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银行业面临持续的净息差收窄和盈利能力下降。由双循环和需求恢复推动的消费金融以及财富管理业务是零售银行业重组的两个主要焦点。尽管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一些止跌信号,我们仍看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保持下降趋势。相应地,各银行也在依据对标利率向下调整零售贷款定价。因此,我们发现中国的零售银行业通过利息获得的盈利空间已经收窄了一段时间。到2023年底,行业的平均净息差(NIM)从2022年底的1.91%下降到1.69%,而从2021年到2024年第一季度,这一指标已经累计下降了53个基点。过去三年中,行业净息差一直在收窄
图1.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趋势(2021Q2 – 2024Q1)
传统上,净利息收入(NII)是中国零售银行收入中最重要和最具决定性的贡献,而手续费和佣金则占据较小的比例。随着 NII 和经营收入承压,更多的努力被投入到成本控制和数字化上。然而即使成本收入比(CIR)略微回落,业内零售银行的资产回报率(ROA)也仍然在下降。图2. 零售银行业资产回报率和成本收入比(按银行类型,2022-2023)注:Mega 指国有大型银行,Joint Stocks 指九家股份制银行,而 Rest (其他)则是指资产规模从5000亿人民币(70亿美元)到3.7万亿人民币(5300亿美元)的30家城市和农村银行尽管大型银行的表现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其资产回报率(ROA)仍同比下降了10个基点,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在2023年的表现则更加严峻。在这种压力下,各银行开始探索调整零售贷款组合或收入模式的方法。净息差收窄只是对零售银行收入施加压力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银行愈加缺乏优质资产,在投放规模上也受到压力。依据下图零售贷款总余额的增长态势,你会发现过去三年的增长逐步下行,因为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抵押贷款增长趋缓,而抵押贷款曾经是主要银行零售贷款构成中最大的一部分。零售投资者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少——房地产不再是最优选项,存款利率越来越低,资本市场的回报面临挑战等等。当缺乏足够好的资金用途时,客户的借款意愿和需求也呈现收缩。过去三年中,中国零售贷款总量的同比增长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以上
图3. 与上年同期相比的零售贷款总量增长
来源:亚洲银行家研究院
随着零售贷款总量增长放缓,银行积极探索新的扩展领域。一个正在兴起的主题是消费金融。自“双循环”模式提出以来,内需和零售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主题。相应地,多家银行设立了消费金融子公司来推动这一部分的零售业务。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到2023年底,消费贷款余额达到1.1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8%,远高于零售贷款总量和其他行业的增长,重点投向普惠客群在3C数码产品、家装和家电等耐用品以及旅游方面的消费贷款。另一个转型的重点发展方向是财富管理。2023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继续在零售业务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工商银行以20.71万亿人民币领先。最大的增长发生在兴业银行,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增长了42.14%,达到4.79万亿人民币。挑战性的经营环境促使银行集中精力加强零售金融战略和资产管理能力,并通过新的方式扩大其净手续费收入——这也反映在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的得分卡上,大多数机构在销售能力维度的得分相比去年有显著提高。此外,为了服务快速增长的零售AUM客户,银行还应用了更多的技术工具,以提高服务效率、控制经营成本。零售金融的两个主要主题——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本质仍由行业当前的挑战和压力驱动。尽管几乎每家零售银行都专注于这两个主题,仍有表现出色者和落后者。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大型银行在财务表现和年度成就方面显得更加有韧性。中国建设银行在流程/技术维度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财务表现和品牌维度中也表现出较强的得分。股份制银行仍由招商银行领衔,尽管在所有维度中未获得最高分,该行在所有方面仍表现出健康和平衡的得分。北京银行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排名最佳,而上海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排名则在迅速上升。中国建设银行在流程和技术维度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企业战略和品牌维度中也表现出较强的得分。
表1. 2024年中国零售银行评分卡
来源:亚洲银行家研究院
今年,在亚洲银行家金融技术创新奖项中获奖的有:
中国奖项:
渣打银行(中国)获得中国最佳中小微企业跨境汇款服务中信银行获得中国最佳零售去中心化金融(DeFi)项目/应用
全球卓越零售金融服务奖项:
中国建设银行获得中国最佳大型零售银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亚太最佳零售银行
greaterchina_mkt@theasianba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