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观测孤子分子的形成

学术   科技   2024-04-04 20:31   黑龙江  

欢迎点击阅读、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专家视点

超高速光纤激光器的实时光谱访问为探索复杂孤子相互作用动力学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此,刘雪明教授团队利用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直接观察到了锁模光纤激光器中稳定孤子分子的整个形成过程,它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上升弛豫振荡、跳动动力学、瞬态单单孤子脉冲、瞬态束缚态和最后的稳定束缚态。研究发现,在提高反渗透阶段,脉冲演化遵循一个规律,即只有最强的脉冲才能最终保留下来,同时,在同一反渗透阶段,脉冲周期性地出现在相同时间位置,所有的激光峰(称为记忆能力),但在不同的反渗透阶段,它们失去了这种能力。此外,孤子分子的形成动力学对腔内光的偏振态和泵浦功率的波动都非常敏感。这项研究为研究锁模激光器的超快瞬态过程和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该工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Xue-Ming Liu, Xian-Kun Yao and Yu-Dong Cui, Real-Time Observation of the Buildup of Soliton Molecul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1: 023905 (2018).


色散负责脉冲的加宽或压缩,这取决于色散值。然而,由于色散和非线性之间的良好平衡,光孤子在长距离传播中具有显著的鲁棒性。由于具有粒子性质,孤子表现出深刻的非线性光学动力学和激发,在许多物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包括流体、等离子体、光纤、光学系统、复杂网络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锁模光纤激光器是研究超短脉冲动力学的理想平台,其中这些脉冲产生于非线性、色散和环境能量交换之间的动态平衡,因此,被称为耗散孤子。当几个孤子在激光腔中共存时,它们可以构成束缚态,这通常被称为孤子分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锁模激光器的启动动力学有了实验和理论上的研究,但脉冲激光形成过程中的光谱动力学尚未直接测量。最近,锁模激光器的动态行为通过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中光谱信息被映射到时域。这项新技术为探索孤子分子动力学开辟了新的机会,然后,在锁模激光器中实时观察内部运动和孤子分子复杂的相互作用动力学得到实现。此外,瞬态相干多孤子态在实验中被观察到,其中短时间的孤子分子从噪声中生长并迅速衰减。然而,迄今为止,稳定的长寿命孤子分子的整个形成过程尚未被发现


图1说明了实验装置。该激光系统由碳纳米管可饱和吸收体(CNT SA)、掺铒光纤(EDF)、偏振控制器(PC)、单模光纤(SMF)尾纤以及由波分复用器、抽头耦合器和隔离器(WTI)组成的偏振无关混合组合器组成。增益介质为3.5 m长的掺铒光纤,在980 nm处具有6 dB/m的峰值吸收,由激光二极管(LD)泵浦。碳纳米管薄膜作为启动孤子的锁模器。利用偏振控制器和光斩波器分别优化锁模性能和控制泵浦功率。单模光纤和掺铒光纤在1.55 μm处的色散分别为-22 ps2/km和11.6 ps2/km,导致净腔色散为-0.06 ps2。总腔长约7.8 m,基本重复频率为26.3 MHz。时间平均光谱和实时时间检测分别用光谱分析仪(OSA)和高速实时示波器以及25 GHz带宽的光电检测器(PD)记录。色散傅里叶变换通过在5 km长的色散补偿光纤 (DCF) 中暂时拉伸孤子来实现,其色散约为−160 ps/(nmkm)。

1 锁模激光器实验装置示意图。


锁模激光器在泵浦功率分别为~10 mW、~16 mW和~20 mW时发射连续波、单孤子和孤子分子。图2(a)和2(b)分别显示了使用和不使用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的锁模激光器中孤子分子的整个形成过程的记录结果。将记录的时间序列按往返时间分段,然后,用往返时间和圈数来描述孤子的形成动态。y轴和x轴分别描述单次往返(即从0到~38 ns)内的时间和连续往返的动态。为了方便参考,将单脉冲锁模状态的开始时间设置为零往返数。图2(a)和图2(b)插图中的红色曲线分别表示往返编号为-570和-590的截面。图2(a)和图2(b)中插入部分的蓝色曲线为腔内时间为34.5 ns的截面。图2(a)中弛豫振荡级的放大和相应的截面,如图2所示。


2 在锁模激光器(a)和(b)中分别使用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和(b)对孤子的整个形成过程进行实验实时表征。强度分布随往返时间(y轴)和往返次数(x轴)的变化而变化。(a)、(b)中的插图分别表示往返编号为- 570和- 590(红色曲线)和往返时间为34.5 ns时(蓝色曲线)的截面。P0至P5的指示表示在34.5 ns时出现在六个峰上的脉冲。


图2显示,在零次往返之前,出现了一个带有六个峰的驰豫振荡阶段,然后在稳定的孤子分子之前出现了跳动行为、Kelly边带和瞬态束缚状态。直接测量只显示了孤子在时域的信息,如图2(b)所示。在图2(a)和(b)中,采用和不采用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的驰豫振荡级的差异源于示波器的分辨率。图2(a)显示,在零次往返之后,示波器记录了孤子分子的光谱特性。例如,Kelly边带出现在约1547 nm和1578 nm的波长处,四波混频发生在3500圈附近,光谱调制出现在束缚态阶段。所有这些特征都不能在直接测量中观察到。相反,在零次往返之前,示波器记录的是孤子分子的时间信息。驰豫振荡级的存在是激光瞬态行为的典型特征。此阶段激光腔内同时存在多个脉冲。实验表明,在驰豫振荡阶段出现了多个亚纳秒脉冲,但只有一个主导脉冲(图2(a)和图2(b)的插图)逐渐演变成静止锁模孤子。结果,只有最强的脉冲最终能保留下来,其他的消失了。


实验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驰豫振荡阶段,脉冲能够在所有激光峰的相同时间位置重新出现。例如,在固定的34.5 ns腔内时间观察到所有六个激光峰的脉冲(图2中的P0至P5)。注意,y轴上的固定时间对应于每次往返的腔的特定位置。在连续往返34.5 ns的腔内时间内。虽然该脉冲在大约−9500到−8400、−7500到−6500、−5500到−4600、−3500到−2700和−1800到−1100的往返过程中消失,但当它恢复时,它在激光腔中相同的相对位置再次出现。因此,脉冲似乎能够在重新出现之前“记住”一些特性。这种“记忆能力”是锁模光纤激光器驰豫振荡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


利用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研究人员记录了激光演化的逐点光谱信息[图2(a)]。为了揭示孤子分子的形成和演化,将图2(a)的平面重新绘制到图3中。图3(a)显示了实时干涉图序列中的实验观测,跟踪了稳定孤子分子的整个形成过程。图3(b)和图3(c)分别是图3(A)中A和B区域的放大图。从图3(a)可以看出,在驰豫振荡阶段之后,锁模激光器的孤子演化经历了瞬态单脉冲、瞬态束缚态、最后稳定孤子分子的不同阶段。在驰豫振荡级和瞬态单脉冲级之间观察到明显的跳动行为,如图3(A)的A区或其展开视图所示[图3(b)]。在瞬态单脉冲阶段出现清晰的Kelly侧带。瞬态单脉冲经过另一个跳动过程演变为瞬态束缚态,如图3(c)所示[图3(a)中B区域的扩展视图]。图3(b)和3(c)显示,这两种加热动力学都持续了超过800圈。如图3(a)所示,激光光谱由于自发和多重四波混频效应而略微展宽。


3 具有热动力学的孤子分子的形成与演化。(a) 孤子分子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实验实时干涉图。(b),(c) (A)的A区和B区数据的特写,揭示了热动力学的干涉模式。

通过第二次加热过程,一个孤子被分解成两个。在两个新产生的孤子强相互作用的地方,瞬态束缚态依次开始。每个单次光谱的傅里叶变换对应于瞬时束缚态孤子的场自相关,跟踪两个孤子之间的分离,如图4(a)所示。实时数据说明了复杂的时间演化,例如,一个孤子在3500圈附近产生两个孤子,稳定的束缚态出现在约6000圈之后。图4(b)显示了孤子分子地层在3600到6500圈映射到相互作用平面上的动态变化。在图4(b)中,角(α)表示两个孤子之间的相对相位,半径(R)对应它们之间的距离。在稳定束缚态形成之前,轨迹说明了两个孤子在周期性亚稳分离过程中的演化。最后,系统到达一个相对相位锁定的固定点,如图4(b)所示,然后,两个孤子形成一个固定绑定距离的孤子分子,并保持固定的相位关系。

4 (a) 每个单次光谱的场自相关,显示了瞬态束缚态区域两个孤子之间的分离。(b) 约3600-6500圈映射到相互作用平面的孤子分子动力学。


图5(a)和图5(b)分别显示了光谱分析仪和实时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测量的激光脉冲光谱。图5(a)中的两条曲线以线性或对数尺度展示了相同的数据。图5(b)显示了图2(a)实时序列中的最后一帧。实验观测表明,实时记录存在明显的Kelly边带,这是周期性放大存在时孤子的典型特征。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测量的实时单次光谱与光谱分析仪测量的时间平均光谱非常吻合,突出了色散关联的映射关系。因此,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可以准确地将孤子分子的光谱信息[图5(a)]映射到时域[图5(b)]。


5(a)用光谱分析仪测量孤子分子的光谱。(b) 图2(a)最后一帧对应的示例性单镜头光谱。


为简单起见,具体的映射关系可以表示为

式中,Δλ为光谱带宽,Δt为光谱映射到的时间间隔,D为色散补偿光纤色散参数,L为色散补偿光纤长度。实验中,D约为−160 ps/(nm km),L约为5 km。时间与波长的关系可以表达为Δt=0.8 ns/nm×Δλ,Δλ1=15.8 nm,Δt1=12.6 ns,其中,Δλ1Δt1分别为第一Kelly边带到中心波长和中心时间的时间间隔和光谱带宽,如图5所示。显然,实验结果与利用上述方程的理论估计非常吻合。


反渗透阶段是激光瞬态行为的一般表征。当锁模器被排除在实验装置之外时,实验表明,激光在驰豫振荡阶段启动时具有阻尼行为(图6),而不是升高行为(图2)。具体而言,没有锁模器的激光发出均匀的光波,分布在整个激光腔中(图6),这与锁模激光在该阶段启动多个脉冲有很大不同[图2(a)和7(b)]。


图6 没有锁模的激光豫振荡。往返强度平面上的投影显示了随往返的强度剖面。


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到耗散孤子的形成过程对光偏振态的变化和泵浦功率的波动等外界扰动非常敏感。图7(a)展示了在非线性偏振旋转技术锁定的激光模型中孤子分子的形成过程。由于光偏振态的扰动,在稳定的孤子分子形成之前,该激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瞬态过程,持续时间超过2.3×105次,比基于碳纳米管的锁模激光长23倍以上(图2)。碳纳米管锁模的激光对偏振变化不敏感,但泵浦功率的波动会影响孤子分子的产生。图7(b)展示了一个典型的结果,其中存在三个驰豫振荡阶段,而不是图2所示的只有一个驰豫振荡阶段。脉冲在每个驰豫振荡阶段的所有峰值中出现在相同的时间位置,但它们在不同驰豫振荡阶段之间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例如,在第一、第二和第三驰豫振荡阶段,最强脉冲分别出现在约4.1 nm、19.7 nm和23.5 ns的时间位置,如图7(b)所示。因此,脉冲仅在同一驰豫振荡级具有记忆能力,而在不同驰豫振荡级之间则失去记忆能力。通过优化碳纳米管锁模器设计和激光系统,有效克服了激光腔内极化变化的影响,同时泵浦功率的波动也明显减小。图2和图7(b)的泵浦功率波动,如图2所示。因此,利用新兴的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可以观察到锁模激光器中孤子分子的整个形成过程。


图7 (a) 非线性偏振旋转技术和(b) 波动泵浦功率的碳纳米管锁模激光器中孤子分子的形成过程。投影显示了随着往返的时间演变。


总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了外部扰动(如光偏振态的变化和泵浦功率的波动)会严重影响孤子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动力学。通过减少这种扰动,优化锁模器和激光系统,利用时间拉伸色散傅立叶变换技术跟踪了锁模激光器腔内孤子分子的形成和演变。因此,通过实验观察到稳定的孤子分子的整个建立过程的实时动力学。研究表明,孤子分子的整个形成过程通常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驰豫振荡上升、两次谱热动力学、瞬态单脉冲、瞬态束缚态和最后的稳定束缚态。锁模激光器(即带锁模器的激光器)在出现多个脉冲时经历上升驰豫振荡阶段;然而,没有锁模的激光器经历了没有脉冲出现的阻尼驰豫振荡阶段。在锁模激光器中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即上升驰豫振荡阶段的脉冲以强者生存的规律演化,在同一驰豫振荡阶段具有记忆能力[图2(a)],但在不同驰豫振荡阶段之间失去记忆能力[图7(b)]。这项研究为锁模激光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并将为激光器的设计和应用带来有益的见解。


END



研究人员简介



刘雪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激光技术与光通信器件、(光子) 芯片设计与研究、超快科学和非线性光学。

E-mail: liuxm@seu.edu.cn



往期推荐





 
  扫码关注我们 
 




戳下方“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光学前沿评论
光学前沿评论(Reviews of Optics Frontier,简称ROF),聚焦光学前沿,服务光学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