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融资性信保业务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在哪儿?让我们一次搞清楚。(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许久未提笔了,确实感到无料可写,无论是开通系列栏目的助贷研究还是消费贷方向,像是一个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更多的是回忆而没有憧憬。
先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23日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银行等三类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再到8月23日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询意见稿)》,最后是网络疯传的《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几乎等同于宣布:互联网贷款回归银行和助贷业务的死亡。
本期内容的灵感来自于和一位信保前辈的聊天。随着融资性信保业务成为“少数人俱乐部”,国内有志于该业务的保司不一而同地将发展重点聚焦于非融资性信保业务。而在当今信保市场中,非融资性信保具有规模小、专业性高、险种小而散等现状,行业发展突破点在哪里?市场后进入者应如何布局?成为困扰多数信保人的问题。本期内容我们尝试从信保业务的本质出发,结合市场需求案例分析,帮助大家捋顺发展思路,明确战略。
非融资性信保业务的本质与主流形态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信用保证保险的核心概念:以信用为保险标的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的合称。
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信用的主要形态是商业信用,表现形式是承载商业信用的合同。通俗来讲,就是为确保商业流通顺畅,在商业链条各环节上不同主体间涉及信用承诺的各类合同。其中,有涉及赊销的原材料采购合同,有确保货到付款的批发购销合同,有保证产品或服务品质的保证合同,有确保中标后履约的保证合同,等等。
信用保证保险常见险种见下图:
在诸多商业信用保证保险中,有一类规模较大的分支——融资性信保业务,即以商业借贷合同为保险标的信用险或保证险。之所以成为规模最大的分支险种,源于现代商业信用中借贷场景极为常见,借贷场景又具有受行业、地域等因素影响小、通用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发展最为发达。
作为融资性信保业务保险标的的商业借贷还款承诺只是商业信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其它的商业信用还有付款承诺、品质承诺、履约承诺等,这些不涉及借贷的商业合同,均可成为非融资性信保业务的保险标的。由于商业信用多表现在商业产销链条之中,因此非融资性信保业务多嵌套在具体的商业产销链条之上,具有明显的应用场景作为依附。
商业合同按照涉及主体分类,又可以分为企业法人和个人,保险的对象组合包括:B2B、B2C、C2C。作为需要具有依附场景的非融资性信保业务,C2C的商业承诺较为少见,例如:个体工商户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信用保险以及赊销或支付承诺保险,个人名下财产出租或出售类信用保证保险,个人间临时用工类信用保证保险等。由于经济社会中的商品及服务的提供方主要为企业,因此,非融资性信保业务多表现为B2B、B2C。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在寻找非融资性信保业务时,应优先将目光聚焦于商业产业链条的各类场景之下,关注细分行业之中的核心企业上下游商业信用需求,尤其是数字化程度高的新型产业和企业的商业信用润滑需求。此类的需求具有单品险种市场规模大、风险类型相似度高,规模成本高递减率的特点,应该作为优先开拓的市场方向。
其中,如从风险识别防控角度考虑,笔者认为B2C的信保场景应作为首选。原因在于:当下,对于C端的信用水平和义务履行能力的评估方法较为成熟,且线上化、数字化程度更高,更能利用“小额、分散”的大数法则原理进行风险规避。而对B端的风控难度较大,行业间风险共同性差,线上化、数字化程度较低,多数情况下只能使用线下的、人工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
其次再考虑C2C的信保场景,并且要优先挖掘操作标准化、线上化程度高的场景。比如我们在日常展业中发现,个人房屋出租场景就具备该特点。个人房东担心租房者会出于某些原因、有意无意地损坏房屋和家具家电,虽然合同中规定了租房者义务以及押金,但往往风险成本远高于押金导致房东实际利益损失。网上有很多出于泄私愤而放水淹房的案例。而租户会担心无良房东“提灯定损”、恶意克扣押金和过度使用甲方权利的情况,也对房东的信用履行能力具有保证需求。
该场景下,针对房东的义务保证保险和针对租户的履约义务的信用险便具备了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个人房屋出租场景下风险的共同性高,租赁合同的标准化程度高,且行业信息被少数几个房屋中介平台垄断,其庞大的房屋中介队伍具有强大的销售能力,中介平台也可通过线上、线下化手段确保租赁的真实性,场景实操性与风险相对闭环。
充分利用场景风控和核心企业风控把握信用风险
商业信用主体风险分为B端和C端,风控的重点应放在识别与防控B或C的履约、支付等能力与意愿,与融资性信保业务判断B或C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的方法论相通,但要更进一步地结合对具体场景、交付、货物流通等风险的判断,因此风险更为复杂,风控实现难度更大。
B端风险与C端风险相比,因行业特点差异大、风险暴露点更多,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场景下的风险类型、识别方式、防控手段差异巨大,需按行业打造专业化风控团队。从这一角度讲,非融资性信保业务应优先切入以判断C端风险为主的业务类型。
B端业务在商业信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但因行业、地域、市场格局不同,风险类型、识别方式与防控手段差异巨大,有效风控难度大、成本高。该现象与信贷业务高度相似。我们总说,信保业务发展至今,个人消费信贷的业务规模远大于中小微企业贷款,甚至很多中小微企业贷款形式借用个人贷款实现方式,原因就在于个人信贷业务线上化程度高、操作通用型强、个人风险一致性好、行业天花板高。
简单举个例子,企业对公银行账户目前尚无法线上化开立,也没有二类户、三类户概念,支付环节无法实现线上化闭环,直接影响了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快速发展。
to B业务的切入点应为:围绕细分行业中的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信用需求设计信保产品。在新晋保司未建立强大、独立风控能力之前,核心风控手段要依托于核心企业的市场及产品或服务的控制手段。因为在对公信贷领域,依托核心企业的市场控制力或线上化、数字化手段的自动化风控手段的效果已通过了市场验证,可以大幅改善人工线下审批的风控效果和操作成本。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