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散英魂寄千万雄鹰翱翔神州,
尽智魄载十亿慧芯呼唤华夏。
——《国务院给予江上舟同志挽联》
01
前沿导读
根据权威媒体Tom's Hardware最新的报道显示,美国政府已对中国制造的传统半导体展开正式调查,理由是对国家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构成潜在风险。这种担忧源于中国制造技术的崛起,这使得制造商能够以其他人无法竞争的价格充斥市场,以及持续的安全问题和供应链依赖性。
02
国产成熟芯片
虽然美国在先进技术上面对中国企业围追堵截,但是在28nm等工艺的成熟芯片上面,并没有太过于重视。
先进制程工艺的芯片对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影响最大,而对于成熟制程的传统半导体芯片来说,在汽车、电信、信息安全等行业至关重要。这些行业所需要的半导体设备,高密度的晶体管堆叠并不是必要条件。
虽然现在国际芯片领域都在全面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在将下一个技术时代定义为人工智能时代,想方设法的通过先进制程芯片来提升ai能力。但是这些先进ai芯片,并不能维持大量日常设备以及工业化操作的要求。
早在去年的时候,国际权威媒体彭博社就发布消息称,为了应对美国对中国获得先进芯片生产技术的限制,中国的晶圆企业开始投资扩大使用传统节点(如 28 纳米、45 纳米及更早节点)加工晶圆的产能。这引起了美国和欧洲的担忧,担心中国可能会用成熟的芯片充斥市场,从而将竞争对手赶出市场。
国产技术在成熟制程的工艺技术上面,还是走在了比较前沿的阶段。
拿我们的身份证举例,中国公民身份证内部的信息识别芯片,基本都是由上海华虹制造的,并且生产这种芯片的技术以及制造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的替代。
在老旧的成熟制程工艺领域,我们拥有广泛的市场空间和技术基础,这是国产芯片的最大优势。
美国的半导体协会最近发布了一份预测的调查报告:
该报告预测,以2022年为基准,往后推10年的时间到2032年,将会出现的芯片制造情况。
2022年,在逻辑芯片的10nm及以下的制程工艺中,台积电和三星垄断了全球,哪怕是美国本土的制造企业,都没有一家拥有先进芯片的制造能力。
在10nm-22nm节点,美国制造商、欧洲制造商、中国大陆地区的制造商以及台积电和三星,各自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占比。但是美国企业和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市场占比是最高的。
在28nm节点,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最高,甚至还超过了台湾的台积电。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紧随其后,各自占据了小部分的市场份额。
预计到2032年,中国28nm的成熟芯片,在国际市场份额上面的占比还会继续提升。
03
美国忌惮的核心因素
虽然先进制程的芯片是未来技术的核心推动者,但是成熟芯片的市场要比先进芯片更重要。
古往今来的这些相关产业的国际巨头,都遭受过竞争对手的杀价战术。
所谓的杀价,就是通过不断的扩充产能,让市场上面的芯片产品数量趋于饱和状态。由于对手的产能太少,无法有效的压低成本,于是就会被掀起杀价的企业通过产能和成本的优势,抢夺市场。
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全球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芯片制造业也是如此。
台积电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进行逆势投资,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开发新技术,扩充生产线。等到经济回暖之后,台积电的新技术与芯片的产能已经来到了顶峰,纵览全球的芯片制造企业,已经没有人是台积电的对手了。
不管是在生产芯片的数量上面,还是在技术的先进程度上,还是在芯片的制造成本上,台积电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最大掌控者。台积电在各个方面都要领先所有的竞争对手,但代价就是在金融风暴的时候,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了企业极高的经济负债。
一旦台积电无法在成本和市场上面压制住竞争对手,那么这个经济负债将会对台积电产生致命的影响。
同样的,三星曾经也是依靠着逆势投资的杀价战术,成功切入了国际存储器市场,并且还在市场份额上面打败了当时的国际闪存老大日本东芝。
现在的国际存储器市场,韩国的三星、海力士拥有绝对的掌控权,其次是日本的铠侠、美国的美光等企业。
根据我国制定的《集成电路产业指南》显示,在2020年,实现16/14纳米及以上芯片的量产目标。到2030年,确保"半导体供应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让一批技术先进的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前列。
在2015年的时候,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中国大陆的芯片产业设定目标:到2025年,实现70%半导体自给自足的理想目标。
根据BCG和SIA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由于中国对于芯片产业的重视程度,在中国大陆建造运营晶圆厂的成本,要比美国低37%。并且中国大陆在ATP产能和28纳米以上逻辑芯片晶圆制造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在芯片制造业上的蓬勃发展,已经引起了蝴蝶效应。
欧洲企业是先进设备制造的全球领导者,以先进EUV光刻设备生产商ASML为首。
然而,欧洲在全球制造能力中所占的份额低于10%,极其依赖国际产业链的合作。为了解决这种劣势,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数字指南针2030,制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这一份额提高到20%。
往期经典回顾:10万+阅读量
往期经典回顾:100万+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