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线性涡旋滤波的中红外单光子边缘增强成像

学术   科技   2024-04-24 08:05   黑龙江  

迎点击阅读、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专家视点

通过螺旋相衬的边缘增强成像能够显示目标的相位或振幅梯度,这已被证明在特征识别,机器视觉和目标识别中很有用。将工作波长扩展到中红外区域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因为在红外传感、天文观测和生物医学诊断等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此,Wang等人实现了基于非线性频率上转换的单光子水平的超灵敏中红外边缘增强成像。所涉及的非线性转换促进了入射中红外场的光谱转换到可见区域,在可见区域,高性能硅电子倍增CCD用于高效和灵敏的上转换光子配准,捕获了3070 nm处中红外物体图像采用符合脉冲抽运并进行光谱时间优化,提高了转换效率和降低了背景噪声,使得单光子水平的成像灵敏度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在三波混频过程中,涡载泵场将螺旋相位掩模高保真地映射到傅里叶分量上,实现了边缘增强。这种非线性空间滤波器不仅为实现边缘增强检测所需的高保真涡旋筛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以高效、低噪声的方式将中红外照明呈现为可见图像。因此,这种具有单光子灵敏度的中红外边缘增强成像系统可以促进各种微光下缺陷检测、天文观测、生物医学检查和国防监视等领域的应用。该工作发表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



Yinqi Wang, Jianan Fang, Tingting Zheng, Yan Liang, Qiang Hao, E Wu, Ming Yan, Kun Huang and Heping Zeng. Mid-Infrared Single-Photon Edge Enhanced Imaging Based on Nonlinear Vortex Filtering.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15(10): 2100189 (2021).


螺旋相衬成像是现代图像处理技术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通常用于高对比度显微镜和光学涡旋日冕仪。与标准的光场成像系统相比,螺旋相衬成像技术在4f光学继电器配置的傅里叶平面上采用了涡旋相位滤波器。所引入的相位全息图在衍射光场的空间频率分量上刻印了形式为ei𝜙的螺旋相位项。因此,所得到的图像对振幅和相位对象都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同性边缘对比度增强。虽然可以通过基于数值空间微分的后验计算或二维径向希尔伯特变换来实现边缘增强运算,但点扩散函数的全光学工程为实现实时成像处理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快速的方法,有利于在机器视觉、特征检测和智能识别等领域的应用。此外,通过对零阶傅里叶分量应用对称破缺中心移相器,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诸如定向选择性边缘增强之类的高级功能。由此产生的阴影效应可以以亚波长纵向分辨率提供类似浮雕的样品地形视图。


通常,由于高性能相位调制器和成像相机的可用性,螺旋相衬成像成像在可见光或近红外光谱波段运转。如今,将工作波长扩展到中红外区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涉及红外监测,行星观测,光谱成像和生物医学诊断等重要应用。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开发使能技术来接近灵敏的中红外成像相机和高保真涡旋滤波器。一般来说,基于锑化铟和碲化镉汞的传统中红外成像仪成本高且受固有噪声的限制,通常需要低温运转来抑制固有黑体辐射和暗电流。特别是,超导纳米线已被用于证明宽带中红外单光子探测,尽管没有证明成像能力。与此同时,在实现室温中红外探测方面也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例如采用基于黑磷、石墨烯等离子体激元和准二维碲的新兴材料和新结构。然而,要达到比目前可达到的噪声等效功率pW/Hz1∕2低几个数量级的单光子灵敏度仍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另一种有希望的解决方案是非线性频率上转换,其中中红外信号在频谱上转换为可见区,随后由高性能硅传感器检测。类似的精神也体现在基于宽禁带半导体中非简并双光子吸收的中红外成像或具有相关双色光子的非线性干涉测量中。事实上,目前在带电耦合器件CCD方面的进展已经导致了具有单光子探测灵敏度和几乎统一量子效率的电子倍增CCD的发展。在之前的研究中,上转换技术已经证明了超灵敏的中红外成像以及视频速率高光谱成像和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直接扩展。除了高效灵敏的中红外检测外,所涉及的非线性转换过程还允许通过在光谱,时和空域中设计泵浦特性来操纵入射场。这种独特的特性最近被用于在螺旋相衬成像中实现非线性空间滤波,其中所需的螺旋相位图可以从泵浦转移到非线性晶体内傅里叶平面的上转换场。进一步利用底层上转换成像处理,实现近红外边缘增强检测和非线性涡旋日冕仪。原则上,上转换成像技术可以获得更长的工作波长和宽带窗口,从而避免了目前难以制造的中红外消色差涡旋掩模的需要


1


基本原理




边缘增强过程的核心在于对4f成像系统中空间频率分量的处理。在一般的螺旋相衬成像配置中,需要在傅里叶平面上放置一个涡旋相位片来实现相位调制,相当于实现了二维径向希尔伯特变换滤波器。由于涡旋相位片滤波器通常在聚焦平面上工作,因此在严格受限的空间区域内,所需的制造精度应保持较高。此外,涡旋相位片通常通过光学厚度的方位变化或基于晶体双折射的矢量偏振工程来实现。不可避免的材料色散要求涡旋相位片在较窄的波长范围内工作,以接近高保真涡旋相位图。事实上,宽带消色差涡旋相位片的制造仍然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中红外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基于和频产生的替代全光方法。在近轴慢变包络近似下,和频产生场Eup可由波耦合方程推导为

式中,Es、Ep分别为信号电场和泵浦电场,deff为有效非线性系数,c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z为传播方向,Δkz为非线性转换过程的纵向相位失配。信号场、泵浦场与和频产生场所涉及的角频率遵循能量守恒公式𝜔up=𝜔s+𝜔p。实验表明,可以在相位匹配带宽范围内优化信号的频谱带宽,以提高转换效率。和频产生场的结果表达式将简单地与信号场和泵场的乘积相关。因此,非线性波混频不仅导致波长转换,而且使相位从泵浦映射到上转换场成为可能。全光相位处理为实现非线性涡旋滤波器奠定了基础。


更具体地说,研究人员考虑一个Es(r,𝜙)描述的信号对象图像,它由4f图像系统中的第一个透镜进行傅里叶变换为

然后,在焦平面上的泵浦场Ep(𝜌,𝜑)作为有效的空间频率分量滤波器,得到的总场由

在第二透镜之后,可以进行傅里叶反变换,得到图像平面上的场为

其中,⊗表示二维卷积。可见,泵浦场的傅里叶变换实际上相当于点扩散函数。以如图1b所示的高斯泵浦为例,点扩散函数也服从高斯分布。上转换场可以表示为

式中,M=𝜆upf2∕(𝜆sf1)为放大系数,f1和f2为4f系统中第一和第二透镜的焦距,w0为泵浦光束半径。如图1e所示,有限尺寸泵作为一个软孔径,由于高频分量的衰减,导致图1h中的图像模糊。


图1 基于非线性涡旋滤波的边缘增强图像仿真。在4f成像系统的傅里叶平面上没有滤波的情况下,被照亮的物体(a)被聚焦形成傅里变换模式(d),然后反向变换回图像(g)。在傅里叶平面上,高斯光束(b)和涡旋光束(c)的存在导致了空间滤波分布,分别如(e)和(f)所示。对应的重建图像在(h)和(i)中。图(d-f)的大小为1毫米,而其他图像的大小为4毫米。需要注意的是,在图(d-f)中,对场的振幅应用了平方根操作,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


类似的,如果考虑一个具有螺旋相分布的泵浦场Ep(𝜌𝜑)=circ(𝜌∕R) exp(i𝜑),circ(𝜌∕R)表示孔径函数半径R。如图1e所示,轴上相位奇点的存在导致零强度光束的中心。因此,低空间频率分量明显变低,如图1f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上转换成像的点扩散函数可以写为

其中,𝜎=2𝜋R∕(𝜆upf2),Jm是第一类的m阶贝塞尔函数,Hm是第m阶Struve函数。所得到的点扩散函数具有一个甜甜圈形状的强度环和一个方位角变化的相位模式。这种具有角坐标𝜙依赖关系的核函数保证了位于中心对称位置的任意两个图像点都会发生相消干涉。因此,卷积积分在图像的振幅边缘或相位边缘处产生最大强度,如图1i所示。由于核的球对称性,边缘增强效果在所有方向上都是各向同性的。离中心空间滤波可用于实现方向选择性边缘增强检测。


2


实验研究




图2展示了基于非线性频率转换的中红外边缘增强成像实验设置的插图。所涉及的光源来源于被动同步光纤激光器系统,该系统由1030 nm掺镱光纤激光器和1550 nm掺铒光纤激光器组成。然后,利用两个双色脉冲在3070 nm处基于差频生成制备中红外信号源。通常,由于功率计灵敏度有限和环境热干扰,测量弱中红外光具有挑战性。相干下变频器的固有线性响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精确校准中红外功率,特别是在低光水平下。


对于泵浦源,通过两级光纤放大器将掺镱光纤激光器输出的平均功率提高到700mW。然后,利用拓扑荷为m=1的空间变化半波片制备了复杂泵浦场的螺旋相位分布利用sp法制备了复杂泵场的分布eim𝜑。潜在的机制与所谓的Pancharatnam-Berry几何相位有关,该相位涉及光偏振的方位角变化变换。如图2所示,空间变化半波片被夹在两个对角线取向光轴的四分之一波片之间,这将在高斯光束上施加漩涡相位,同时保持原始偏振。入射光束的垂直偏振方向需要满足0型相位匹配条件。


图2 中红外非线性边缘增强成像的实验方案。准直中红外照明形成的物像通过基于两个透镜(L1和L2)的4f配置传播。与传统的螺旋相位成像相比,该工作所需要的涡流相位滤波器是由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泵浦源制备的。在傅里叶平面上合成的调制模式具有甜甜圈形状的强度和螺旋相位分布。所实现的非线性相位滤波不仅提供了傅立叶频率分量的高保真工程以实现边缘增强,而且还导致有效的波长转换到可见波段,以便后续的敏感检测。左下角的图片是一张镂空的铜片,上面写着大学的首字母缩写。HWP,半波板;QWP,四分之一波片;SVHWP,空间变化半波板;PBS,偏振分束器;DM,二向色镜;M,银镜;PPLN,周期性极化的铌酸锂晶体。

最后,信号和泵浦光束通过一个二向镜进行空间组合,然后被引导到一个长度为10mm的周期性极化铌酸锂晶体中。在771nm处,上转换光通过一系列光谱滤波器,总透射率为82%,泵浦抑制率为218dB。与重合脉冲泵浦相结合,参数背景噪声在超短时间窗内明显减小,从而实现后续的单光子成像。设计了相关脉冲的光谱-时间特性,以提高非线性转换效率。将窄频带光谱明亮的中红外源定制为接近相位匹配带宽,并将泵浦的脉冲持续时间优化为比信号的脉冲持续时间长,从而确保包裹的中红外光子的高强度。


如图2所示,用准直的中红外光照射一个清晰光路的USAF1951分辨率目标。然后,将形成的物体图像聚焦在非线性晶体的中心(f1=50mm)。混合泵浦光束在4f成像系统中提供了全光滤光片。在另一个透镜(f2=200mm)后,上转换图像按因子M=𝜆upf2∕(𝜆sf1)≈1缩放,并由低噪声高速硅CCD捕获。图3a,c为高斯泵浦作用下的水平线和垂直线的捕获图像。三条形图是测试目标中第0组的第三个元素,对应的空间频率为1.26 lp/mm。由于高频衰减,观察到模糊效应,如式(4)所示。成像分辨率约为140𝜇m,主要受非线性晶体内泵浦光束大小的限制。通过扩大聚焦泵浦光束的束腰,可以获得更好的分辨率,尽管由于泵浦强度降低,转换效率会降低。存在泵的情况下,基于螺旋相衬成像的处理将图像轮廓突出显示,如图3b、d所示。由此产生的边缘增强成像清晰地体现在沿切线的强度分布上。实验结果与图1的理论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值得注意的是,边缘增强和优化分辨率都与傅里叶分量的工程有关。边缘增强的性能在于干涉消除了低空间频率,而尽可能保持高频分量获得了更好的分辨率。因此,采用更高的涡旋拓扑将导致实现所谓的尖角弯曲边缘检测,并提高分辨率。


图3 USAF目标横线和垂直线的实验上转换图像。a,c) 高斯泵浦滤波后的典型亮场图像;b,d) 非线性涡旋滤波后获取的图像。e-h) 特定方向对应的归一化强度分布。所实现的全光螺旋相衬技术清晰地显示了边缘增强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通过在傅里叶平面上横向移动泵浦涡旋掩模来实现定向选择性边缘增强。离轴空间滤波过程允许有选择地操纵选择的空间频率。在这种情况下,螺旋相位分布的圆形对称性破坏将导致所谓的阴影效应;也就是说,样本对象的边缘会根据局部方向高亮显示。根据图4a-d的仿真,阴影方向垂直于旋涡滤波器的离轴方向。相应的实验观察结果如图4e、f所示,显示出从一侧到另一侧的边缘增强或衰减。这种各向异性滤波效应也可以从图4g,h所示的物体某条线的两个边缘的振幅不均匀中识别出来,这与图3h所示的截面分布形成对比。


图4 中红外成像的定向选择性边缘增强。a,b) 在4f成像系统的傅里叶平面上,通过涡旋滤波器远离中心的上下移位得到的滤光图像。c,d) 离轴滤波的理论仿真;e,f) 对应的实验获取图像。沿截面的强度分布表明有选择性的边缘检测。


接下来,展示了在微光下超灵敏中红外成像的能力。研究人员用带有“E”、“C”、“N”、“U”四个字符的传输掩模制备目标光束,如图2左下角所示。然后,用空间分辨率为13𝜇m的百万像素背照电子倍增CCD记录可见的和频产生光子。在771 nm处,量子探测效率约为60%。同时,通过使用热电冷却至-80C,暗噪声被显著抑制。即使在1000倍高增益操作时,电子倍增CCD的暗电流也被指定为约10−4个电子/像素/秒。因此,与基于锑化铟和碲化镉汞的中红外焦平面阵列相比,所使用的硅相机可以在高效率、低噪声、快速度和高分辨率方面实现无与伦比的图像性能。在高斯泵浦下,获得的上转换图像,如图5e-h所示,与图5a-d的理论模拟结果一致。设置中红外信号脉冲的入射平均光子数为5,积累时间为2s。对实验图像进行了校正,消除了强泵浦光和环境散射光子引起的背景噪声。如图5i-l所示,在积累时间延长至7s的情况下,光子数进一步降低至0.5仍然可以获得高对比度的图像。与近红外探测器相比,中红外上转换探测器几乎不受拉曼散射噪声的影响,因为泵浦和信号波长之间有很大的光谱间隔。此外,由于相位匹配门控周期较大,由于晶体极化误差引起的基座噪声相对较小。因此,主要噪声源归因于加热非线性晶体的黑体辐射,这种辐射在较长的工作波长下更为突出。

图5 单光子水平的中红外上转换成像。a-d)四字母照明掩模的理论模拟。e-h)实验获得的平均每脉冲光子数为5的明亮场中红外图像。i-l)单光子水平的成像性能。入射单光子脉冲的平均光子数为0.5。图形尺寸为4mm。


最后,研究人员研究了将泵浦切换到涡旋光束的边缘增强成像性能。图6a-d给出了这四个字母的模拟图像。相应的实验观察结果,如图6e-h所示,清楚地显示了字母的空心效应。当入射脉冲能量为1 fJ时,积分时间设置为20 ms,从而可以实现视频帧率下实时、灵敏的中红外成像。在极低照度的情况下,尽管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来积累足够的光子,但仍有可能显示目标图像。图6i-l给出了在平均光子数为10的中红外脉冲输入下获得的图像。估计脉冲光通量在每个照明像素上的光子数小于6×10−4,验证了单光子运转。通过使用每脉冲5个光子的输入中红外照明进一步验证了优越的灵敏度,如图6m-p所示。由于信噪比的降低,表现出的噪声斑变得更加明显。图像对比度的限制可归因于总检测效率的降低。在实验中,四个字母在高斯泵浦和涡旋泵浦下的平均转换效率分别约为5.1%和0.2%。如支持信息中所述,将空间变化半波片插入泵路将导致在甜甜圈形状内扩大强度分布。在泵浦平均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涡旋光束的峰值强度比高斯泵浦降低了21%。此外,涡旋光束的零强度会在傅里叶平面上阻挡低频分量,导致滤波过程中能量损失73%。为了超越已达到的结果,更高的泵功率将有利于对泵引起的噪声进行权衡优化。这里实现的前所未有的中红外边缘增强成像的灵敏度将为实现需要在光子不足场景下操作的应用开辟新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所实现的上转换成像系统的优越灵敏度得益于超快光脉冲的重合泵浦技术。最近在810 nm的单光子边缘增强检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机制,其中异步背景光子被双光子重合的窄时间窗显著抑制。相比之下,光脉冲可以为成像仪提供比电脉冲窄得多的门。


图6 基于非线性变频的超灵敏中红外边缘增强成像。研究了四字母照射物体的理论模拟(a-d)和实验观测(e-h)。20ms的积分时间足以获得入射脉冲能量为1fJ的高对比度图像。图(i-l)和图(m-p)分别显示了当入射脉冲包含10和5个光子时的弱光性能。曝光时间设置为10秒。所有数字的尺寸都是4mm。

总之,研究人员实现了一种基于非线性频率转换的超灵敏边缘增强中红外成像。中红外信号与强泵浦场之间的非线性混频使得不同波长的转导和螺旋相位映射同时实现。因此,高性能中红外成像被证明具有单光子灵敏度,视频速率速度和室温操作。此外,通过将载轨道角动量泵浦的螺旋相图印迹到傅里叶分量上实现了全光涡旋滤波器,具有高保真度和消色差的特点。结合绝热转换技术,可以在宽带光谱范围内制备高保真涡旋相位掩模,从而避免了使用中红外消色差滤波器的技术挑战。此外,通过采用宽带泵浦、热梯度运转或非线性晶体的角度旋转,可以扩大上转换成像的视场。这种中红外单光子边缘增强成像系统可以模拟各种微光应用,如光缺乏夜视、远距离红外传感、深层组织医学诊断和光毒性敏感生物成像。




END





研究人员简介



黄坤,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红外单光子测控与成像,包括红外非线性光子学、单光子测控与应用及红外光子计算成像。

E-mailkhuang@lps.ecnu.edu.cn



曾和平,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方向为精密光谱与量子探测。

E-mailhpzeng@phy.ecnu.edu.cn


往期推荐





 
  扫码关注我们 
 


戳下方“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光学前沿评论
光学前沿评论(Reviews of Optics Frontier,简称ROF),聚焦光学前沿,服务光学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