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夹】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分享

学术   2024-12-31 17:56   上海  


基本信息:患者女,50岁,主因“突发右侧肢体麻木不适4天”,收住院于2024年9月2日。

既往史:2012年因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在外院行“伽玛刀”治疗;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

专科查体:右下肢肌力4+级,右上肢5-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腱反射亢进。


9月10日CT提示桥脑出血


入院后考虑患者脑干出血急性期,暂给予营养神经、脱水降颅压、床旁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拟出血后的亚急性期内(3-8周)行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其原因在于患者一旦出现再出血将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而亚急性期内治疗时,病情相对稳定,血肿已经液化,术中辨别病灶组织较急性期更简单,且血肿壁坚固更有利于病灶轻易切除。

二次入院查体:双侧鼻唇沟不对称,左侧略浅,口角轻度向右歪斜,伸舌右偏,右下肢肌力4+级,右上肢4-级,右侧肢体腱反射亢进,左侧正常,右下肢巴氏征可疑阳性。

术前核磁提示桥脑血管畸形,考虑海绵状血管瘤

术前DTI检查

于10月21日,在麻醉、电生理监测团队配合下,成功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当日患者意识恢复正常,肢体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面部皮肤感觉无异常,面肌活动正常,双侧眼球外展、内收活动不受限。

手术体位


术区范围


经乙状窦后入路暴露血管瘤


切除血管瘤标本


术后复查DTI


术后复查CT

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至康复科行后续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的血管畸形,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是一种位于脑干且由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瘤病灶组织,该部位反复出血风险极高,且一旦反复出血将会引发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积极的手术干预是该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但由于BSCM病灶位置较深,且周围分布较为丰富的神经核团及神经传导纤维,手术难度极高,不良预后风险较大。

本例病例采取乙状窦后入路的路径,术前的DTI技术直观显示了BSCM周围空间形态,明确病灶组织对传导纤维破坏及压迫具体情况,为术中操作提供指引,尽可能降低神经传导纤维二次损伤风险。术中采用体感、运动、听觉诱发电位等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可以实时监测脑干多组织上下行感觉传导通路、下行锥体束、听觉神经中枢等变化情况,预防手术操作对重要的脑干结构功能损伤。


今天你AI了吗?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询完整回答


【AI相伴】处处有AI,处处有“金”喜!脑医汇AI新功能,期待您的探索!

【AI相伴】脑医汇App新功能——AI问答全面上线,您的医案解惑神器!


该文章首发于脑医汇App,欢迎神外同仁在脑医汇App或前往网站www.brainmed.com自助发布!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病例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神外资讯
【脑医汇】品牌旗下新媒体,传播、分享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业务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