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上心帆的一堂课

文化   2024-09-10 00:00   上海  

 在人的一生中,忘却与记忆是相辅相承的,善于忘却才能善于记忆,忘却的鱼网漏去了人生琐事,记忆的心帆写上了难以忘怀的过去。有着40多年教龄的我,却始终难以忘怀我在江西靖安县高湖公社的插队生活,难以忘怀在西头完全小学当民办教师的经历,尤其难以忘怀那刻骨铭心烙上心帆的一堂课。

  那是1975年暑假后新学期的第一天上午,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上,我并没有给学生讲解新课文,却将抄写着我自己写词谱曲的小黑板挂了出来,一句一句教学生唱起了一首歌:“巍巍铁岭峰高入云端,滔滔西头水放声歌唱。舍己救人奋不顾身,英勇事迹永远难忘……”这是我为西头小学毕业生黄玲写的歌曲,黄玲为救他人而英勇献身,使我深受感动,在即将开学的前几天,我便写了这首歌,寄托我的哀思,表达我的崇敬。

学生们跟着我一句一句地学唱,他们都认识黄玲,每个学生都十分认真,连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一个个正襟危坐,咿咿呀呀地学唱着,我一句一句地教着,眼前却晃动着在河滩上见到被打捞上岸黄玲的身影:她那双大眼睛闭着,静静地躺在河滩上茅草的阴影里,两根油黑的小辫子耷拉在河滩上的鹅卵石上,一件蓝底红花的短布衫湿湿的裹在身上,勾勒出她尚未发育娇小的身材,她的脸色似乎与平时没有什么两样,显得十分平静,几只大蚂蚁爬上她秀丽的脸庞,我赶紧用茅草叶子拂去了蚂蚁。我多么希望她能够睁开她那双大眼睛,露出可爱的笑脸,一骨碌爬起来说说笑笑呀!但是一切都已经不可能了!

  这天下午,黄玲和村里的两个女孩一起去打猪草,她们仨背着环篓趟过河水,准备到对岸打猪草。她们中间有一个才读一年级的小女孩,个子很矮,另外一个女孩与黄玲同班,个子比黄玲高出一个头。山村里的河水,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却很浅,挽起裤腿就可涉水过河,她们三人便从浅滩处过河。谁知到河中心那矮小女孩背的环篓兜了水,河水一冲就将那女孩拽倒了,湍急的河水就将这女孩往下游冲去。黄玲见状赶忙上前伸手去拉,刚抓住她的手,肩上的环篓也兜了水,她也被水冲倒了,湍急的河水将她们俩一起往下游冲去。同去打猪草的另一个子高个女孩吓呆了,她并没呼救,却悄悄地跑回了家,躲进了房间偷偷哭泣。

  那天,我与社员们在河边的山上植树,公社武装部长也同我们一起劳动,当我们过桥准备到另一个山岗上植树时,部长竟然发现河的上游飘来一件花衣裳,他以为是哪个洗衣妇不小心飘走了衣服,便下河将衣服捞起,捞起一看竟然是一个花季少女,却已经没有气息了。黄玲的寡母当时也在植树的队伍里,听到是女儿淹死了,发疯一般呼天抢地地奔上前来,抱着女儿的尸体狂呼乱叫,武装部长赶紧让社员们强行将她送回了家。当了解到另外有一女孩也被河水冲走,便派两名会水的知青沿河打捞,我就是参加打捞尸体中的一个。我们顺流而下,河水深的地方潜水,河水浅的地方用眼看用脚探,心中十分矛盾和忐忑,想早点找到尸体,又怕一脚踩到尸体,一直到太阳落山了,也没有发现尸体。第二天,在下游五里多的河边,被一放牛的牧童发现时,尸体已面目全非了。另一个打猪草的女孩道出了黄玲淹死的经过,这深深地打动了我,她是为救别人而献身的呀!

  我到西头小学任教后,组织了一个文艺宣传队,黄玲是宣传队的骨干演员,她活泼好动,唱歌跳舞都行,虽然个头并不高,但她活泼的性格、甜蜜的笑容,她成为了宣传队的百灵鸟。我带领的学校文艺宣传队还在公社文艺汇演中得了一次表演奖,黄玲在演出中充分发挥了她的特长。她乖巧聪慧,与寡母相依为命,虽然家境贫困,却总是穿得干净得体。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可以听见她银铃般的笑声。

我还记得学期末拍摄毕业照的时候,在学校的操场上排起了队伍,矮个的黄玲忙碌地指挥着同学们搬凳子,指挥着同学们排成队,她的银铃般的声音十分悦耳,然后她再请老师们入座,她自己便蹲在了第一排。

  我还记得她去世前一天,学校的操场上放映电影。我坐在凳子上等待着电影的放映,背后一双小手蒙住了我的眼睛,我正准备掰开这双手,她却用变调的声音问:“杨老师,请你猜猜我是谁?”调皮活泼的举动、熟悉的声音,我便猜到了是她一一黄玲。她嘻嘻一笑,将小手一伸,塞过来一把南瓜籽,说是她自己炒的。磕着瓜子,看着电影,在乡村里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谁料到第二天,这可爱的黄玲便为了救人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仍然一句一句地教着,学生们仍然一句一句地学着,虽然我写的歌词、我谱的曲调并不优美,但却是我的心声。

  不知什么时候窗外站了一些人,有老师,也有学生,他们都一起跟着我在学唱,唱的是他们都熟悉的一位舍己救人的女孩,窗外不知道谁发出了哭泣声,引发了教室里几位女孩的抽泣,我的眼眶也湿润了,眼泪流下了我的脸颊,我再也教不下去了。窗外已经站满了人,看得见一双双泪眼。我突然意识到已经下课了,挥挥手示意学生们下课。我掏出手绢擦去眼泪,走出了教室,外面的山仍然是那样绿,外面的天依然是那样蓝,外面的河水依然是那样清澈,外面的国旗依然是那样鲜艳……

  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虽然我已经记不得那首歌的曲调了,记不清那首歌的歌词了,但是这一堂课却永远烙在我的心帆上,永远不会褪去,我也常常会掏出那张毕业照,看着蹲在第一排黄玲的面容,回忆着许多年前的青春岁月……

作者简介:杨剑龙,男,上海市人,19704月从上海到江西省靖安县高湖公社西头大队插队务农。博士、博导、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大学访问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策划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著有《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著作二十余部,主编或合著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复印转载。出版长篇小说《金牛河》、诗集《瞻雨书怀》、散文集《岁月与真情》,并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多篇。承担国家哲社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哲社基金课题“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等多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上海市模范教师等。

公众号编辑:周培兴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本着\x26quot;研究知青历史,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x26quot;的宗旨,坚定知青历史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积极开展各种知青历史文化研究活动。本会在较高层次上开展知青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