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价格再度上涨,打工人“最后一公里”越来越贵,网友:不如打车
文摘
科技
2024-08-22 16:29
中国香港
近期,国内主要共享单车品牌纷纷上调价格,引发热议。从最初的每15分钟1.5元涨至现在的每10分钟1.5元,8年间足足涨了6倍。共享单车的涨价是必然趋势还是昙花一现?行业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本文将带您深入剖析共享单车涨价背后的商业逻辑,洞悉行业发展趋势。
文 :青柿商业笔记主编
图:网络(侵删)
✎
共享单车自2014年在国内出现以来,经历了探索期、爆发期、调整期、稳健期等多个阶段。早期,资本推动企业不计成本地疯狂扩张,0.5元就能骑半小时的超低价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资本退潮,行业洗牌加剧,ofo、摩拜等品牌相继退出市场,如今的市场格局已由美团单车、哈啰单车、青桔单车三足鼎立。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据,如今共享单车高峰平均骑行速度为9.1公里/小时。调价后,“10分钟时代”来临,骑行1.5公里就会超出起步价。以武汉的某网友为例,此前骑行不到15分钟的上下班路程每天只需3元,涨价后则需5元,涨幅高达67%。尽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427亿元,但共享单车企业的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以美团为例,2023年其新业务板块亏损达202亿元,其中共享单车及电单车的累计折旧及减值高达67亿元。可见,共享单车行业仍面临盈利难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共享单车属于重资产、重投入行业。据测算,一辆共享单车的制作成本在700-1100元,按4年使用周期计,年均摊成本就达175-275元。再加上单车日均0.5-1元的运维开销,一年的运维成本就高达183-365元。此外,人力、研发等成本也不容小觑。因此,对于亟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享单车企业而言,适度涨价成为直接而有效的盈利手段。然而,盲目涨价并非良策。共享单车涨价确实会对用户,尤其是价格敏感型用户产生较大影响。一味提价很可能引发用户反弹,导致市场份额流失,陷入恶性循环。对于价格敏感的用户而言,过高的价格可能使其转投公交、地铁等更经济的出行方式,这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共享单车企业还需在服务、成本、创新等方面多管齐下,破解发展困局。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涨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前期烧钱抢占市场,积累了大量用户,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运营成本。随着行业洗牌加剧,资本回归理性,盈利压力凸显,适度涨价成为企业实现自身造血的重要举措。当然,涨价的同时,企业更需要审慎地权衡涨价幅度和节奏,稳妥地制定价格策略,减少对用户的伤害。无论是优化定价结构,还是完善奖惩机制,抑或是加强与用户的沟通,都需要企业投入更多心力。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单车行业有望走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一方面,5G、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精准地调度车辆,减少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可以分析用户需求,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例如美团正在研发无桩智能锁,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单车乱停放问题,实现单车无桩停放、随借随还,这有望显著降低运维成本,提升车辆周转率。类似的技术创新,预示着共享单车行业正在向智能化、无感化的方向发展。除了技术革新,企业们也在尝试服务模式创新。哈啰推出了“哈啰骑行”小程序,用户可直接在微信内扫码开锁,多了一个便捷的使用选择。此类服务延伸,也是企业们积极探索提升用户体验的体现。总之,共享单车的涨价之路尽管充满荆棘,但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可期。在新技术赋能下,共享单车有望摆脱成本“重围”,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智能的出行服务。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价格策略,还是服务体验,都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统筹兼顾,最终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共赢。
✎
青柿商业笔记 出品
广告、商务合作 | wechat:ymup2024