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开郁、补阳气!快速运化湿气!

健康   2024-11-29 18:45   上海  

湿性黏浊,如油入而!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湿性黏浊,如油入而!体内湿气重了,吃再多的药,打再多的针也是不嫌够的!而这时候如果你艾灸,就会发现祛湿太轻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艾灸后皮肤表面出现水汽、水泡,正是快速祛除我们体内湿气的表现!
  故而,在潮湿的时节,我们用艾灸来祛湿效果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艾灸的开郁、补阳气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蒸腾湿气,就像太阳蒸发湿气一样!

灸透这五个穴位,扫净体内湿毒!


      脾五行属土,而土性恶湿,故脾喜燥恶湿。当人体长期居于潮湿阴冷环境,涉水作业或者突淋暴雨,就可能湿气犯脾;另外内在出现问题时,脾阳不振,不能正常运化水饮,也会导致湿气内生,反过来困脾伤脾,从而形成脾湿生成的“恶性循环”。

足太阴脾经

  湿性趋下而重浊,容易下注于下焦,于女性而言,盆腔的器官组织往往深受其害。常导致:盆腔炎、盆腔积液、白带增多、子宫肌瘤等问题。经常艾灸以下穴位,可把你体内的湿气尽快祛除!

1、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治疗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2、中脘: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能有效促进水谷的运化,祛除湿气。

3、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调理脾胃的明明星穴。



4、阴陵泉: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刺激陵泉穴的可起到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的作用。

5、承山: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肌肉分成“人”字形的中间。承山穴是去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承山穴可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体内有湿的表现


     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当脾阳受损。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对于女性来说,湿气除了易引起闭经之外,湿气过重也常常是输卵管堵塞、不孕的根源!所以很有必要看看你体内有没有湿气,以下是体内有湿的常见表现。
头部沉重四肢乏力
  湿性重浊,其特点就是沉重,尤其是早上起来四肢非常沉重、疲乏、无力,有的还会面色发黄。

口中发黏舌苔腻
  感受湿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口中发黏,舌苔腻,有的还会出现舌体胖大、齿痕。

胸腹胀满小便不畅
  湿为阴邪,易滞留脏腑,阻碍气血运行致脘腹胀满,脾胃功能失常。湿邪停于下焦,则小便短少而不舒畅。

下肢浮肿便溏泻
  常表现为下肢浮肿,朝轻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滞,便完后感觉不爽。

脚缝痒,起水泡甚至溃烂
  如果您不经意间长期涉水,容易脚缝痒,起水泡甚至溃烂,也容易体内藏湿。

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艾灸完后,多活动活动肩颈部位,尽量拉升肩颈部位的肌肉和经络,这样艾灸之前淤积在这里的酸性血液才会更快的代谢掉!

其实“艾”很简单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药穴同源: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大药房,读完受益匪浅!
艾灸为什么可以提高免疫力
手上有条经是心脏“保护神”!刮痧+艾灸,一泻一补,胜过吃人参
艾灸命门穴,补肾强身防百病
艾灸神阙穴的六大功效
经常腰痛怎么办?一文讲清楚!
特色灸法---中药铺灸


艾灸匠心传承
艾灸古法养生,中国古代学书籍提到艾灸这种治疗方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是说很多针药不能治愈的病症,艾灸都能治愈。《扁鹊心书》中提到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是说艾灸能续命,艾灸能补充人体所必须的阳气也是 生命的原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