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句话强调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快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对个人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
可现实世界中,事物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要想看透事物的本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毛选》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透过事物的现象,触及事物的核心。
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毛选》第五卷中有句断言:
一切事物,它的现象同它的本质之间是有矛盾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哲学上的观点,事物外在的表现,与事物内在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事物的表现,现象,指的是事物外在的,可以通过肉体感官感知到的、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
事物的本质,指的是事物内在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因素。
这里的矛盾指的是现象与本质之间往往存在差异、不一致或对立。
由于现象受内外因素,多种条件影响,可能无法完全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歪曲的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给我们认识本质带来了挑战。
所以,原文中又指出:
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科学是我们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重要工具。
二、认识的两个阶段
认识事物通常经历两个主要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如何分析和研究事物的现象呢?
这就要用到《实践论》中讲的,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留下的印像,也就是感性认识的结果。
这个过程是逐渐形成的,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片面到多面。
例如,接触到苹果,颜色红色,形状圆的,尝一下有点酸甜,拿到手上感觉一下,光滑的等。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内在的认识,这需要通过大脑对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然后,判断推理得出。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则是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
例如,苹果就是一个概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理性的认识,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苹果,然后进行推理,可以吃,用来补充水分,放的时间长了会坏,等等。
感性认识是具体的,反映事物的现象,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反映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
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而感性认识需要发展到理性认识,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三、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知道了,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一个是感性认识阶段,另一个是理性认识阶段。
那么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就需要感知事物的现象,研究事物的本质。
正如教员强调的那样: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因此,揭示事物的本质,就要实地的走访调查事物,然后,研究事物。
调查:
为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到现场进行实地了解,收集事物的信息和数据。
研究:
在收集到的客观事物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深入分析事物,以便探求事物的性质。
比如,工作中遇到客户不支持的时候,就要进行调查研究,找到客户不支持的根源,先要调查,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和数据,然后,进行研究,分析那些是假象,那些是真像,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
切忌主观认为。
当然,调查研究得到的认识是否可靠,还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的认识,才能被认为是可靠的。
因此,在进行调查研究后,我们需要将认识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我们的认识,从而不断完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例如,自己学习没有效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在于,自己在被动学习,而未进行主动学习,那么,就要在实践中验证,采取主动学习后,是否有效果。
理解了,一切事物,它的现象同它的本质之间是有矛盾的,再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我们就可以通过事物的现象,逐渐探渐事物的核心,从而揭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