效应,谁受益谁负责谁投入,这些正的外部性,似乎是运营商/管理人更关心的事儿。

所以,在项目营收主要看租金的情况下,在运营商层面构建一层安全垫,可能是需要的。

这种安全垫,可以是二房东租约,可以是受托经营的固定底租,也可以是房东的业绩保证/对赌,如果上行期的成长性享受不到,那么下行期的底就需要有缓释,哪怕是有限的。

降低波动性,对持有者来说也是一种获得感。这些安排在不动产私募基金行业不少,甚至更花。

从津开到南京建邺到成都天府到重庆两江,如果是两年前,都是好主体+好资产,现在的产业园区市场行情下,应该是好主体+努力中的资产。

从这些高信用等级的园区平台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公开违约的可能性确实不大,统筹集团资源支持特定项目、维护运营表现的情况也有实际案例,如果把下限极端情况的当地园区平台声誉风险也算进去的话,其实变数有限。

加之资产估值被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相当于在箱体内组装了一个5%-6%收益的低波红利产品,“首先是鸡娃,之后是拼爹和爹的责任心”,越来越是这个逻辑。

但是,还是要看投资人认不认。

对很多红圈机构来说,投资其实挺难做的,要解释的太多,多层领导,以及未来可能的审计巡视。

有的时候可能不需要耐心资本、大胆资本,能有个真诚资本、担当资本就行。

文章来源:清河三思(作者:清河腐竹)


点击了解详情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专注不动产领域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的战略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