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临床SCI论文23篇,国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由北京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年会”和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织的“北京市血液内科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202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血液科全体会议”于2024年12月21日在北京召开,作为血液领域年底的盛会,会议邀请了血液领域的知名专家大咖,就血液疾病临床诊治的进展、热点问题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分享交流。会议现场,医脉通特别邀请到了解放军总医院黄文荣教授接受采访,分享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当前大B细胞淋巴瘤(LBCL)治疗中的进展以及未来展望。
医脉通: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疗法(如CAR-T细胞治疗、双特异性抗体等)的兴起,ASCT在LBCL治疗中是否仍然保持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黄文荣教授
这个问题极为关键,也是当前临床实践中普遍面临且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血液领域迎来了诸多创新疗法,尤其在LBCL的治疗上,这一趋势尤为显著。诸如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细胞疗法等新兴治疗手段,为高危以及复发/难治性LBCL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与此同时,ASCT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依然在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实际操作中,临床决策的核心在于对患者进行精准分层,以便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治疗策略。为此,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开展了一项回顾性分析,综合分析了过去十年间CAR-T疗法、双特异性抗体以及ASCT的临床数据,为当前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对于化疗敏感的复发/难治性LBCL患者而言,无论其达到部分缓解还是完全缓解,ASCT展现出更为优越的治疗效果,具体表现为更低的复发率以及更高的长期无病生存率。而CAR-T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则不受前期化疗反应的局限,应用起来更为灵活便捷,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两种疗法的适用人群范围更为广泛。然而,每一种治疗方法都伴随着特定的不良反应风险,例如,CAR-T疗法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并发症。因此,在临床决策过程中,医生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对化疗是否有效以及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做出最为合适的治疗选择。
👉参与经验分享
分享“抗癌心路”,帮您发表在公众号上,抒发心情自我排解、影响并帮助更多患友;也可以随时向我们提供选题建议,或转发、点评我们的科普文章。
👉参与科普活动
群主会不定期做各种科普小活动,并有礼品赠送
👉加入疾病群
添加小助手,拉您进病种群,有问题或需要帮助可直接在疾病群向医生、营养师提问。
长按二维码
进入癌友指南俱乐部
医脉通:ASCT在老年LBCL患者中的应用是否受限?如果受限,那么对于这类患者,有哪些替代的治疗方案?
黄文荣教授
淋巴瘤的总体发病年龄趋向于70岁左右,这意味着众多患者属于老年群体,目前在国内ASCT在老年淋巴瘤患者中的应用尚不普遍。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患者群体平均年龄可能更高。
就我们中心而言,ASCT的年龄上限大致可延伸至75岁左右,75岁至80岁以上的患者接受ASCT的情况较少。在60岁至75岁的年龄段内,是否进行ASCT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以往,国内60岁以上的患者接受ASCT的情况相对较少,但近年来这一趋势有所改变,接受该治疗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若患者的整体器官功能良好,无严重基础疾病,且能够耐受ASCT所需的化疗剂量,以及在化疗有效,尤其是复发难治性疾病对挽救治疗有效的情况下,我们通常会优先推荐60至75岁的老年患者接受ASCT。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该年龄段的患者在接受ASCT时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近年来,我们已成功为数十例此类患者实施治疗,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然而,对于年龄更大或身体状况较差、不适合接受ASCT的患者,目前有多种新型治疗药物可供选择,如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其中,免疫治疗包括ADC、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ADC药物通常与化疗联合使用。在复发/难治性LBCL的治疗中,CAR-T的整体有效率约为80%,完全缓解率接近50%至60%。长期生存方面,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生存。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不适合接受ASCT或预估ASCT效果不佳的患者,选择双抗和CAR-T等新型疗法无疑是医生和患者值得深入探讨的选项。
医脉通:未来,ASCT在治疗LBCL方面还有哪些潜在的发展方向或研究重点?例如如何通过优化预处理方案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等?
黄文荣教授
当前,ASCT主要被广泛应用于复发/难治性LBCL的治疗范畴,在初治患者的应用上,其有效性存在一定的争议。针对部分高危患者群体,国内专家往往更倾向于推荐ASCT。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分子标志物被逐渐发现,并纳入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评估体系之中。例如,通过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将DLBCL划分为多个不同的亚型。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定亚型的患者在接受传统化疗时,其疗效可能并不理想,MCD亚型患者便是其中典型,这类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尤为低下。鉴于此,对于在分子层面具有高危特征的患者,如果他们对化疗表现出积极响应,那么在早期阶段考虑采用ASCT进行巩固治疗或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选择,这一策略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因此,在新的诊断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层来制定ASCT治疗方案,或许能够为高危患者带来实质性的益处,从而进一步改善他们的预后情况。
此外,在ASCT的预处理环节,如何优化大剂量化疗方案的疗效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关键在于确保所用药物之间的协同效应,同时确保所选剂量能够为患者所耐受,即实现安全与有效的双重保障。预处理方案的设计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领域,传统的BEAM方案仍有其局限性,例如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浓度比较低。因此,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化疗剂量与药物组合来提高疗效,成为了我们在ASCT预处理方案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关键问题。
黄文荣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淋巴瘤-浆细胞疾病科主任
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病学会血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精准诊疗专委会常委
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课题、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